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成為黃河防淩的千里眼  

    記者連日來在黃河內蒙古自治區防淩前線採訪時發現,以超聲波自動水位測報、無線遙控傳輸等為主的高科技監測系統,正逐漸替代多年來一直沿用的人工測報手段,成為萬里黃河防淩前線的“千里眼”。

    過去,黃河每年開河、封河期間,沿黃各級政府和軍民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防淩防汛。防淩人員吃住在大堤上,每天用望遠鏡觀察封河、開河情況,測量冰情、水情。每遇險情發生,護堤員奔走于大堤之上,使用對講機相互聯絡。這種以人工為主的測報手段,不僅傳遞速度慢,觀測的數據也不精確,給防淩工作造成諸多不便。

    從2001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防汛部門投入190萬元,先後在黃河沿線安裝了5臺超聲波自動水位測報儀和無線遙控監測系統。同時,防淩前線指揮部還連通了黃委會的資訊網路,每天將最新開河情況及時上報國家防總和黃委會。

    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白音赤老險工河段看到,新安裝的超聲波自動水位測報儀使用太陽能電池自動工作,防淩人員可在指揮部內控制超聲波自動水位測報儀定點、定時進行測報,並隨時獲得有關冰情和水情數據。而在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攔河閘上安裝的無線遙控錄影機,可將三盛水利公樞紐庫區內的流淩情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拍攝,並傳輸到總控室,在電腦螢幕上顯示出清晰的流淩畫面,一個小巧的滑鼠就可控制幾千米外的錄影機鏡頭,完成攝像聚焦、變焦和自動記憶等功能,若需要有關數據,印表機就會自動列印出來。這些高技術設備投入使用後,大大加快了淩情的傳遞速度,提高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新華社2002-03-1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