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3億資金500萬人一線抗旱  

    據廣州日報報道,記者從廣東省氣象臺和省三防總指揮部獲悉:我省東南部沿海地區處於嚴重乾旱狀態,其中,東部的揭陽、潮州、饒平、南澳、汕尾等地連續無“透雨”日數已達228~242天,其嚴重程度,已接近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的該區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年份1963年(大範圍、長時間)。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廣州處於輕旱區。據預測,近期,廣東省仍沒有大的降水過程,估計旱情可能還會發展。廣東省三防總指揮部要求受旱地區採取7項措施,全力抗旱。

    省政府急撥1200萬抗旱

    面對廣東省局部地區的嚴重旱情,省委、省政府領導十分關注,李長春、盧瑞華、歐廣源、李容根等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過問。為支援各地的抗旱工作,省政府已派出多個工作組到受旱地區了解旱情和當地抗旱工作情況,指導各地進行抗旱工作,並繼前些時候安排抗旱應急專款外,擬再次安排專款支援各地抗旱。省政府已急撥1200萬元抗旱。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已先後投入抗旱資金約3億元,500萬人一線抗災。5月3日晚,廣東省三防總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再度部署全省抗旱工作。5月4日,廣東省三防總指揮部再度派出工作組深入受旱地區了解旱情,指導地方抗旱。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李長春專程來到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了解全省旱情,指導抗旱工作。

    廣州屬於輕旱區

    與目前全省部分地方的嚴峻旱情及1991年廣州那場夏旱相比,我市當前遇到的旱情並不算特別嚴重。至今全市投入抗旱人力6.58萬人,資金473萬元,水泵2761台。

    昨日,廣州市副市長張桂芳率領農業、水利部門負責人到增城、從化部分旱情嚴重的地方視察時強調:面對嚴峻的旱情,各地要做好與旱魔打持久戰的思想和物資準備,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抗旱救災,確保農業穩産豐産,農民增産增收和農村社會安定。此前,廣東省委副書記、廣州市委書記黃華華作出專門批示:旱情嚴重的區(市)主要領導要赴一線組織指揮抗旱,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緩解旱情。林樹森市長特別要求:市三防辦要密切注意生活用水困難的村鎮,不能讓群眾沒水生活。

    

    廣州旱情在增城從化

    據廣州市三防辦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市庫容最大的流溪河水庫現有蓄水1.23億立方米,為正常庫容值的1/3;全市水庫現存水量約佔正常庫容的35%,足以應付近期廣州地區的用水需求。

    根據初步統計,全市早造插秧面積1.68萬公頃,受旱面積已達0.75萬公頃,其中輕旱0.59萬公頃,重旱0.16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0.94萬公頃,其中受旱0.35萬公頃;計劃開墾荒山種植經濟林0.2萬公頃,缺水只種下0.13萬公頃,廣州旱情主要集中在增城從化,最為嚴重的有:北部的派潭、小樓、正果、中部的中新、寧西等5個鎮,旱情嚴重的地方,塘庫蓄水銳減,部分山塘乾涸,溪水斷流。

     相關連結

     專家提醒:大旱可能釀成大澇

     由於雨量偏少造成的嚴重乾旱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的自然災害,也是一種極端氣候災害。當今世界,乾旱和半乾旱區約佔全球陸地面積1/4,大約有15%的人生活在這些地區。據統計,1971-1995年平均每年有7萬多人死於乾旱和饑餓。水利專家還提醒,各地在抗旱的同時也必須高度警惕另一種極端氣候的出現,即大旱往往醞釀著大澇。久旱而後大澇在廣東不乏其例,如1994年6月發生的西、北江特大洪澇,前期就是粵西異常的乾旱。因此,現在廣東防洪、抗旱兩手都要過硬。

    近代廣東曾經遭遇7次大旱

    1943年廣東大旱,因餓死和逃荒導致全省減少300萬人。建國以來,廣東省也出現了多次嚴重旱災,如1955年、1963年、1977年、1986年和1988年受旱農田均超過100萬公頃,1991年秋冬春連旱更導致受旱面積達224萬公頃,深圳市因乾旱發生水荒,20多萬人缺水,大批工廠停産,損失2億元以上。

    建國後,廣州市的三次較嚴重的旱災為1955年、1963年及1977年的三次春旱,其中最嚴重的為1963年春旱,屬百年一遇大旱。

    高溫高蒸發高用水導致乾旱

    當前汛期將來卻出現旱魔抬頭,專家認為在歷史上也屬少見,是“三高”(高溫、高蒸發、高用水)惡性鏈條迴圈的結果。去冬今春以來,南粵氣溫持續偏高,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春耕用水量大,因而出現局部性、區域性旱情。省水利廳副廳長朱兆華指出,汛期大旱的確少見,天公不作美是一方面的客觀原因,但是也同時暴露了水利設施不過關的嚴峻問題,如蓄水飲水工程不過關等。由於水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浪費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交疊在一起,造成廣東此次旱情的蔓延和惡化。

    大洋網 2002-5-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