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惹麻煩

    8月22日,五角大樓舉行太空和導彈防禦體系新聞發佈會,負責導彈防禦體系試驗的空軍上將羅納德卡迪什在會上告誡美國政府和工業界的代表,今後對導彈防禦試驗標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難度將會更大、實戰意義將會更強”。

    美國最近一次導彈防禦測試是7月14日在太平洋上進行的,攔截導彈幾乎直接擊中目標。但此前的3次試驗中,兩次以失敗而告終。下一次試驗將於今年10月進行。

    很多反對者批評説,美國的導彈攔截試驗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在真正的導彈襲擊中,往往會有多枚誘餌彈頭,但美國迄今為止進行攔截試驗中最多只使用了一枚誘餌彈頭。卡迪什的回答是,五角大樓將考慮在未來的試驗中使用更多的“對策”。

    二十世紀末期,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了NMD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美國藉口受到一些國家正在研製能夠攻擊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所引起的威脅,準備建立起從陸地到太空的防衛屏障,試圖保護美國本土不受任何戰略彈道導彈的攻擊。布希政府上臺後,又開始加快了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進程。由於NMD計劃的實施可能引起國際戰略格局的再次失衡和引發新的軍備競賽,因此在國際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議和外交鬥爭。

    美國:一意孤行

    今年1月布希就任總統後,維護美國超級大國的絕對戰略優勢和絕對安全的思想在美國執政者中佔了上風,美國加快了研發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步伐。布希政府一再宣稱,儘管遭到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反對,美國仍打算繼續發展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5月1日,布希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要突破19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尋求替換這一條約的新框架。布希的這次講話普遍被認為是美國在導彈防禦問題上已經下定了決心,準備不顧其他國家的反對而開始部署NMD的實質性進程。

    6月27日,布希向美國國會提交了經修改過的2002財政年度國防預算,其中專門為NMD撥出了83億美元的經費,比以前提高了40%之多。7月31日,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研究和技術小組委員會,以14票對12票的表決結果,批准了2002財政年度81億美元的導彈防禦系統預算。7月14日,美國進行了第4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美軍首先從本土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一枚靶彈(改進型“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然後從6919公里以外的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發射攔截導彈,對靶彈進行攔截,試驗獲得了成功。美國國防部隨即宣佈計劃今後每2個月進行一次主要的導彈防禦試驗,未來18個月內包括海基和陸基的試驗次數預計將達到17次之多,而第5次導彈攔截試驗將在今年10月舉行。美國還決心加大導彈防禦的試驗力度,計劃在太平洋建立一個“試驗床”,將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基地、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和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環礁統統囊括在內,以便進行更大規模的導彈防禦試驗。

    據美國媒體報道,布希政府的目標是在2004年布希的任期結束前部署具備初步作戰能力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為此,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承包商波音公司已經向美國國防部遞交了有關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秘密報告。為協調美國盟國的立場,美國還表示將停止使用“NMD”及“TMD”等術語,而統一稱之為“導彈防禦系統”,使其覆蓋範圍包括所有美國的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盟國。在通過外交努力爭取盟國支援的同時,布希還在今年6月的歐洲之行時明確表示不管有沒有歐洲盟國的支援,美國都將推行其導彈防禦系統計劃。

    美國最近對俄羅斯的政策趨向則是誘使俄羅斯與美國修改該條約或另外訂立有關協議以使美國能夠不受《反導條約》約束髮展導彈防禦系統。7月14日,新的攔截試驗一結束,美國各界政要便頻頻造訪莫斯科,試圖説服俄羅斯接受美國的要求。同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又強硬表示,如果與俄羅斯談不攏,美國將不惜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

    看來,為了確保美國戰略上的絕對優勢地位,維護美國所謂的絕對安全,美國已是一意孤行,走上了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的不歸之路。

    歐洲:左右為難

    歐洲國家是美國在軍事與安全領域的主要盟國,也是與導彈防禦計劃有著重要聯繫的一方,因為導彈防禦系統需要借助許多歐洲國家的軍事設施。

    從本意上説,許多歐洲國家並不希望由於搞導彈防禦系統而導致國際戰略局面失衡和可能的軍備競賽,這將使歐洲可能重新成為類似冷戰時期處於美俄兩大核力量之間的“核人質”的地位,這對歐洲國家而言不啻又是一場夢魘。另外,歐洲國家的一體化,包括防務一體化進程正在進行之中,而這種一體化尤其是防務一體化並不完全與美國戰略利益相吻合。一旦搞導彈防禦計劃,美國必然要利用大量在歐洲國家的軍事基地、歐洲國家也必然要投入大量技術力量和財政資源,由於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優勢和歐洲在這方面現時的附屬地位,就有可能導致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加大在安全戰略上對歐洲國家的控制和干預,而所有這些可能並不符合歐洲國家的利益。

