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三代領導努力付東流 世界重歸核競爭時代

    一個條約,一個美蘇幾代領導人付諸努力的條約,一個美蘇兩國政府當年簽字畫押“無限期有效”的條約,將在今後幾天內因美國政府單方面退出而化為一紙空文!美國的潛在競爭夥伴痛心,美國的歐洲盟友傷心,國際社會寒心,因為這意味著世界將可能退回到無序而危險的核武器競爭時代!

    -布希退出條約

     成竹在胸

    數十小時後,布希總統將宣佈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北京時間12月12日,翻看美國當天所有的主流媒體,能蓋過正在進行的阿富汗戰爭的一條新聞是:美國即將退出反導條約,布希總統很快就要宣佈這一決定!

    布希政府的高級官員透露了美國即將退出反導條約的內幕:美國政府退出反導條約將分兩步走。第一步——布希總統已經正式決定照會俄羅斯政府,美國政府將退出美蘇兩國政府1972年簽署的《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白宮打算于星期四(12月13日)正式向全世界宣佈這一決定!不過,出於謹慎考慮,布希政府的高級官員隨後又表示,是否于12月13日正式宣佈還沒有最後敲定,但布希總統肯定在“今後數天內”親自宣佈這一決定,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第二步——竭盡全力遊説美國國會、美國民眾和美國的盟友全力支援美國發展並且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説服的理由是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將為美國、美國的盟友,包括俄羅斯撐起一把真正的“保護傘”,使其免遭“灰色國家”導彈的襲擊。

    布希政府的高級官員還透露説,布希總統之所以敢不顧美國盟國和俄羅斯對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後有可能引發新一輪世界核競爭的擔心,不顧反導條約中“要退出反導條約須提前6個月照會對方”的條款規定,不顧美國國內“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是否有效”的疑問,強行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完全是因為布希總統早已是成竹在胸!今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布希總統在華盛頓白宮和得克薩斯州布希家農場會晤期間,普京總統給布希吃了一顆“定心丸”:就算布希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俄美關係不會因此重創!布希總統如此急切要宣佈退出反導條約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軍方急著要在未來六個月之內進行與反導條約相抵觸的反導實驗,布希總統想給美軍的實驗搶時間!

    布希總統在本週的國家安全會議上為退出反導條約親口進行了辯護:“上個星期,我們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導彈防禦技術的實驗。為了和平,我們將繼續進行實驗計劃,以確定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為了能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必須跨過1972年的反導條約,因為那個條約是在一個不同時代,為對付不同的敵人而簽署的。美國和我們的盟國不應該拘泥于歷史,我們要能夠建立我們需要的防禦系統,以對付21世紀的敵人!”

    -美蘇前領導人倍感痛心

    歷經三代領導人的努力,反導條約保證了世界30年的和平。布希政府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的決定讓當年參加條約簽署和推進的美蘇兩國前政治家、軍事家們痛心、寒心。

    反導條約是美蘇兩國政治家領導人費盡千辛萬苦達成的一項維護世界和平的協議。回顧這一條約簽署30年的歷史,世人必將生出許多感慨:1969年至1979年,冷戰時期兩個最大的敵手美國和蘇聯分兩個階段舉行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第一階段是1969年11月17日至1972年5月26日,兩國代表團在赫爾幸基和維也納先後舉行了7輪總共123次會談,中心議題就是實現對雙方防禦性和進攻性戰略導彈現狀的凍結。

    1972年5月26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簽署了最重要的條約——《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前蘇聯外交官奧列格格裏涅夫斯基回憶當年曆史性一幕時老淚縱橫:“1972年5月26日,蘇美代表團帶著3年的工作成果——反導條約,乘坐一架美國飛機飛往莫斯科。這天晚上,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應在克里姆林宮簽署這份文件。飛機上一片喜慶氣氛。我和美方執行秘書加特霍夫不能置身其中——我們得繼續核對文本。我們發現了英文文本中若干不準確的地方。雖不是原則性分歧,但作為即將簽署的文件卻欠妥當。在赫爾辛基我們就估計到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隨身帶了英文打字機。飛機降落在伏努科沃機場,我和加特霍夫乘坐的轎車徑直來到外交部,很容易就通過警崗,來到十層樓‘1003’——我的辦公室。這時,時間已過下午6點,克里姆林宮的簽字儀式晚9點就要開始。我們心急如焚。還沒從機場出來的時候,加特霍夫就打電話給美國駐莫斯科使館,請使館派一名打字員到蘇聯外交部來。可不知為什麼打字員遲遲未到。沒時間等她了,我們只好自己動手。可是,這臺英文打字機的花線插頭與蘇聯産的插座不匹配,手邊又沒有轉接器。我找到幾個金屬別針做了一個類似插頭的東西,還真管用。誰知打字機出現了啪啪的響聲。一看,原來電壓不同,歐洲用的是110伏,我國用的是220伏。早已過了下班時間,無論外交部,還是美國駐蘇使館都找不到人了。幸好簽字儀式推遲到了11點。我想了想,對加特霍夫説,簽字儀式不得有誤,就讓領導人在現在這個文本上簽字吧。修改涉及的只是英文文本,明天早上你向你們總統解釋一下,文本中有不太準確的地方,讓他在已經修改好的另一份文本上再簽個字。然後你把文件給我,我讓我們總書記也簽個字。當晚11點,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鄭重地在反導條約上簽了字,並在閃光燈下舉著香檳酒杯露出了會意的笑容。當時,除了我和加特霍夫之外,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以及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想到,兩位領導人還得在文件上再簽一回字。第二天,加特霍夫向尼克松作了解釋,據説尼克松埋怨了幾句,還是簽了字,勃列日涅夫這邊更沒問題,他揮筆就簽上了自己的大名——總書記對會談結果非常滿意……”當這位前蘇聯外交官回憶這些歷歷在目的情景,又談到美國即將單方面撤出條約時,不禁淚如雨下。

