浦東開發"三個代表"書寫巨變  

    從桑田簡屋、阡陌交通的鄉村曠野,到高樓林立、陽光現代的國際化新城區,浦東的滄桑巨變令世界為之驚訝。12年開發,12年輝煌。浦東,成了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最近,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副市長周禹鵬,他聯繫浦東發展,談了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認識和感想。他開宗明義地説,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浦東開發的出發點,也是浦東巨變的動力源。

    周禹鵬説,打“長江牌”、“中華牌”和“世界牌”,通過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雙向迴圈和共同推動,短短12年,浦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新興工業化國家30多年才走完的歷程。

    浦東,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的龍頭,又扼東南亞國際經貿走廊的要衝,腹地廣闊,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根據“不求所在,但求所流”的思路,浦東大力發展“流量經濟”,促進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資訊流和人才流通過浦東這一平臺集散、流動,增強了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的資源集聚和輻射效應,提升服務全國、逐鹿全球的綜合實力。浦東流量經濟的發展,不僅為整個長江流域提供了發展動力,使長江三角洲崛起了高速發展的城市群,也為中西部地區輸送了大量資源。

    譬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我國唯一以“金融貿易”命名和定位的國家級開發區。眼下,區內600多幢高檔寫字樓的租售率已逾八成,聚集了7家要素市場、123家中外金融機構(包括60家外資金融機構)、4000多家貿易或仲介服務機構。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範圍已擴大到長江三角洲地區,外資銀行外匯貸款業務已拓展到深圳、長春、青島等城市,浦東的金融功能日益凸顯。

    迄今,浦東引進了78個國家和地區近8000個投資項目,投資總額近400億美元,其中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200多個項目,28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移師浦東。吸引內資項目6300多個,註冊資金320億元,30多家國內大企業集團總部、200多家創業投資、投資管理和諮詢公司落戶浦東。浦東開發開放形成了我國沿海地區和沿江地區兩個經濟帶交相輝映的T型開放格局,帶動了擁有3億多人口、180萬平方公里的長江流域的發展。

    高起點、超常規的開發開放,使浦東成為上海經濟強有力的增長極。浦東的面積佔上海市的1/12,人口占1/10。浦東GDP年均遞增20%,去年達到1082億元,是1990年開發之初的18倍,佔到全市的1/5強。此外,浦東的工業總産值、外貿出口和引進外資也分別佔到全市的1/4、1/4和1/3。2001年,浦東工業總産值188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産值佔43%。

    周禹鵬説,“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浦東將著重發展以金融保險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和以微電子、軟體、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以鍛造新的綜合服務力和核心競爭力。”

    周禹鵬強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短短12年,浦東實現從農業文明到都市文明的飛躍,這與浦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分不開的。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創新,貫穿了浦東開發的每一個階段和每一個角落。”

    在開發模式上,浦東探索多元化融資方式,率先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市場化,開土地有償使用之先河,形成“土地空轉、批租實轉、成片規劃、滾動開發”的新模式,加快了土地資本向貨幣資本的轉換,為重大工程和重要項目籌措了建設資金;在開發組織上,率先建立“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模式,較之傳統的政府模式,機構減少了2/3,人員減少了1/3,提高了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管理效能;在開發內容上,探索符合國際慣例的經濟管理方式,率先進行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組建中外合資貿易公司等試點。

    浦東的創舉不勝枚舉:首創了把工程建設項目引入“建築營運中心”,實行公開招標;把藥品採購導入“社會資源配置中心”,實行公開交易;實行政府採購、會計委派制等。12年來,浦東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3600多億元,但幹部違法犯罪現象卻控制在最低限度。在我國對外開放度和市場準入度最高的外高橋保稅區,12年來沒有發生一起違法走私案件。在法律服務方面,創建了全國第一家智慧財産權法庭、第一個法律援助中心、第一個“110”電話報警系統、第一台“999”市民救助電話等。

    “北有中關村,南有張江園”。“聚焦”兩年來,張江高科技園區迅速崛起,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過“聚焦”前8年的總和,積體電路和生物醫藥兩大産業鏈初步形成,“藥谷”和“矽谷”初展風采。如今,張江“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創新人才慕名而來,僅積體電路領域的中高級人才就達7000多人,構築了國內首屈一指的人才高地。

    周禹鵬坦言,“如果沒有觀念創新和政策創新,如果市委、市政府不下決心出臺‘聚焦張江’的戰略決策,張江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周禹鵬指出,“接軌國際,著眼未來,浦東傾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法律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中外人士打造一個既適合創業又適合生活的家園。”

    從“審批員”到“服務員”,浦東轉換政府角色,大辦推進生産力的發展。去年10月,浦東在上海率先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取消了292項審批事項,並改變84個審批事項的審批方式,推行“陽光行政”,提高公開性和透明度。以入世為契機,從新區政府到開發小區,從行業協會到仲介組織,紛紛打出“服務牌”,通過網路平臺、老總沙龍、座談會、熱線電話等方式,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對企業投訴力求做到事事有反饋、件件有落實。

    在全國15個保稅區中,外高橋保稅區率先實行“貿易企業登記制”,將貿易企業進區的手續由原先1個多月縮短到1天;率先實施“大通關”,空運貨物通關時間從過去的72小時縮短到6小時。張江高科技園區被充分授權,實現了“張江的事在張江辦結”的目標。由於審批環節簡化、政府服務到位,總投資超過15億美元、我國規模最大的中芯積體電路項目,從開工到建成投産僅用了13個月,創造了世界同類生産線建設的最快速度。

    周禹鵬欣慰地説,經過12年的開發建設,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為核心的浦東新城區,形成了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都市雛形,隨處可見的“綠、潔、暢、亮、美”的新景觀,受到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的青睞。浦東先後建成了10個市級文明社區,262個市級、區級文明小區,形成經濟和社會、形態和生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嶄新格局。

    據介紹,作為首個“國家園林城區”、“上海市衛生城區”和“上海市文明城區”,浦東的魅力越來越大。12年來,浦東新增人口100萬,其中引進各類中高級人才30萬,是開發之初的5倍。在浦東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士已達2萬多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的俗語成了老黃歷,最近3年,浦東的房地産銷量蟬聯全市冠軍。

    最新權威調查顯示,浦東的人類發展指數(國內生産總值、成人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等)達88%,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近23個百分點;物質生活品質指數,接近98%,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17個百分點。(葉國標)

    新華網 2002-5-3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