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畫家車益祥的山水情結:筆端長聚山河情

國畫《秋月》 車益祥作

當我手捧中國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車益祥畫集》一書時,心情格外激動。畫集中的一幅幅山水畫作,既讓你領略溪清林深山鄉美,又讓你看到雲遮霧障如仙境。春澗泉流,夏雲奇峰,秋山煙靄,冬季蒼松,蒼藤古木,田陌村叟……每一幅作品,都傾注著畫家對祖國山水的深情,充滿了詩的意境和音樂的韻律。

車益祥生長在浙江紹興,那裏鬱鬱蔥蔥的山、碧波盪漾的水,有綠樹掩映的田家,有縱橫交錯的河流和古老的牌坊、石橋,處處入畫的旖旎風光和墨香四飄的文化土壤深深熏陶著他,感染著他。學生時代,他便開始了臨帖作畫。後來,他參軍來到了安徽駐軍某部,駐地秀麗的自然風光再次激發起他業餘時間學習山水畫的激情。在當地書畫界老師的指導下,他從《芥子園畫傳》入手,對“清四王”、“元四家”、“明四家”、“四畫僧”等歷代名家作品進行臨摩,從這些山水畫大家中學習技法,探索畫理。

“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作為一名業餘學習山水畫者,與山水打交道,無疑是與孤獨為伴。這些年,為寫山之真骨,畫水之魂魄,車益祥登長城,攀黃岳。把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山水畫的學習創作上。他從學傳統,打基礎做起,一鋤一鍬地耕耘在書畫園地。擔任領導幹部後,他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謝絕了很多應酬,懷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平常心態,精心研畫。他神不馳散,專心一境,殫精竭慮,躬耕不倦。用他自己的話説,“不畫則夜不能寐”,以致于出差開會都不可不帶上筆墨。他的時間加法,使他贏得了時間;他鍥而不捨的韌勁,使他贏得了豐富的藝術養分。他的前期作品,法度嚴謹,沒有浮躁之氣,如《溪山無盡圖》、《雲起山如畫》等作品,構圖嚴謹,用線練達,山石規範,點景有致,有明顯的傳統山水畫的記印,透出了文人山水畫的氣質特徵。

“師古不泥”、“筆墨當隨時代”。車益祥深知,在探求繪畫藝術的實踐中,既要承襲傳統,又要博採眾長,法會於心,道發自然。他把對山水的感受融入到對繪畫的藝術探求之中,並通過心靈的感悟,來攝取山水精氣神韻。正如他所説:“我在創作時,家鄉若干的山,多層的水,漫天的雲,蒸騰的霧,森森的林,都有一種突動的靈氣在浸潤心扉,情有獨鍾。”在他的作品中,沒有具體的去表現名山、亭閣和樹木,而是在表達一種心境,捕捉人與自然間那個天人合一的亮點。曾在軍報刊登的那幅《峰聚波橫》的山水畫,作者充分運用國畫的技法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美。這幅作品,用線練達,剛柔並濟,連環映帶,交錯呼應,綿密的結構表現出了紮實的基本功。整個畫面用墨,黑而有透明感;用水,潤而有層次感;用筆,變而有節奏感;用色,淡而有明快感。畫出了層巒疊嶂的山,寫出了姿態軒昂的松,燦出了輕柔若綿的雲。由筆墨生成的山石樹屋若隱若現,瑰麗不凡;無筆墨生成的煙嵐雲霧,若浮若動生機不息,把“天下無山可弟兄”的山水勝景、風雲壯觀作了盡情的抒發。

觀車益祥的山水畫作,細心品味,都能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悟。畫作《靜靜的山村》,畫家通過對山區小景惟妙惟肖的描繪,讓青山厚土吟咏出一篇洋洋灑灑,歷經數千年農耕與豐收的頌歌,是對廣袤大地的禮讚,更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時期、新山村、新農民、新時尚的謳歌。《溪山深秀圖》,則畫出了溪山萬壑千崖鎖翠煙的瑰麗神秀,畫家以其“移山”之力,妙合天然,將心中仰慕的溪山精魂成之於畫,其神韻四溢的藝術魅力令人神怡。中國美術學院的一位資深教授這樣評價説:站在車益祥的畫前,你會在尺幅之中領略“無限風光 ”,神不移而神遊山川林壑。

要提高書畫的品位,還需具備高深的學養。這些年,車益祥還注意提高“畫外功夫”,他認真閱讀了《傅抱石美術論文集》、《黃賓虹畫語錄圖解》等美術論著,以及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説,自學了哲學、現代科學等課程,理論知識的滋潤,使他更好地駕馭山水畫語言,表達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他創作的一幅幅山水畫中,融通古今,意境幽深,無不躍動出一股“清逸”之氣。 (記者 王士彬)

《解放軍報》 2004年07月0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