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高官鼓吹新一輪“中國威脅論”

    布希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出現了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其特點是宣稱“中國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對美國乃至世界構成威脅,而且在經濟上同樣如此”。而“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必定身兼另一角色———武力保護台灣的支援者。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正是這樣一位人物。

    台灣當局“非常感謝美國對臺海和平與安全的支援”

    美國右派報紙《華盛頓時報》8月28、29日連續登載了該報反華軍事記者葛茨採訪沃爾福威茨的長篇報道。這位五角大樓的第二號人物説,“我認為,對中國的正確看法是,這個國家將在未來半個世紀———甚至頭25年———幾乎肯定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按照歷史的標準來衡量,這是非常快的發展速度。”沃爾福威茨説:“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將密切關注中國政策的走向以及中國發生的變化。”

    沃爾福威茨還在台灣問題上指手畫腳,稱如果中國“低估了美國阻止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中國可能會作出錯誤的決定。“我們會全力執行《與台灣關係法》賦予我們的職責,總統先生已經明確強調了這一點。如果中國認為他們能夠通過武力解決問題,他們將是大錯特錯。”

    沃爾福威茨發表上述言論後,台灣當局連聲叫好。台灣“中央社”率先進行了報道,併發表評論説,沃爾福威茨這次專訪最受台北注意的,可能是他在談到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時,“展現出堅定而明確的立場”。台灣“外交部”發言人張小月也對此表示歡迎。她強調陳水扁政府贊同沃氏的觀點,台灣“非常感謝美國對臺海和平與安全的支援”。然而,也有評論指出,台灣當局對沃氏的言論當即表示感謝,似乎有點反應過敏了。

    沃爾福威茨,國防部的第二號人物,右翼勢力的“思想家”

    沃爾福威茨被稱為“當今美國政府的思想家、戰略家”。他是猶太人後裔,與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有師生之誼。舒爾茨任國務卿時,特地把這位得意門生從國務院的政策設計部門調到亞太局,出任亞太助理國務卿。沃爾福威茨上任後,把對中國較為友好的中國事務科長羅普放逐到歐洲事務局,讓他處理南歐事務。沃氏向來在東亞事務特別是中國問題上持強硬立場,主張“聯日制華”、“挺日抑韓”。

    沃爾福威茨在卡特總統任內,曾在國防部任副助理部長,主管區域計劃,後出任駐印度尼西亞大使。老布希當政時,沃氏被任命為主管政策的國防部副部長。當時的國防部長就是如今的副總統切尼。克林頓當政八年期間,沃氏在野,主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研究院長達7年之久。布希問鼎白宮時,沃爾福威茨是布希外交政策顧問團“火神”的主要成員。布希在1999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第一次稱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而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正是沃爾福威茨。布希贏得大選組閣時,沃爾福威茨甚至被列為國防部長人選,終因多數人認為他長于理論與思考,行政能力不足,因而只當了個國防部副部長。

    布希政府目前正在對美國全球戰略進行調整。美國將推行“新軍事戰略”,沃爾福威茨正是炮製這一“新思維”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他的主導下,最近五角大樓完成了《2025年的亞洲》研究報告。該報告強調,中國將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最大威脅,美國若要繼續在南亞和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須解決在這些地區沒有前沿作戰基地的問題,還必須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聯盟以約束中國。

    每逢美國領導人訪華,美國的右翼保守勢力總要向中美關係發難

    沃爾福威茨的這次表態值得注意之處還在於,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仍存在所謂“鷹派”、“鴿派”之爭。包括布希總統在內的美國政府的許多官員,大都主張與中國發展關係,繼續正常貿易。7月下旬,國務卿鮑威爾訪華時説,“中國是美國的朋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女士也表示,應通過經濟貿易和中國發展關係。有評論説,與鮑威爾和賴斯的主張相對照,國防部的立場有“微妙但重要的分歧”。“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其追隨者沃爾福威茨仍認為中國是“戰略競爭者”,對鮑威爾和賴斯的觀點提出挑戰。

