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難忘的軍事影片畫面

    軍事題材影片一直受到了眾多影迷的青睞。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新時期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一大批電影人執著于軍事題材電影的製作,他們以銀屏為舞臺,將塵封已久的戰爭歲月形象而立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一幕幕生動而感人的歷史事件中,展現歷史,思索戰爭,催人奮進,給人啟迪。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一大批優秀革命影片相繼製作完成,如《秋收起義》、《長征》、《重慶談判》、《巍巍崑崙》、《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開國大典》等等,這些影片的場景規模之宏大,表現手法之新穎、人物刻畫之細膩,在我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筆者是一個影迷,尤其喜愛觀看軍事題材的影片,記憶中有許多真切感人的場景浮現。限于篇幅,本文選取其中的“十個讓人難忘的場景”來與大家分享,並以此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4週年致禮。

    場景一 《四渡赤水》:朱毛雪地漫步

    《四渡赤水》雖拍攝于八十年代,但在我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中卻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不僅第一次把鏡頭對準了我軍最高層領導人物(扮演毛澤東的古月就是在此片中一舉成名),而且在宏大戰爭場面的拍攝和戰爭人物的塑造上,比之以往的國內戰爭影片都有明顯的突破,後來的《大決戰》、《巍巍崑崙》等影片,都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四渡赤水》的拍攝風格。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新取得了紅軍的軍事指揮權。而此時的中央紅軍,被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層層包圍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的狹窄地帶,欲北渡長江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不成,欲西進渡過金沙江北上,也因川軍阻擊而無法突破。中央紅軍隨時都有全軍覆沒危險。

    值得萬分危難、一籌莫展之際,影片《四渡赤水》描繪了“朱毛雪地漫步”的場景,不是閒庭散步,也不是欣賞雪景,而是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老戰友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毛澤東問朱德:“當年你出川時要過金沙江,前有圍堵後有追兵,你是怎麼過來的?”朱德答道:“老子硬是要過,就過來了!”毛澤東説:“那我們這次再來個‘老子硬是要過’如何?”朱德感慨地説:“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好不容易搞起來的三十萬人,轉眼就被敗光了,留給你這樣一個爛攤子。”毛澤東説道:“那我們再從三萬人搞起。”朱德搖搖頭:“沒那麼容易了。去年過年,我們還能讓戰士吃頓年夜飯,今年卻什麼也沒有。”毛澤東説:“給部隊送點稻草吧,讓戰士們禦禦寒。”

    聯想到紅軍長征時期的千難萬苦,朱毛這番雪地對話,令人眼熱鼻酸。那陰靄天空下漫天的飛雪,仿佛是天公落下的傷心眼淚。

    場景二 《巍巍崑崙》:“你不服從,我撤你的職!”

    影片《巍巍崑崙》再現了1946年胡宗南部佔領延安後,毛澤東率領由中央機關和紅軍總部組成的“崑崙縱隊”轉戰陜北的歷史畫卷。影片中的毛澤東由張克瑤扮演,與古月風格有異,又別具風采,他對毛澤東人物性格的刻畫,可謂生動細膩、入木三分。

    為了吸引胡宗南部于陜北並伺機殲滅,也為了陳賡、謝富治兵團和劉鄧大軍順利南渡黃河,促使全國戰局大的轉變,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執意率“崑崙縱隊”在陜北與國民黨軍隊兜圈圈。後來的許多傳説一再提起當年毛澤東個人的危險處境,影片《巍巍崑崙》也再現了這一點。為了保護毛澤東和“崑崙縱隊”的安全,當時身負此責的任弼時提議“崑崙縱隊”北上,以便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穿過國境線,求得蘇聯紅軍的保護。但是毛澤東執意東進,為的是引誘胡宗南部進入我軍包圍圈,就地殲滅,扭轉整個陜北局勢。