    但是,歐洲國家也意識到,在戰略與安全領域,歐洲要遠遠弱于美國,歐洲沒有能力和有效手段阻止美國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的決心。從歷史上看,歐洲在戰略與安全領域與美國並不平等,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冷戰結束後歐洲國家的獨立意識日益加強,希望歐洲能以一個聲音在世界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就目前而言,歐洲國家還無法在這一領域真正忤逆美國的意志。另外,在美國決定將NMD改成涵蓋所有盟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後,歐洲國家擔心美國如果搞成NMD,可能會在歐洲面臨核威脅時明哲保身的疑慮有所緩解。同時,一些歐洲國家認為研製導彈防禦系統必然帶動高新技術進步,如果歐洲不參與,與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歐洲國家與其置身其外反對,不如參與其中以保持影響力。

    上述情況導致了歐洲國家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的兩重性。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無力影響美國的戰略決策,只能被動接受,一些歐洲國家甚至還準備直接參與該計劃。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又有所疑慮。這種兩重性在歐洲國家中獨立性較強的德法兩國表現得尤其突出。德國一方面不直接反對美國的計劃,另一方面則要求美國應該與俄羅斯和中國兩個核大國磋商,不能導致戰略失衡和新軍備競賽。而法國的看法則是可以對《反導條約》進行“革新”,但“不可為了一個可能導致一場新的軍備競賽、不受約束的導彈防禦系統而放棄原則”,法國總統希拉克還強調,美國的計劃有兩條“紅線”不可逾越,即太空軍事化和廢除《反導條約》。看來,雖然歐洲國家可能接受甚至部分參加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但今後在這個問題上歐洲與美國之間的各種分歧以及控制與反控制的摩擦仍會不斷産生。

    俄羅斯:底氣不足

    俄羅斯是唯一擁有可與美國相抗衡的核力量的國家。從長遠來看,導彈防禦系統大規模進入實戰部署後必然對俄羅斯的核遏制能力造成威脅,從而影響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戰略態勢。因此,俄羅斯在美國提出NMD計劃後,一直持反對立場。在起初,俄羅斯的主要策略就是與美國週旋,堅持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不可更改性,同時試圖分化歐洲和美國的立場,以拖待變。

    在布希上臺以前,俄羅斯包括總統普京、外交部長伊萬諾夫和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多次強烈反對美國的NMD計劃,反對美國企圖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並且多次試射新式“白楊”機動洲際導彈、聲稱如果美國堅持NMD計劃,俄羅斯就將不再遵守美俄有關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重新為俄羅斯的陸基洲際導彈裝上分導式多彈頭。

    與此同時,俄羅斯積極採取措施試圖分化美國和歐洲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的立場,以牽制美國的決心。今年初,俄羅斯利用歐洲國家與美國在部署NMD和歐洲獨立防務問題上的分歧,推出了“歐洲國家非戰略性反導系統”(EMD)的設想,試圖利用美歐之間的分歧,“離間美歐關係”。

    但是隨著美國導彈防禦計劃越來越進入實際啟動階段,美俄之間已開始進入最後攤牌階段,俄羅斯的迴旋餘地越來越小。從形勢發展趨勢來看,俄羅斯由於國力衰退,無論在經濟軍事上都無有效手段反制美國。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下滑狀態,從去年開始有了增長,然而這種增長主要得益於世界能源市場價格上漲,而非俄羅斯經濟結構的全面改善,因而不是可預期的可持續增長。俄羅斯連維持現有的核武庫都感力不從心,一旦美國強行廢除《反導條約》,俄羅斯在經濟上無力再同美國進行大規模軍備競賽。同時俄羅斯也認為,在現行技術條件下,即便美國開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在25年內也不會完全抵消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而如果能通過某種新的協議,將美俄各自的核彈頭減少到1500枚,就既能維持俄羅斯與美國平等的核威懾能力,又減輕了俄羅斯維護和發展核武器的經濟壓力,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最近俄羅斯對於導彈防禦計劃的立場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跡象。

    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5月19日在訪問華盛頓時表示,俄羅斯希望同美國在導彈防禦系統上達成妥協。6月29日,俄羅斯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局局長伊瓦紹夫更是透露,俄羅斯不排除修改1972年蘇聯和美國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可能性。在6月和7月美俄兩國首腦峰會上,布希和普京決定開始兩國就包括導彈防禦問題在內的安全問題進行高級會談和磋商。俄羅斯《獨立報》評論此舉表明俄總統普京在國際戰略穩定問題上選擇了同美國進行妥協的立場。

    現在,美俄兩國國防部長及其他高級安全問題官員已經開始磋商。可以預計,美國將通過在表面上同意俄羅斯修改、保留《反彈道導彈條約》的立場來謀求獲得可以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的實際結果,而俄羅斯將且戰且退,力爭盡可能地維護自己的戰略利益。

    對國際局勢負面影響

    由於導彈防禦系統不是一種普通的武器系統,而是對二戰後國際安全和軍事戰略的核心因素之一核威懾力量提出挑戰的武器系統,因而必然會對今後的國際局勢尤其是國際安全格局發生重大影響。

    首先,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將動搖和挑戰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戰略格局,導致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因素增加。

