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二千多年前山青水秀  

    古絲綢之路咽喉重鎮——敦煌,在二千一百年前,局部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和豐富的綠色植被。此間考古專家對敦煌懸泉漢簡分析研究後於日前提出這一結論。

    

    敦煌以其藝術寶庫、兩關遺存享譽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負盛名,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人士前往參觀、旅遊,但其現代自然景觀給人們的印像是“大漠風光”。

    

    

    而從懸泉漢簡上看,敦煌漢代時期自然生態比現在要好許多。甘肅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今天向本社記者介紹説,他們在對目前發現漢簡數量最大的遺址——漢代懸泉遺址進行全面清理髮掘的過程中,出土漢簡三萬五千余枚,簡牘以木質為主,竹質很少。木材初步鑒定有油松、紅松、胡楊、紅柳等,材質的使用與文書的性質、內容、級別有密切關係,油松、紅松質細不易變形,多用於級別較高的官府文書、詔書、律令、重要簿籍的書寫;胡楊、紅柳質粗易變形,多用於一般文件的抄寫。

    

    據漢簡記載,這些木材中松木均來源於外地,胡楊、紅柳則産于當地。何雙全認為,如此之大的使用量,説明當地大量存在胡楊和紅柳。

    

    其次,從“懸泉”這個地名來看,也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水源豐富,有泉水冒出來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小河流,所以稱“懸泉”。 

    

    此外,郵驛性質的懸泉置有大量馬匹,漢簡記載“每天都有人員出外割草、運水”,也可以證明當地水源充足、水草茂盛。由此可見,當時的敦煌郡(今敦煌市至安西縣)境內應是綠色滿目,一派秀美風光。

    

    中國新聞網2002年5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