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狩獵部落”要生態移民  

    40多歲的鄂溫克族女獵民達瑪拉最近一直在籌劃搬家的事。今年,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鄉鄂溫克人將要全民族的生態移民。

    敖魯古雅鄉鄉長古香蓮説:“整個移民搬遷工程預計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目前,自治區下撥的600萬元人民幣已經到位,過了3月,新的敖魯古雅鄉將開工建設。秋天,全鄉就要正式搬遷。”

    鄂溫克獵民史稱“使鹿部落”,是中國目前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鄂溫克獵民是鄂溫克族分支裏的雅庫特人,他們一直被中國政府特許在山林中狩獵。

    達瑪拉和她的許多獵民同伴一樣,對生活了近40年的故鄉充滿了留戀。敖魯古雅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地處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距離中國最北端的漠河縣約100公里的路程。1965年,鄂溫克獵民從額爾古納河畔的奇乾鄉內遷到敖魯古雅,正式定居。目前,敖魯古雅鄉生活著鄂溫克、華俄後裔、蒙、漢等民族近500人,其中鄂溫克獵民約230人。

    現在大部分獵民已經逐漸融入現代生活,而像達瑪拉一樣的30多位老獵民,卻仍常年居住在山上,以打獵和飼養馴鹿為生,保持著傳統“逐馴鹿而居”的習慣。

    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達瑪拉的生活來源逐漸從打獵轉為飼養馴鹿,她家的130頭馴鹿每年可以帶來8000元的收入。但是山上的艱苦生活並不能保證仍處於半野生狀態的馴鹿得到發展。在根河市政府的引導下,圈養這一新的生産方式,在獵民當中逐漸發展起來。

    新的生産方式開始改變獵民的命運。根河市副市長杜瑞霞説:“敖魯古雅鄉周圍共有800多只馴鹿,進行大規模的馴鹿圈養對配套環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因為氣侯原因,鄉址地下永凍層發生變化,水患連年發生,已經不適合居住。另外,敖魯古雅鄉地處偏遠,獵民居住分散,水、電、通訊、教育、醫療條件落後,對獵民的發展很不利。”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進一步深入開展,保護生態,讓已經部分遭到破壞的森林得到休養生息,成為根河市政府的共識。於是一個大膽的決策誕生了:獵民整體搬遷,進行生態移民,一次性再造新敖鄉。

    長期從事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研究的專家孔繁志認為,移民預示著獵民從此走向新生活,有利於鄂溫克民族的發展。這次搬遷是繼30多年前告別原始社會生産方式之後,鄂溫克獵民進一步融入現代文明的一個新開端。

    對於生活在山上的達瑪拉來説,搬遷是件好事。達瑪拉曾經到北京參加過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是“見過世面”的人。她説:“我很願意搬遷,畢竟山上的生活環境不利於獵民長遠的生存發展。我的兒子早在根河市上學,即使不搬遷,我遲早也會下山的。”

    對於另外一些獵民來説,搬遷讓他們充滿了畏難的情緒。結婚兩年多的索玉蘭家生活困難,但仍表示:“這裡挺好的,為什麼搬呢?”鄉長古香蓮一語道破:“獵民擔心的是,搬出了敖鄉,民族是不是保不住了?”

    杜瑞霞認為,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就必須接受現代文明。根河市政府表示,敖魯古雅鄉移民後,仍保持原鄉政府的建制,市政府繼續執行有關民族政策,培養鄂溫克族幹部,鼓勵和扶持教育、民族文化的發展,尊重民族風俗習慣,促進新敖魯古雅鄉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現在,敖魯古雅鄉新址初步選在根河市重點建設的滿歸鎮,這裡是大興安嶺林區鐵路的北端終點,交通十分便利。據介紹,獵民新鄉的住宅將全部建成35平方米的磚木結構平房,電話普及率要達到80%。新鄉里學校、醫院、電信、郵局等基礎設施齊全。

    鄉長古香蓮説,搬遷後,敖魯古雅原鄉址一帶進行自然恢復,新鄉的獵民則以飼養馴鹿為主,並逐步增加梅花鹿、馬鹿等鹿種,力爭幾年過後,把新敖鄉發展成根河市的鹿業養殖和鹿産品加工基地。她強調:“同時將發揮敖鄉獨特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提升獵民的生活水準。”(張雲龍 張領)

    

    新華社2002年3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