    毛澤東和任弼時這兩位中央軍委的首腦級人物各執一辭,互不相讓。影片沒有避諱這個情節,而是把兩個倔強人的矛盾衝突形象鮮明地表現出來:兩人因為此事互不理睬,只好由周恩來勸和;兩人的每一次爭論,都必定面紅耳赤。最後,毛澤東火氣沖天地指著任弼時大喊道:“你不服從,我撤你的職!”直把任弼時吼得要掉眼淚,有點委曲,有點不服氣,但兩人都能夠理解對方的苦心。

    在《巍巍崑崙》中,毛澤東兩次大吼“我撤你的職”,另一次是怒吼彭德懷部下一個旅長。這個旅長是奉彭總之命來保護“崑崙縱隊”安全的,毛澤東讓他把部隊帶回去,他不聽,於是毛澤東吼道:“你不回去,我撤你的職!”影片通過毛澤東的兩次發怒,把這個偉人堅定而激烈的性格生動地表現出來,讓觀眾感到更加的親切、崇敬、自然、真實。

    場景三 《大決戰遼沈戰役》:“部隊全亂套了!”

    遼沈戰役第二階段,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後不久,廖耀湘所率國民黨第九兵團一方面遵照蔣介石的訓示強攻我軍黑山、大虎山防線,企圖奪回錦州;一方面以此障人耳目,掩護兵團主力向營口撤退,伺機從海上逃跑。東北野戰軍及時發現了這一戰略意圖,攻佔錦州的五個縱隊取消休假,沿北寧線兩側日夜穿插,而黑山、大虎山守軍死守五晝夜,為主力部隊到達贏得了時間。等廖耀湘兵團意識到情況不妙時,為時已晚,在黑山、大虎山以東,廖兵團五個軍的兵力欲撤營口不能,又被東北野戰軍切割、圍堵。而我軍在穿插過程中,有前有後,有快有慢,一時間,兩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亂成一團糟。以下是東北野戰軍最高統帥部裏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對白:

    劉亞樓:“現在部隊全亂套了!縱隊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

    林彪:“這個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

    羅榮桓:“廖耀湘搞的是立體滾桶式撤退,我們搞的是立體滾桶式穿插圍堵,不亂才怪吶!”

    林彪:“這就好比煎中藥,幾十味下去,藥性才能發揮出來。”

    最後劉亞樓在電話裏指示各縱隊:“不要怕亂,越亂越好,亂而取之嘛!”的確,廖耀湘兵團正是在這種亂糟糟的形勢下自亂陣腳,以至全軍很快被全殲。戰爭是殘酷的、沉重的,第九兵團十幾萬人被消滅,不是一個“亂”字就能夠概括的。然而,影片所製造出的這種輕鬆氣氛,讓人捧腹而笑,大呼過癮,不失為戰爭題材影片中恰到好處的點綴。

    場景四 《大決戰平津戰役》:蔣介石的哭訴

    縱觀九十年代以來拍攝的軍事題材巨片,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對反面人物的塑造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對蔣介石這個歷史人物的塑造,是比較成功的。蔣介石是反動的,也是可悲的,他的悲劇是由他所代表的階級必然失敗造成的,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悲劇。

    在《大決戰平津戰役》中,我們第一次看到了蔣介石的眼淚。天津戰役結束之際,全國局勢已是一邊倒,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在東北、華北、中原戰場上消耗殆盡,蔣介石自知難保,不得不把長江防務交給湯恩伯,自己則戀戀不捨地離開首都南京。而他臨走時在南京城墻下面對部下的哭訴,讓人不免為之一嘆。是啊!離開自己親手創建的首都,離開孫總理的陵墓所在,怎不讓他感慨萬千呢!“你們以為,此時此刻我必定是痛苦不堪嗎?我必定是不勝遺憾嗎?不!我悲傷的是我此去,死無葬身之所啊!”言辭切切,令人動容。蔣介石講完這番話後轉過身去,一個人沿南京城墻踽踽獨行,影片特意用了長鏡頭來表現蔣介石落寞、孤寂的身影,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銀幕上成功塑造蔣介石的演員有兩個:趙恒多和孫飛虎。趙恒多塑造的蔣介石,張揚幹練,精明老辣;孫飛虎塑造的蔣介石,老成持重,溫文內斂。二人各具風采,實難分出伯仲來。

    場景五 《大決戰遼沈戰役》:“繳槍不繳女人!”

