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發現兩千年前食用農作物  

     記者日前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的研究近日又有新發現,經專家考證認定,從這裡出土的多種農作物種子與遺核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的食物。專家稱,這些農作物種子保存情況非常完好,經培育很有可能再次生長髮育。

    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安西縣之間的交界處,為兩地的交通要道,附近有漢、晉、清三個時代的烽燧遺址。1987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該遺址,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其進行了全面清理和發掘,弄清了遺址的性質與作用,並獲得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簡牘、信箋、動植物遺骸等。不久前專家考證認定,兩千多年前,這裡曾是中國的“郵局”,擔負著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等服務、行政任務。除政府官員外,這裡還住有軍、民兩大系人員。近日,在對遺址整體和有關文物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為首的課題組對這裡發掘出的多種農作物有了具體認識,專家指出,這些農作物不是現代的普通農作物,而是産于兩千年前供當時人們食用的糧食、蔬菜和水果。

    據何雙全介紹,此次發掘出的農作物多屬於西漢時期,其中糧食有大麥、小麥、粟、糜、豆等,蔬菜籽有苜蓿籽、韭菜籽和大蒜等,水果核則有核桃、胡桃和杏核。考古工作者在和這些農作物一同出土的漢簡上發現,這些農作物確為當時人們所生産,而且這些農作物的名稱與現在的叫法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漢簡上還記錄了官府對這些農作物的管理和食用情況。

    何雙全告訴記者,由於敦煌地區的自然環境歷來都十分乾燥,因此,此次出土的多種農作物保存情況之完好可謂驚人,大部分糧食種子在失去水分後形態仍然十分完好。它們不但為植物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物證,還很有可能通過特殊技術重新發育生長,使現代人了解兩千年來多種農作物的演變和發展。(張燕)

     新華社 2002年5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