    應該注意到,每逢美國領導人訪問中國,美國的右派保守勢力總要向中美關係發難。人們記得,1998年6月克林頓訪問中國前夕,美國參議院曾就克林頓政府批准出口衛星給中國的問題展開調查,並斷定説中國從這項科技轉移中“獲取軍事利益和敏感科技”,“有損美國利益”。眾所週知,布希總統今年10月將訪問中國。在此之前,美國的“鷹派”人物搞一些表演,做一些動作,是不足為怪的。

    從經濟入手,新一輪“中國威脅論”更加蠱惑人心

    “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們似乎覺得從經濟角度入手,更能煽動某些國家或某些人對中國的恐懼。於是,他們費盡心機,編造種種謬論,似乎中國窮了是“威脅”,富了也是“威脅”。

    最新一期美國陸軍軍事學院院刊登載的一篇文章稱,中國的資源需求對世界産生的最直接的影響,是原油和糧食價格上漲,而較落後國家受到的打擊將會比較嚴重。文章作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由於中國對資源的龐大需求,“中國可能為資源與其他國家發生戰爭”。以南海為例,“中國宣稱南海為中國所有的主張,不僅涉及主權,也牽涉到對天然資源的爭奪”。“對原油和糧食的需求使中國越發認為世界秩序不符合其利益,因此北京可能在許多國際議題上更趨強硬。中國對外要爭奪資源,就必須擴充艦隊,在全球掌握戰略據點,抗拒西方國家的干預,展現他們不惜與美國作對的態度,並與立場一致的國家結盟。”文章認為,若要維持目前世界秩序,就不能光靠對中國進行勸説和消極的“圍堵”來化解與中國的衝突。

    還有另一種論調認為,中國現在是“吸收外國投資的海綿”。美國有媒體報道稱,在20世紀90年代初,流入東亞(不包括日本)的直接投資只有20%被中國吸收,東盟則吸收了50%。但現在中國拿走了50%,東盟只分得20%。“只要中國大陸和美國不發生嚴重的衝突,而中國大陸又能提高其教育水準和社會組織能力,中國肯定能在50年後成為一個比日本大5倍甚至10倍的經濟體。”

    但是,《國際先驅論壇報》最近的一篇社論不同意上述論調。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成就令世人矚目,然而,中國的競爭力被過分誇大了。

    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及其在亞太地區地位的上升,使得美國國內一些右翼保守勢力深感恐懼。他們擔心中國的強大會損害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千方百計製造所謂“中國威脅論”。芝加哥大學“重量級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最近在一次戰略研討會上説,在中國、日本和俄羅斯3個強國中,日本人口數量僅僅是中國的1/10,其離岸島國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難以在亞洲大陸立足;而俄羅斯由於人口、經濟問題和需要關注歐洲,也不可能主宰東亞。這樣,有潛力成為東亞地區霸主的就只剩下了中國。米爾斯海默危言聳聽地説:“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將是前所未有的,它將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和二戰時的日本帝國、納粹德國甚至前蘇聯。”

    提出針對中國“威脅”的“對策”

    面對所謂的中國“威脅”,美國國內提出了各種“對策”。有人提出在亞太地區拼湊“亞太北約”,對中國編織包圍圈;還有人直言,美國搞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就是針對中國。可以預見,美國將日益重視美日同盟關係、美韓關係,強調美國要履行所謂“防衛台灣的承諾”。沃爾福威茨等政客甚至認為,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南韓等在內的美國的亞太盟國“都有義務協助美國保護台灣的安全,而最終目的則是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這是得到大多數人公認的。

    最近,美國《外交政策聚焦》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用事實駁斥了“中國威脅論”,並明確指出,“亞洲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危險依然是美國單邊主義死灰複燃和美國對該地區政策的軍事化”。這真可謂一語中的。▲

    《環球時報》 (2001年09月04日第一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