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期間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三重歷史使命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1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2006年1月11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形勢發佈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文化藍皮書的主編張曉明研究員對“十五”期間文化産業發展進行了總體評價。

文化藍皮書指出,“十五”期間,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有三重歷史使命。

第一,“作為現在第三産業的主力軍,通過推動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是藍皮書始終關注的一個基本的任務,因為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才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由於整個國家GDP總量的增長,每人平均GDP不斷增長,在1998年我們超越短缺之後,2003年我們的每人平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這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超越了1000美元之後,總體的水準和消費的結構都會出現重大的變化,將從溫飽型走向享樂型和發展型。由於消費結構的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拉動了新興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在産業結構上也要出現重大的轉變。由此帶動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我們認為文化産業在這樣的經濟發展的邏輯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戰略性作用。事實證明,我們國家“十五”期間文化産業的發展確實在整個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已經被我們中央和各地方的政府高度關注。

第二重歷史使命是“作為新一輪的改革的中心環節,通過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這一點是從體制改革這一點來看的。我們國家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直到這一次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開,主要的側重點還是在物質生産領域,文化産業部門是在各個部門、地方和局部機構進行,但是它沒有面向全國全面推開。這一次面向全國的全面推動,是我們國家文化體制全面完善的一個重要發展。

文化産業的發展必須是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規模之下才有可能的,因為我們大家知道,只有改變生産關係才能解放文化生産力。這一點從我們國家改革的角度來看,文化産業的發展推動了文化體制的全面改革。文化體制方面的改制全面推動了生産力。

第三重歷史使命,“作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舉措,不斷落實繁榮先進文化,把政治體制改革引向深入,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從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講的。這五年的文化産業發展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到底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在十六大以前,我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十六大我們明確了,發展文化産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途徑。在新形勢下如何落實文化權利,如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從基本的方式上就基本明確了。所以,文化産業的發展,對於推動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甚至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這方面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

1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第1學術報告廳舉行“2006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形勢發佈會”。發佈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社長、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謝壽光先生主持。社科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國家發改委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峰等專家參加了會議。(郝琳琳)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