    更艱難的是在條約簽署之後兩國幾代領導人對條約的推進:從1972年11月起,美蘇兩國代表團在日內瓦舉行了近300次會談,終於于1973年6月22日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在華盛頓簽署了《美蘇防止核戰爭的協定》,將雙方各自可擁有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由兩個減為一個。同年11月24日,美國總統福特同勃列日涅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簽署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

    1982年,美蘇在日內瓦開始舉行削減戰略武器會談,其間由於美國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而中斷,但1985年3月開始恢復會談,到1991年7月30日共舉行了15輪會談。7月31日,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老布希在莫斯科簽署了《美蘇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份條約長達700頁,是迄今為止最為繁雜、規定最詳細的裁軍條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兒子的決定可能會徹底毀掉父親當年的一切努力)。

    尼克松研究中心的一位知名美國防禦專家痛心地説,怎麼能説這份歷經美蘇三代領導人30餘年的條約過時,沒有作用呢?實際上,條約簽署30年間讓世界免除了核戰之劍落在地球上的危險,銷毀了數千件的核武器,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成果嗎?

    -美國此舉招來各方反對

    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得到這一消息時正在與到訪莫斯科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就削減兩國核武器問題舉行談判,甚至還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同意將削減兩國核武器問題列入明年春天美俄兩國首腦峰會的重要議題。然而,美國即將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的消息卻讓雙方達成協定的喜悅之情大打折扣。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俄美兩國聯合記者招待會上,伊萬諾夫外長態度堅決地表示:“俄羅斯反對美國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的立場絲毫沒變!”

    國際社會反對美國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的立場也沒有鬆動:今年11月2日,第56屆聯大以80票贊成、3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題為《維護和遵守〈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決議。該決議重申了《反導條約》的有關規定,呼籲條約的締約國全面和嚴格地遵守這一條約,不部署、不轉讓反導武器系統,維護《反導條約》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該決議再次確認了《反導條約》作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基石的重要作用,支援國際社會為維護《反導條約》作出進一步努力。

    輿論指出,冷戰雖然已經結束,當前的國際形勢與冷戰時期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反導條約》構成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的基石這一點並沒有改變。在其基礎上達成的一系列削減核武器條約,以及迄今建立起來的國際裁軍與軍控法律體系也並沒有過時。拋棄《反導條約》,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將破壞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不利於國際和平與安全,不利於增進各國間的互相信任,對全球裁軍與軍控進程將産生深遠的消極影響。

    就連美國國會一些官員也對布希總統退出《反導條約》的決定給予了嚴厲抨擊。參議院外交常設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拜登説:“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將是個嚴重的錯誤。政府沒有提供任何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説明為什麼進行導彈防禦體系試驗就必須超越一個30年來維持世界和平的條約。”

    -小資料-

    《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是美國和蘇聯于1972年5月26日在莫斯科簽訂的。它于同年10月3日生效,無限期有效,是美蘇限制和削減戰略武器會談的主要成果之一。

    條約包括序言和16條正文,主要內容有:反彈道導彈系統指用以攔截在飛行軌道上的戰略性彈道導彈或其組成部分的系統,主要包括反彈道導彈、反彈道導彈發射架、反彈道導彈雷達;每方只能部署兩個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分別保衛首都和洲際導彈發射場。每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半徑不得超過150公里,可部署不超過100部反彈道導彈發射架和100枚反彈道導彈;雙方保證不研製、試驗或者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間為基地以及以陸地機動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及其組成部分;不使普通的防空系統擁有截擊戰略彈道導彈或其組成部分的能力,也不進行這種實驗;雙方應以符合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方式,使用自己擁有的國家技術手段核查對方的履約情況。每方保證不干擾和採取隱瞞的措施來妨礙另一方的正常核查。按本條約的規定,蘇聯保留了莫斯科的發射場,美國保留了北達科它州的發射場。

    北京青年報 2001年12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