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背景資料

   六條路通向阿富汗
傅小強



    阿富汗地處南亞、中亞和西亞的結合部,向東又通過絲綢古道與中國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希臘之屬地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很早就統治過阿富汗,而後有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相繼入侵,阿富汗在混戰中度過1000多年。20世紀初,處於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3次試圖征服阿富汗,均未能成功。20世紀70年代末,在美蘇爭霸中處於攻勢的蘇聯又出兵阿富汗,最後的結果是蘇聯由盛轉衰最終解體。有西方人士説,阿富汗將成為入侵者的墳墓。

    六條道路直通阿富汗

    地理上,阿富汗分為北、南、中三大區。北部地區為傾斜山麓平原和阿姆河沿岸平原,該區東部是巴達赫尚和瓦罕山地高原。沿阿姆河平原及興都庫什山北部高原一帶,人口稠密,集中全國人口的25%。這裡水利灌溉條件好,為阿富汗的糧倉。反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之所以能長期堅守巴達赫尚地區和潘傑希爾谷地,與該地區人力、物力資源較為豐富不無關係。南部地區為高原和沙漠。中部地區是高聳的山地和狹長的河谷,主要河流都發源於此而呈放射狀流向四方。阿富汗的地形特點是高山、河流和高原山地相間分佈,高山縱橫,不利於大兵團和機械化部隊展開作戰,高山之間的重重隘口更是阻擋外部入侵的天然屏障。

    從巴基斯坦一側來看,有三個險關通向阿富汗。蘇萊曼山是位於阿富汗東部和東南部的另一座大山,總長700公里,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分界線。這條山脈雖然比興都庫什山要低得多,但中央部分極其陡峭、荒涼,幾乎沒有樹木。從蘇萊曼山脈有三個通向巴基斯坦的山口:一是從喀布爾通往東部重鎮賈拉拉巴德再到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開伯爾山口,有著重要的經濟和軍事意義,英軍3次入侵阿富汗都選擇了這一山口。目前通過這個山口的公路是連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重要貿易通道,塔利班30%左右的物資供給都是通過這個山口進行的。二是從加茲尼穿過托奇和戈馬爾通道的山口。三是從坎大哈(目前塔利班的大本營)向巴基斯坦奎達沿霍賈克峽谷,而後通過傑曼和博蘭山口。可以説,這三個山口控制的道路是從巴基斯坦一側經陸路進入阿富汗的必經之路。

    從中亞國家一側來看,進入阿富汗有兩個選擇。相對而言,這兩條道路比較便於用兵,它們都曾被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使用過。其中東面一條是烏茲別克的鐵爾梅茲—馬扎裏沙裏夫—喀布爾路線,從鐵爾梅茲越過阿姆河就直指馬扎裏沙裏夫,蘇軍入侵時將這條線路作為主要突擊方向。西面一條是土庫曼的庫什卡—赫拉特—坎大哈路線,這條線是蘇軍的輔助突擊方向。

    另外,從伊朗一側來看,泰耶巴特—赫拉特路線較為方便,目前兩地之間的公路交通也相當通暢。歷史上從西向東經該路侵略阿富汗的例子不多。赫拉特是位於這條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際貿易城市。它同巴爾赫、坎大哈、加茲尼、喀布爾等聯繫中國、印度、伊朗和歐洲的貿易商城相比,佔有頭等地位。13世紀初,蒙古大汗曾經攻克該地並屠城,只有40個居民奇跡般地倖存下來。1236年根據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的命令,才移民定居並恢復了赫拉特城。蒙古宗王女婿帖木兒(1336—1405)王朝時期,從赫拉特向中國、印度甚至莫斯科派出使臣,其他國家的使臣也來到這裡。1998年伊朗外交官被殺事件後,伊朗曾陳兵20萬于阿伊邊境,給塔利班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雖然從這六條道路可以進入阿富汗,但並非進入阿富汗就能輕鬆控制這個國家。入侵者可能還要受到阿境內高山重重關口的阻礙。起源於阿富汗和中國的興都庫什山,由東北向西南斜貫阿富汗全國,綿延1200公里,長年積雪,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脈之一,它決定了阿富汗的氣候和地理狀況。山脈之巔猶如一個大蓄水池,哺育著阿富汗的山山水水,因此阿富汗可以稱為“興都庫什山的饋贈”。興都庫什山及其支脈有許多重要山口:位於從帕米爾到克什米爾通道上的巴羅基裏山口,海拔3800米;位於馬扎裏沙裏夫和喀布爾之間通道上的西巴爾山口;位於從庫什卡到赫拉特通道上的拉巴特依米爾查山口。後兩個山口是阿境內連接東西的重要險關。