    常言道“戰爭讓女人走開”,而實際上,戰爭從來就和女人息息相關。在古代戰爭中,勝利者不僅把領土和財富作為必然的戰利品,也把佔有敵方的女人視為一大榮耀。這種觀念在現代戰爭中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但是,《大決戰遼沈戰役》所刻畫的一個場景,還是讓人沉思良久。

    攻取錦州是遼沈戰役的開端,也是整個戰役最為關鍵的環節,因為奪取錦州,封閉東北大門,就意味著我軍掌握了整個東北戰局的主動權。所以,儘管在錦州東、西兩方面有國民黨重兵馳援,東北野戰軍仍然以絕大部分主力包打錦州,只用少部分兵力在黑白、大虎山和塔山方面分頭阻擊援軍。

    駐守錦州的范漢傑兵團負隅頑抗,錦州之戰進行得異常激烈,我軍在付出了較大傷亡後終於攻入了錦州城內。混亂之際,生命危亡之時,一個被逼得走投無路國民黨軍官心態失常,竟置我軍喊出的“繳槍不殺”于不顧,嘴裏不停地念叨著“繳槍不繳女人”,衝進話務室向正在忙碌的十幾名女話務瘋狂掃射。影片特意用了慢鏡頭來表現這些女兵們身中槍彈地悲慘景象,讓人胸堵氣悶、目不忍睹。戰爭無法讓女人走開,而女人往往又是戰爭中的弱勢群體,她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傷害,能讓人更深刻體會到戰爭的血腥和殘酷。

    解放軍戰士為這些掙紮在血泊中的敵軍女兵們抱扎了傷口,兩廂對比,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格外分明。

    場景六 《大決戰淮海戰役》:雪地上狂奔的女子

    新時期軍事題材巨片以再現宏大的歷史進程為主線,其鏡頭較少對準戰爭環境下平凡百姓的不幸遭遇和喜怒哀樂,正因為如此,《大決戰準海戰役》中出現的狂奔于雪地之上的女子,給人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杜聿明集團被我軍重重包圍在陳官莊附近的狹小地帶內。時值隆冬季節,杜聿明集團缺衣少食、人心惶惶,被凍死、餓死的官兵無以數計。許多國民黨士兵和下級軍官甚至偷偷越過雙方防線,來向解放軍討一口飯吃。有的吃飽了再回去,有的乾脆留了下來。戰爭再殘酷,畢竟只是國內戰爭,對峙雙方所代表的階級或利益集團冤仇再大,但作為普通士兵,不過是各事其主的同胞兄弟。

    就在這樣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杜聿明集團的某個軍官仍有興致洞房花燭。在一頂白色的帳篷內,樂聲繚繞,一名國民黨軍官把戒指戴在了一名年輕女子的手指上。這名女子花樣年華,惶恐不安,淚流不止。“哭啥?跟著我有吃有穿……”這樣的安慰自然無法解除女子心中的痛楚。影片沒有交待這名軍官身居何職,沒有交待這名女子何種出身,也沒有交待這樁婚姻的緣起緣落,這些都不重要,這名女子的淚水已經説明瞭一切。

    這名女子是不幸的,卻又是勇敢的。第二天清晨,她不顧一切地逃離了那頂白色帳篷,半裸著身子,赤裸著雙腳向我軍防區狂奔而來,雪白的大地襯托著她柔弱的身軀,令人肅然感動。我軍一名戰士發現後,立即跑步迎上去,邊脫衣服邊跑。然而就在他們接近的那一刻,白色帳篷裏響起了槍聲,女子和戰士中彈倒地,鮮血染紅了身下的白雪。爭取自由和幸福要以鮮血和生命做為代價,對於新生的共和國如此,對於這個女子也是如此。