    二戰後核武器的出現根本改變了世界各大國戰略力量的結構,最後形成了以確保互相摧毀為基礎的核威懾戰略,任何一個核大國都不能指望可以在發起核攻擊後不受報復,從而形成了“核恐怖平衡”,這種戰略幾乎主導了戰後50年的國際戰略與安全格局。

    導彈防禦體系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根本改變這種局面,但隨著導彈防禦體系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這種格局就會受到動搖和挑戰。如果美國單獨掌握了導彈防禦技術,將會擁有對其他核國家的戰略優勢,從而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核大國造成嚴重的安全壓力。這也必然會對其他大國的外交、安全政策造成重大影響,從而導致大國關係發生新的變化。因此,如果這種局面出現,那麼相互確保摧毀戰略自然失去了效用和制約力,原有的國際戰略力量平衡和安全格局也將為之改變。

    其次,可能導致新的爭奪軍事技術優勢、搶佔軍事科技制高點的軍備競賽。正如前述,導彈防禦體系不是一種普通的謀求某種軍事技術優勢的武器系統,而是對世界其他大國的戰略核心力量提出挑戰的武器系統。因此,其他大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軍事歷史表明,當一種武器可能改變傳統軍事鬥爭的方式和戰略力量的平衡時,其他大國不會容忍某一個大國單獨擁有這種武器系統,而使自己處於戰略被動局面。從本世紀初期的飛機、坦克到二戰後的核武器都證明了這一點。

    應該認識到,導彈防禦系統有可能是21世紀軍事科技發展的一個新臺階和制高點,它將有可能類似二戰後的“兩彈一星”,成為今後世界主要大國的標誌性戰略武器系統。其實,現在不光美國正在積極發展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歐洲、日本甚至印度都提出了自己的導彈防禦系統的概念,只是由於經濟科技實力的差距,其他國家尚處於剛剛有此意識而已。在未來,圍繞新的軍事科技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其方式將與傳統的僅僅爭奪武器數量和品質優勢的軍備競賽有所區別,更多地體現在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科學技術實力的競爭。

    另外,導彈防禦系統也可能導致一些國家追求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發展其他類型的武器系統,從而增加國際安全局勢的不確定性。由於一旦美國真正開始較大規模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後,將對一些國家的現有戰略武器系統形成制約,尤其是那些只有少量類似武器的國家。那麼為了維護自己的安全環境,除了政治和外交上的努力外,在軍事上一個可能的選擇就是謀求獲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發展另類武器。軍事技術發展的一個辯證法就是沒有無所不陷的矛,也沒有無所不防的盾。導彈核武器並不是美國擔心的唯一威脅,只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威脅。因此,也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當美國花費了無數人力財力建立了從陸基到海基、空基直至天基的龐大導彈防禦體系後卻發現一個威脅可能減輕了,其他威脅又出現了。所以,只要不改變企圖取得對其他國家的絕對戰略優勢、維護自己的絕對安全而不顧及他人安全感受的狹隘思維,那麼美國未必能真正獲得什麼絕對安全,而世界局勢也不會有真正安全的基礎。

    《反導條約》簡介

    背景及目的

    ●《反導條約》全稱為:美蘇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簡稱ABM條約或反導條約。它是1972年美、蘇兩國簽訂的。它對美、蘇發展戰略導彈防禦的有關活動加以嚴格的限制,僅允許非常有限地部署這種防禦系統。

    ●在冷戰期間,ABM條約被普遍認為是美蘇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基礎條件之一。

    ●為保證導彈防禦不威脅到對方的核威懾能力,ABM條約禁止全國性的導彈防禦。同時,雙方需要確信對方不能快速破壞條約並快速部署全國性的防禦,因此,條約禁止為全國性防禦建立基礎性設施。

    基本內容

    ●為保衛國家首都或井場地,條約允許一方部署兩個74年減為1個單址的戰略導彈防禦系統,每個系統的攔截導彈數量不超過100枚,並附加了對雷達的限制。

    ●除此之外,不論是全國性的還是地區性的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均被禁止。此外,還禁止可支援被禁系統的基礎設施的建立。

    ●禁止研製、試驗和部署天基、海基、空基和機動地基導彈防禦系統及部件。

    ●禁止給予非導彈防禦系統及部件以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能力或試驗。

    ●在條約簽訂後的早期預警雷達必須位於國家邊界並向外放置;除規定用途的雷達之外,禁止部署功率口徑積大於300萬瓦/平方米的相控陣雷達。

    ●基於其他物理原理的導彈防禦系統,包括可替代的新型部件,須經雙方討論同意。

    ●禁止在第三國部署或向第三國轉讓導彈防禦系統及技術。

    ●其他核查及建立信任措施。

    反導鬥爭牽涉各個軍事重要國家的根本安全利益,近年來,這個鬥爭繼續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頭戲。在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反導問題尚能照顧美蘇兩國戰略關係的穩定,在國際形勢趨緩、多極化發展的今天,反導問題卻演變成改變戰略穩定關係的手段,成為美國謀求一國絕對安全與整個國際社會維持和平、穩定政治意志的衝突,值得人們的深思。

    《解放日報》 2001年9月0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