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墨淋漓的意境 軍旅畫家邱漢橋的黑白天地

 

國畫《英雄的山》邱漢橋作

三月的一天,天空陰霾,流雲從蒼翠的青山深處涌出,踏著濕漉漉的田埂,我回到了故鄉。遙望山村農舍,都在霧氣晨靄中慢慢甦醒,也許它們在如此靜謐的關懷下還未曾睡著呢。我怕驚擾了山林,不敢往前走,只是遠遠地站在一旁深情地端詳。這是一幅叫做《三月尋故里》的畫,畫中的景色是南國不是我的故鄉,作者是邱漢橋不是我,可我心中升起了一股似曾是故鄉的情感來!

一張紙、一隻筆、一方硯就能創造天地,這是畫家抒發意志的精神領域,別人去不得。武警總部著名畫家邱漢橋的家鄉在湖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離故鄉越遠越久感情上越是親切。無論人漂到哪,故鄉這條根總是牢牢地牽著自己。故鄉的山、水,故鄉的雲和月、田園農舍、曲徑菜園、耕牛叫狗、甚至是一壟一壟翻耕的紅土,都令他魂牽夢繞。所以這些內容常常會出現在一幅畫裏,多得都快容納不下了!這些是看慣了瓜果小品人的閒愁,對於一個“心中得源” 的畫家,正是得心應手。令人好奇的是,一個在喧囂都市裏生活的人,他是如何能從容地把握如此沉靜、恬美的繪畫韻致的呢?這不得不讓我對他的生活和閱歷産生思考。從《清凈世界》、《田歌》、《故鄉行》等一大批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這種風格是筆墨的經意,那一幅幅畫面上的瀟灑恣意,濕潤的青山叢林在黑與山的沉默中,讓我們似乎體驗到作品後面掩藏的禪機。

邱漢橋作畫,善用中鋒,長而有彈性的線條勾出大關係,佈置好青山、閒雲、水面、稻田、菜園、屋舍等,然後積染皴擦,一遍一遍強化,使有的線條不刻露,混在裏面使輪廓更清晰;有的線條則疏朗地露出,形成黑與白、線與面的對比,畫面半寂半喧,從而出現淡奇韻逸的意境。既有現代審美意識裏很強的裝飾效果,又看得出傳統中的“法度淵源”。他的繪畫中更多的是以理想化的手法表現了一種樸拙的水墨韻味,墨法上由於多次渲染,山丘顯得厚潤蔥蘢,墨點或大或小或聚或散或疏或密點綴其間,像是跳躍的音符,從而打破黑與白的沉寂,平添了幾分天真的童稚之氣。尤其是他那出奇的墨點,以點破點、濃淡相間,以簡單的手法表現最複雜的圖像,以程式化提純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悟,在繪畫中注入音樂的元素,讓人仿佛能夠一下進入到理想的梵樂當中去。所以評論家郎紹君早在多年前評漢橋的作品時説“含古接今一‘點’中”,更有高嶺先生高呼“萬事從零起,世界點組成”,積墨點法早已是漢橋的招牌了。“將繁複的變簡單,將世故的變素潔”,像一個得道的高人,漢橋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寂靜的角落,筆墨與心靈對話,溫柔自處。從熱情毛糙到沉靜老辣,這是人生命的精神過程,也是繪畫者的歷練之路,要麼,“老來漸知覺”那份平淡悠閒的“天趣”是能扮演出來的嗎?

“積墨法”在邱漢橋的作品中得以成功體現,應得益於他對清代大畫家龔半千的研究,龔的畫格被後人稱為“蓋以韻勝,不以力雄。”所以這種厚而潤、筆墨淋漓、用心良苦的作品並不是現在很多流行於世的藝術家所願意追求的。由此我們也可領悟邱漢橋筆下的家鄉故園,不是他個人抒發的小情懷,應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那個遠去了卻又經常出現在夢中的魂魄。有了這層意思,作品的思想性價值觀才得以體現。於是,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世紀之交中國畫名家21人作品選中,邱漢橋的畫集獨佔一席黑白天地。 (納藍 韓華新)

《解放軍報》 2004年06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