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業:映射中國人現代生死觀  

     今又清明。在霏霏細雨中,京城3家陵園向墓主家屬免費提供鮮花,取代焚燒冥紙;八寶山殯儀館裏,新式電腦輓聯機以一分鐘一副的速度列印出工整大方的輓聯;中國最大的紀念網站網同,到下午2時點擊率已突破120萬,估計今天在這個網站建立的虛擬紀念館可超過1000個。

    被稱為“往生事業”的殯葬業,引入新形式、高科技,為沿襲千年的清明節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意蘊,也映射出中國人日漸更新、走向現代的生死觀。

    在曾經崇尚“厚斂重葬”、“入土為安”的中國,經過數十年殯葬改革,目前火化率達47.3%,近20個省市的火化率已接近100%,以植樹、海撒或建墻、造塔等形式安葬逝者的骨灰,在中國各地也逐漸被人們接受。

    “蘊涵著價值判斷的喪葬習俗,是社會風俗中最難改變的部分。”從事社會心理研究的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分析説,“提倡環保、回歸自然的殯葬方式,標誌著中國人的生死觀開始與現代文明合拍。”

    曾經為人避諱、嫌惡的“收作裝殮”,在社會觀念進步的推動下面貌一新,殯葬業也在自身的發展中引導、改變著人們的觀念。

    從事殯葬業十餘年的北京民政公益事業開發服務公司總經理范家岳,用“陰暗、破舊、粗糙”來形容以前的殯儀館和殯葬服務;而今天,在中國許多新建和改造後的殯儀館裏,大幅電子悼念屏滾動播出悼詞,寬敞的告別廳精緻整潔,先進的聲光電設備營造出濃厚的氛圍。這位擁有MBA學位的總經理説:“殯葬業形象的改觀,是人們觀念更新的結果。”

    據悉,中國每年死亡人數約800萬,用於殯葬的消費達300億元。殯儀服務需求多樣化,使殯葬業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然而,殯葬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一方面要提供多層次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引導人們接受新的殯葬方式。

    上海最大的殯葬服務集團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已經舉行了50次骨灰海撒儀式,安葬骨灰7000多份,他們對這種殯葬形式實行價格傾斜。為父親選擇骨灰海撒的林女士説:“我們全家親屬幾十人包租一艘船,雖然花費與買墓地相當,但是海葬的意境更加悠遠,也更符合老人生前的願望。”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提供個性化、藝術化的服務,成為殯葬業發展的新方向。成立不到兩年的北京盈潤家政服務公司在中國首家推出全套殯葬禮儀服務,且已通過ISO9001國際品質體系認證。殯儀人員統一著裝,到府服務,從接屍到火化、奠禮,陪同喪家完成喪葬全程。“生活水準的提高和觀念的提升,讓人們更注重人性和個性,更需要莊重的儀式和文明的禮儀。”公司負責人徐方辰説。

    隨著中國殯葬改革的推行,現有的近1500家殯儀館遠不能滿足需求,上千家殯儀館正在籌建中,高科技手段也逐漸滲透其中。

    范家岳説,這對於他的公司來説是很好的機會。以研發電子類殯葬産品見長的北京民政公益事業開發有限公司,1999年在北京建成中國首家殯葬設備用品交易市場,目前他們正計劃擴建。“這個‘大超市’的年營業額可望達到5000萬。”

    在網際網路上建立虛擬墓地、進行祭祀的“數字化安息”,成為這個清明節的亮點。網同網站上已建立了1萬多個紀念館,日均訪問量2萬餘人次。目前中國各地有殯葬網50多個,喪事指南乃至殯葬用品的電子商務等漸次登場。

    “數字化安息”的興起,反映著中國人更加豁達的生死觀。如果説從土葬到火葬,是殯葬形式的第一次重大進步;那麼從保存骨灰到不存骨灰,是又一次巨大的飛躍。而網上公墓、網上祭奠,正是第二次飛躍的體現。

    “網上紀念的生命力在於尊重習俗、提升習俗、改變習俗,”一位社會學家説,“它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為亙古不變的終極人文關懷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

     新華社2002年04月0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