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生設計紐約新世貿  

     上週四,在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就讀的北京學生馬岩松突然間成為《紐約時報》、《康州郵報》、《耶魯日報》等媒體記者追逐的對象。原因是他所設計的紐約新世貿中心方案“浮游之島”,得到了建築界專家的高度評價。

    正如它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樣,方案已超越了人們對“建築”的想像,以至於一向認為自己頗有超前意識的美國人都被其打動。Alexander Garvin(紐約世貿中心重建計劃的總負責

    人)説:“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設計,他希望可以馬上站在紐約街頭,感受這‘浮游之島’的震撼力。”Frank Gehry(富蘭克蓋裏,西班牙古根海母博物館設計人,曾獲最權威普利茲克建築獎)説:“我很喜歡這個設計,它像一個從外太空來的生物,但是又和周圍有那麼密切的關係,是一個可行的設計。”

    馬岩松簡歷

    1999年畢業于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現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

    曾于2000年10月參加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世界建築》雜誌社等單位舉辦的“NET+BAR”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獲一等獎。

    本報記者趙曉笠報道在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就讀的中國學生馬岩松設計的名為“浮游之島”的紐約新世貿建築模型,得到了包括世貿重建計劃總負責人等建築界專家的高度評價。

    Alexander Garvin(紐約世貿中心重建計劃的總負責人)説:“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設計,我希望可以馬上站在紐約街頭,感受‘Flowing Island’(浮游之島)的震撼力。”

    通過網際網路,馬岩松接受了本報的採訪。

    記者:設想看上去很有趣,但實施起來則需要尖端的技術來支援,有沒有把握?

    馬岩松:我們考慮使用很多的航空航太技術,我們諮詢過著名結構師Jorg Schlaich,他認為,摩天樓在幾十年前就是可以實現的,而今天,這個在空中浮游的島也是可以實現的。

    記者:人們該怎樣使用它?它的內部是什麼景象?

    馬岩松:它不再是一個辦公的機器,而是一個有生命的混合體。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不再依賴實質的辦公地點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我們的策略是設置有限的空間容納與數字技術有關的內容,並同時使之與其他的城市生活——劇場、餐廳、公園、湖泊、旅館、圖書館、觀光、展覽、體育健身等等相混合,改變金融區的封閉、孤立狀態,而將紐約的公共活動空間聯結起來,與金融區心臟相融合。

    雙子塔的消失標誌著傳統的摩天樓時代已經結束了,根本原因並不是出於對安全問題的考慮,而是因為摩天樓的組織結構過於簡單抑制。這些線性的特徵和嚴格的分割是與現代商業關係以及現代都市生活相違背的。我希望我的方案傳達出一種力量,擺脫原世貿中心象徵性的束縛,建立起紐約新的形象和信心。

    記者:你的新世貿與原世貿有什麼特別的聯繫嗎?

    馬岩松:建築防災,防恐怖,並不是這個設計關注的問題。我和我的導師甚至不把“9 11”的恐怖事件和這個設計聯繫起來。

    我的設計反對複製和機器美學,而建議友好的水準空間關係以及現代都市生活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我的設計正是對這種傳統的形式提出了挑戰。

    記者:你的設計最終會實施嗎?

    馬岩松:紐約世貿中心重建計劃的總負責人Garvin説會把我的想法帶回去,但完全實現它,在重建短暫的時間裏難度太大了。紐約政府的想法可能比較保守,尤其是在災難剛發生不久的今天,所以我的設計並不是以實施為目的。

    記者:有人提出擔心或質疑嗎?

    馬岩松:我覺得人們在這個設想裏已經找到了在“9 11”中失去的信心,他們更多表現出的是對未來的渴望,而不是擔心。這正是這個設計的出發點之一——最好的紀念就是發展。

    《北京青年報》2002年5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