    另外,瓦罕走廊也曾經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張騫出使西域就經此道到了大夏,即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裏亞。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由於帕米爾戰役方向的瓦罕走廊縱深小,冬季行動不便,因而該方向只使用少量兵力,但1984年蘇軍還是在瓦罕修建了一個軍用機場。

    條條道路都有教訓

    英國3次入侵阿富汗均利用了開伯爾山口。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時,也對阿富汗進行了侵略,阿富汗人民曾在喀布爾以北的傑希爾塞拉擊敗侵略者。1842年1月,英軍從喀布爾倉皇南撤,沿途遭到阿遊擊隊的襲擊和風雪饑寒的煎熬,這支1.5萬人的侵略軍最後全軍覆滅,只有一個印度人生還。19世紀70年代,英國與沙俄爭奪殖民地又發動第二次侵阿戰爭,阿富汗人民英勇戰鬥,再次逼迫英國侵略者撤退。1878年11月,英軍再次從北(開伯爾山口)、中(庫臘納山口)和南(克維塔地區)分三路長驅直入阿富汗,雖然英國用培植代理人、分化瓦解的辦法統治阿富汗,但自始至終處於阿富汗遊擊戰爭的汪洋大海的包圍中。英印總督李頓對英佔領軍如“籠中困獸”的處境深感憂慮,他命令英軍司令羅伯茲採取一切辦法,趕快從阿富汗這個“捕鼠器”中逃出去。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結果更加痛苦。戰爭初期,蘇聯採取了速戰速決戰略,想憑藉先進的武器和優勢兵力,一舉消滅阿富汗抵抗力量。但由於阿抵抗力量依託山區的有利地形與蘇軍週旋,使蘇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蘇聯“速戰速決”戰略破産後,又採用“重點圍剿”戰略,對阿富汗抵抗力量根據地採取“焦土政策”,還採用所謂“壓路機式”的戰術,仍不能奏效。蘇聯在阿富汗的10萬大軍居然連連敗北。

    空降是進入阿富汗的“捷徑”

    可能只有空降才是進入阿富汗的捷徑,但任何要對阿富汗進行空降的國家必須考慮清楚,是否有決心和足夠的耐力與阿富汗人在山裏週旋。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空降師為先導,直接奪佔對方政治經濟中心,瓦解對方戰略指揮,併為地面部隊快速進攻提供有利條件。入侵阿富汗前,蘇聯還以各種藉口先期派入空降部隊和先遣部隊,控制了一些戰略要地,佔領阿富汗首都,裏應外合,為地面部隊開路。戰略機降代替了戰略轟炸,在入侵過程中,蘇軍先後在赫拉特、馬扎裏沙裏夫、法扎巴德、賈拉拉巴德等地實行空降或直升機機降,以接應地面進攻部隊。

    蘇聯當時在與阿相鄰的中亞地區有軍事基地,並且還在此前通過“經援”和“軍援”在阿進行了大量的戰場建設,如修建鐵爾梅茲—馬扎裏沙裏夫公路,修建巴格拉姆、信丹德空軍基地和喀布爾國際機場,並在阿國內修建大型後勤補給基地。另外,當時蘇軍有些部隊還參加過阿政府軍對反政府武裝力量的鎮壓,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這些精心的準備工作雖然使蘇軍比較便捷地進入了阿富汗,但最終未能改變被阿富汗人趕出去的命運。

    《環球時報》 (2001年09月21日第六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