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暖  

    地球正處於近萬年來第3次暖期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記者張曉松、董峻)氣象專家表示,地球的氣候系統正經歷一次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這是近萬年來地球上出現的第3次暖期。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氣候大會上了解到,地球的氣候一直是呈波動式變化的,冷暖交替出現,目前正處於暖期。近一萬年來,地球上氣溫的波動幅度在攝氏2度到攝氏3度之間,這樣一共經歷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紀溫暖期(10世紀至13世紀),以及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的這次暖期。

    

    氣象專家説,在目前的這個暖期中,氣候也是波動的,從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40年代溫度一直上升。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變冷,以後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時期。自20世紀初以來,全球平均表層溫度已上升了0.5攝氏度,在北半球過去1000年的任何世紀中,此次升溫最為劇烈。

    

    氣象專家還表示,就我國來講,近百年的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基本一致,氣溫上升了攝氏0.4度至0.5度。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特別是西北變暖的強度高於全國平均值,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有些地區如四川甚至出現變冷的情況。(完)

    

    全球變暖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記者董峻、張曉松)中國氣象局的氣象專家丁一匯説,氣候變化將使我國主要作物品種的佈局發生變化,並影響到種植制度,種植界限北移西延的風險加大。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産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到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産為主。此外,全球變暖有利於農業病蟲的越冬和繁殖,導致更嚴重的農業病蟲與雜草危害。

    

    我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大範圍的暖冬,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降水逐漸減少。氣候專家認為,全球和我國氣候變化未來50年至100年的預測表明,全球變暖將繼續下去。這種趨勢對全球和我國都將會産生重大影響。

    

    丁一匯説,全球變暖後,黃河及內陸河地區的蒸發量將可能增大15%左右。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大,水資源系統不穩定性和水資源供需矛盾將加劇。在乾旱年份,氣候變化産生的缺水量將大大加劇我國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缺水,並對社會經濟産生嚴重影響。西部地區由於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

    

    氣象專家孫冷説,全球變暖使高溫熱浪增加,這將引起與熱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加。此外,洪澇的增加還將增加溺水危險及腹瀉和呼吸道疾病蔓延的可能。

    

    孫冷説,人類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和交通等顯著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因高溫多雨而加劇。低海拔海岸區城鎮化快速發展正在較快地增加人口居住密度,而這些城市處於海岸氣候的極端事件危險之中。

    

    另據統計,全球氣候變化及相關的極端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過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儘管世界各國在加強基礎設施和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天氣氣候災害事件的經濟損失依然快速上升。(完)

    

    我國採取綜合措施應對氣候變暖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記者董峻、張曉松)據參加首屆中國氣候大會的專家介紹,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影響,避免氣候變化給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我國採取了一系列綜合對策和措施。

    

    我國政府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我國政府率先制定和組織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即適合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各部門初步建立了氣候系統觀測網路,包括氣象、海洋、水文、農業、林業、草原等各種觀測臺站。氣象部門已基本建成了立體綜合氣象觀測網,包括地面觀測網、高空觀測網、太陽輻射觀測網、天氣雷達網、大氣本底觀測網、酸雨站網、農業氣象觀測網等。

    

    我國加強了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逐步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對環境無害的能源供應體系和消費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污染少的煤炭開採技術和清潔煤技術,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國還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天然林保護,設置自然保護區等,堅持不懈地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推進多林種、多樹種、多形式、多層次造林活動,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控制森林資源的消耗,積極開展木材代用。

    

    我國是全球變化研究和氣候變化國際活動的積極支援者。一些國際大型科學計劃,如全球碳迴圈、水資源、全球變化與食物和纖維三個新的聯合計劃,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劃等正在籌劃和啟動之中。(完)

    

    新聞分析:全球氣候還要“暖”多久?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記者張曉松、董峻)隨著我國迎來連續第16個暖冬,全球氣候變暖的老話題又挂上了人們嘴邊。地球變暖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但大家更想知道,我們的地球還要像這樣“暖”多久?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關於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與將來可能的變化,即變冷或變暖説就引起了全球廣泛爭論,政府和科技界陷入困惑,要求國際組織給予科學的回答。為此,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88年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用以尋找由於溫室氣體增加造成全球變暖的證據,並研究是否可以用電腦模式來預測未來氣候的變化,並從1990年至今完成了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説法是,地球的氣候系統正在經歷一次巨變,而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的氣候波動(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後者包括:溫室氣體的增加造成的增溫效應,陸面覆蓋的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硫化物氣溶膠的作用等。在氣候波動尚無法準確預測的情況下,人類活動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不容樂觀的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已經得出結論,全球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大部分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根據這個結論,加上各國有關科學部門對未來100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氣候系統變化的預測,將來全球氣候增暖的速率將比過去100年還要快,並且在溫室氣體穩定後的幾十年,這種變暖趨勢還要繼續下去。

    

    如果這種預測成立的話,對全球都將産生重大影響,有些影響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破壞性的,特別是那些對氣候變化敏感和脆弱的地區。那麼,這種影響又將持續多久?由於地球各圈層間的相互關聯,未來整個全球氣候系統也將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包括氣候變化、溫室氣體變化、海平面上升、冰凍圈變化、生態系統變化等。由於氣候系統的慣性,這種變化將會繼續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

    新華社2002年4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