    當然,那頂製造罪惡的白色帳篷,立即遭到了憤怒而無情掃射,飄然倒塌。

    場景七 《大進軍席捲大西南》:在劉鄧之間很難加進一個頓號

    《大進軍》是一部最晚拍攝完成的新時期軍事題材巨片,它一方面沿襲了《大決戰》、《大轉折》的拍攝風格,另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這種突破主要體現在,影片《大進軍》的主旨並不在於展現戰爭進程,並不注重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借戰爭思考歷史、借戰爭思考人性的特點,在《大進軍》中表現得更為鮮明。所以,雖然就戰爭進程來説,我軍呈橫掃千里、銳不可擋之勢,但影片所營造的氛圍卻往往是沉重的、深刻的,引發著人們更多的思考。

    劉伯承和鄧小平同為巴蜀子弟,二十多年前兩人分別遠離故土,投身革命,如今還鄉,已是率幾十萬大軍的解放軍高級將領,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呢?影片始終縈繞著“巴蜀因劉鄧而驕傲,劉鄧因巴蜀而自豪”的浪漫氣息,而且著力抒發了兩人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和戰友情懷。

    人民解放軍橫掃大西南後,劉伯承即將告別鄧小平趕赴南京。站在長江岸邊,劉鄧有這樣一段對話:

    劉伯承:“有人説,在劉鄧之間已經很難加進一個頓號。”

    鄧小平:“伯承,算算我倆在一起的時間,已經有12年了。”

    劉伯承:“從太行山開始的。現在,不得不分開了。”

    鄧小平:“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還是共飲一江水嘛!”

    是啊!從1938年鄧小平擔任八路軍129師師長開始,劉伯承、鄧小平這兩個名字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出生入死、患難與共而從未分開。“劉鄧大軍”這個稱呼在太行山抗日之時就已聲震四海,以至後來人們仍習慣地稱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為“劉鄧大軍”。“劉鄧大軍”猶如一座豐碑,豎立在中國戰爭乃至世界戰爭的史冊上。

    場景八 《開國大典》:“你不夠格啊!”

    《開國大典》是經典的,它以恢弘的篇章和非凡的氣度再現了1949年中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影片中有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動人畫面,也有我黨最高領導人籌備開國大典的精彩場景,有粗描,有細刻,使得整部影片具有著極高的藝術感染力。尤其在毛澤東領袖風采的塑造上,《開國大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開國大典前一天,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為了追求民族的自由與獨立,為了新生共和國的誕生,有太多的人獻出了生命,包括毛澤東的親人。參加完奠基儀式的毛澤東流淚了,這時毛岸英進門來,當得知岸英將去政務院工作時,毛澤東斷然表示不同意。

    毛岸英:“就因為我是毛澤東的兒子嗎?”

    毛澤東:“你不夠格啊!我的權力大的很,但給你的權利只一個:勞動。”

    毛澤東怎能不知道呢?眼前這個他最疼愛的兒子,八歲的時候就隨母親楊開慧坐牢,被營救出來時骨瘦如柴。後來又帶著弟弟在上海流浪,去莫斯科學習時,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立過功,受過傷。幸運的是,他沒有死。“可是死去的又有多少啊!”毛澤東説,“我想到了方志敏他們,想到了你開慧媽媽……”

    這是一段讓人眼熱鼻酸的談話,雄才大略的偉人毛澤東,此時是那樣的真實感人、可敬可親。這樣的對白,于平靜之中展露濃濃的情意和深刻的韻味,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尤其針對目前一些不良社會風氣,毛澤東嚴格教子的高尚品德,更令人景仰。

    千龍軍事

    


《珍珠港》N個看的和N個不看的理由
我最難忘的軍事影片畫面
歷史在票房前折腰 日本人看大片《珍珠港》偷著樂
《珍珠港》下“臭蛋”迪斯尼主席辭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