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輸出成了“富民産業”  

    在一些貧窮落後的西部農村,勞務輸出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提升市場需求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被農民形象地稱為"鐵桿莊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西部不少地方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産條件很差,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些地方依靠調整農業結構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好多農民便選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據來自寧夏、甘肅和貴州統計部門的資訊,最近幾年,三省區農民的以勞務輸出為主的工資性收入部分呈現出逐年趨旺的增長勢頭,年均增幅達到了10%;而在三省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勞務收入所佔的比重均已超過30%。去年,甘肅省輸出勞務近238萬人次,總收入達30億元,農業人口每人平均602元,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42%。

    自1995年以來,寧夏西海固地區連續發生大旱,當地政府部門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盯向勞務輸出,鼓勵農民離開貧瘠的土地外出去打工。最近兩三年,全地區每年輸出勞務50多萬人次,年勞務純收入約定6億元左右;打工農民年每人平均勞務現金收入千元以上,既確保全家老少災年溫飽,又活躍了當地的消費市場。

    固原縣大灣鄉牛營村780名男女勞動力,就有245名常年在外務工,加上季節性輸出的每年總數超過670人次,年勞務總收入達80多萬元。如今,村民們不僅穩定地解決了溫飽,許多家庭還推倒舊屋蓋起了新房,購置了電視機和各種農機具。據村裏的幹部給記者算支出帳,僅全村蓋新房和購農用車的錢款,總額就接近200萬元。

    勞務輸出從旁門左道嬗變為富民産業,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烈焰,首先是群眾自己轉變觀念的結果,但政府部門也功不可沒。各省區都較早地把勞務輸出納進扶貧戰略,出臺了相應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同時,通過建立各級勞動服務站、開闢勞務基地、動員能人帶動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千方百計蒐集資訊,不斷強化輸出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寧夏西海固地區各縣均實行勞務輸出縣長負責制,政府部門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資訊管理網路,並利用閩福寧對口幫扶和駐各地的辦事機構,大量收集勞動用工資訊,再通過鄉級服務站傳遞到農民中。據統計,去年,西海固地區總共輸出勞務57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的約為27萬人次。

    記者在三省區的採訪中得知,勞務輸出讓眾多西部農民增收,也使部分昔日只會下地耕田的泥腿子積累了資金、鍛鍊了膽識,近年來,一些打工者相繼回鄉興辦企業或經濟實體,又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潮。

    在外闖蕩十多年,貴州省一批打工仔、打工妹"小鳥"變成了"鳳凰",如今迎著西部大開發春風返回故里,用辛苦勞動集聚的資金投資謀取更高收益,變成了一支激活當地農村經濟的生力軍。而據來自甘肅省勞動部門的資訊,“九五”期間,全省返鄉務工者的固定資産投資達4.7億元,利稅總額超過9400萬元。他們創辦的企業和經濟實體,還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鎮失業人員近3300萬人次。

     新華社 2002-04-10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