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流域生態持續惡化  

    如果把艾比湖當作一個病人,醫生的診斷就該是“嚴重脫水”。雖然生態學家們斷言,不會讓其變成第二個羅布泊,但50年來它面積減少了700平方公里,只剩下530平方公里湖面。艾比湖原有的湖風貌不僅難以復現,裸露的湖床反而成了新疆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艾比湖位於新疆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緣,是準噶爾盆地西南緣的最低匯水中心。由於湖水面積逐年縮小和處在新疆著名風口阿拉山口的下風向,使裸露出來的1500平方公里乾涸湖底成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沙塵源。記者在湖西看到,湖床鬆軟的沙地上覆蓋著白花花的芒硝,稍有點風,芒硝塵和細微沙粒就隨風而起。

    每當大風掠過艾比湖乾涸的湖底,霎時間就會鹽塵滾滾,天昏地暗。沙塵掠過的地區,田野、房屋、電線等均落滿厚厚的沙土。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位於艾比湖旁的精河縣浮塵天氣平均達到112天,是60年代的9倍,每年降塵達每平方公里289噸。

    長期從事艾比湖生態問題研究的專家李遐齡説,艾比湖流域的生態惡化事實上已成為困擾新疆的第二大生態問題,艾比湖幹縮導致的地下水位下降,使這一流域周邊地區荒漠化大大加快,荒漠化速度已高達每年38平方公里。據專家測算,大風從艾比湖底捲起的沙塵和鹽塵每年高達480萬噸,使數百公里以外的烏魯木齊地區也受到風沙侵害。

    艾比湖附近的精河縣在過去的10年中,被沙化、鹼化的草場佔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70.2%,給當地農牧業造成巨大損失。不僅如此,大風捲起的鹽塵降在輸電線路上,造成年平均大面積停電近30次,僅精河縣,每年因風沙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5000萬元,間接損失達數億元。

    據了解,歷史上注入艾比湖的較大河流達到11條,但目前只有精河、博爾塔拉河在秋冬兩季有較大的水量注入湖裏,奎屯河等多條河流在注入湖泊之前就因河流兩岸過度用水而乾涸。艾比湖流域生態惡化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流經地區為了灌溉大量新開墾的耕地,在湖泊上中游地區大規模修渠引水,在耕地大面積增加的同時,入湖水量逐年減少。

    耕地和綠洲面積的增加,並沒能改善當地人的生存環境。相反,這一乾旱地區的地下水位正逐年下降,稀疏的荒漠植被正大量枯死,氣候變得越發乾燥,許多地方已不適宜於人類居住。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當年曾經認為戰勝了大自然,而今人們不得不花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為過去掠奪性開發的行為進行補償。

    近年來,新疆先後實施了艾比湖主風道治理工程、兩河(精河、大河沿子河)下游節水工程和植種草工程,使這一地區的荒漠植被得到了有限的恢復,艱難地維持著艾比湖流域的生態環境。

    然而,這些措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艾比湖生態惡化的趨勢。專家們説,對水資源的過度追求與開發是艾比湖流域生態惡化的最主要原因,但要解決艾比湖生態問題,不僅在於正確處理水土開發與保護生態的關係、經濟建設與節約資源的關係,關鍵在於解決湖水補給問題。據測算,維持艾比湖湖面和濕地現有水準所需水量至少在8億立方米以上,而這一地區水資源總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多數專家都認為,要保證艾比湖流域生態不再繼續惡化,必須要維持水面不再繼續縮小,進而對已乾涸的湖底實施“水覆蓋”,但首先要解決的是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問題。有關數據表明,僅保證艾比湖水面不再縮小,每年得到的水量補給就不能少於7億立方米,而艾比湖所在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每年的地上地下水資源總量還不到21億立方米,經濟用水和生態用水的矛盾極為突出。

    李遐齡呼籲,要把艾比湖水面面積穩定在目前的水準上,除了提高這一流域水資源的利用率,還應設立統一的水土資源管理機構,以協調流域內工農業生産用水和生態用水的矛盾。

     (趙春暉 沙達提)

    

     《科技日報》 2002年4月0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