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新動向

    小布希上臺後,中美關係曾經歷過“撞機事件”、美售臺武器等的嚴重困擾,目前正面臨擺脫困擾、謀求改善與發展的良好機遇。剛剛結束的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對中國的成功訪問,就是著眼于為10月份布希總統訪華“鋪路”,是中美關係走向緩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發生何種變化?這種變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美對華政策出現新動向

    經歷“撞機事件”、美售臺武器等一系列反覆,小布希在迎合美國保守勢力、部分“兌現競選諾言”之後,開始採取與其執政百日期間有所不同的對華政策,即把對華關係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加以處理。

    美國對華政策開始向中間路線傾斜,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華政策的兩面性重新凸現。

    “撞機事件”被美媒體炒作後,以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首的強硬派在美國對華決策中得勢,具有五角大樓背景的鷹派力量作用上升,因而在軍事安全領域頻頻出臺強硬動作。例如,五角大樓終止中美雙邊軍事交流項目,甚至稱儘管EP-3飛機已經返回,“中美軍事關係近期難以正常”,美不會很快擴大受到限制的對華軍事關係,將逐案審查等等。但美國官方又宣稱“撞機事件”並沒有對中美關係造成太大硬傷,希望“儘快過去”,著手考慮其他問題。根據美國的一項民意測驗,“撞機事件”後美國民眾對華不友好的比率並沒有上升。

    而且,美國方面有意突出顯示與中國在經貿領域的“夥伴關係”,強調與中國的接觸與交往,用鮑威爾本人的話來説就是,要“著手實打實的經貿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繼續(政治、經濟)改革、加入國際機構、採納國際經濟與貿易標準的同時,希望與中國共同努力”。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要發表講話反覆表示,美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持台灣問題要和平解決,而且不支援台灣獨立”,甚至還明確提出,要確保台灣不貿然宣佈獨立。

    特別是最近,美國意識到調整對華政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在對華關係上頻頻採取比較積極主動的動作。例如7月5日布希總統首次並主動與江主席接通“熱線電話”,派國務院高官來北京與中國進行外交溝通,就中國“入世”全面達成雙邊協議,再次通過對華正常貿易關係(NTR)。與此同時,美國一些外交決策官員、學者也開始強調中美兩國的“共同點”,甚至認為雙方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超過分歧,布希總統本人也強調指出:“雙邊關係至關重要,兩國應有良好的對話”,“可在許多國際問題上進行合作”等。可以看出,布希對華政策的調子有回歸克林頓時期之勢。

    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擺脫了小布希執政初期的一味強硬,使中美關係能夠具有一定的迴旋餘地。

    相對於小布希執政頭一百天的對華“單邊主義”來説,這種“兩面性”表明,小布希在權衡利弊後不願延續原來走不通的僵硬路線,以實現某種政策上的回歸來改變外交上的被動局面。

    美希望通過鮑威爾訪華,在中美之間能夠建立有益於美國國家利益的“建設性關係”。

    人們注意到,近來美國總統小布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和鮑威爾等在不同場合都反覆強調,中美應形成“堅強、富有成效的建設性關係”。鮑威爾此次在訪華期間,也反覆向中國領導人表示,“美國希望改善同中國的關係,與中國發展合作”,“同中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

    -美對華政策為何改變調門

    僅僅幾個月前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的肆無忌憚人們還沒有忘記,今天美國對華政策之所以能改變調門,除了“選舉政治週期”因素的作用外,主要還是美國面臨一系列內外政策壓力的結果。

    所謂“選舉政治週期”因素主要包括,新總統執政前半年自然要“兌現競選諾言”、對外對華政策中免不了“摸索”與“試探”,然後會基本轉入正軌。在小布希這屆外交安全班子中,曾有人試圖依據個人好惡與意願,武斷地考慮全球戰略調整與對華施壓,甚至公開宣稱“盡其所能”協防台灣等。

    但是作為總統,小布希更多地還得根據國內外客觀形勢,從美國現實的國家利益出發來考慮對華政策。

    美國對華強硬受制于國際環境的牽制。

    小布希執政初期在全球範圍推行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四處碰壁,陷入困難重重的境地,他在外交、軍事上採取的幾項重要舉措,如NMD計劃、退出《京都議定書》等都極為不得人心,遭到國際上的普遍抵制和反對。

    雖説小布希強調要加強美國與同盟國家之間的關係,但在實踐中,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甚至導致美國與其盟國之間也出現裂痕。在美國戰略擠壓下中俄關係的新發展,在戰略上形成進一步制衡美國霸權的態勢。

    國際上的重重阻力,迫使美國逐步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包括對華政策。美國學者羅伯特曼寧指出,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在亞洲中,“美國不可能繞開中國”。十分重視傳統“勢力均衡”外交哲學的小布希,在上半年國際事務到處碰壁的情況下,開始把對華外交擺上其“大國外交”的優先議事日程,“輪到中國”已成美國的當務之急。

    國內問題也是掣肘美國對華外交的一大因素。

    目前,美國國內圍繞對華政策的各派政治力量的較量開始出現一些微妙變化,美國國內對華強硬派雖一度在決策層面佔據優勢,但從全美民意來看,美國尚不具備為對付一個壓倒一切的國際敵手來凝聚全國意志的條件,小布希關於“協防台灣”講話在美國國內引起的反彈表明,其“盡其所能”的誓言履行起來困難重重,反對美國武力保臺的民眾佔到64%,而小布希的支援率確有所下降(維持在50%左右,比兩個月前下降7個百分點,為5年來美國總統最低的支援率)。

    國會內參議員傑福茲倒戈,更使共和黨在參院成為少數,説明布希外交在國內並沒有獲得一致贊成,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牽制。

    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也使美國不能走得太遠。

    美國視對華關係為其重要的國家利益所在,中美合作比中美直接衝突更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撞機事件”後,美國方面也進一步認識到中美對立的危險性。尤其在目前美國國內經濟不夠景氣的時刻,日益密切的雙邊經貿聯繫和龐大的中國市場,也制約著小布希的對華強硬政策。在保持臺海穩定方面,中美雖目的不同,但存在著有限的利益重疊。

    美國對中國的判斷固然有消極的一面,但中國“申奧”成功、“入世”在即、即將舉辦APEC會議等,都表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加快。面對中國的最新發展變化,如果不抓住機遇在今年夏季改善中美關係,並試圖影響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下一步中美關係發展的變數與不可預測性仍會增加。因此,美國決定在布希訪華之前由國務卿鮑威爾先期訪華,為中美關係的改善創造機會。

    -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建立中美“建設性關係”是鮑威爾訪華帶來的重要資訊,中國領導人對此也予以高度評價,並明確指出:“中國希望與美國一道,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

    因為這樣一種關係狀態對雙方都有利。近來,美國方面多次表示,美國不把中國當做敵人,而要尋求與中國的合作,用鮑威爾在接受記者時的話説,美國要幫助中國發展並進入國際主流。看來,美國目前確實不願與中國為敵,與中國的全面對抗並不符合美國當今的國家利益。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此次中方關於“兩國應站在新世紀的高度,登高望遠,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倡議,無疑從戰略的高度,為即將舉行的中美首腦會晤及布希訪華確定了努力的方向。

    隨著布希參加上海APEC會議及隨後的訪華,美國新的對華政策也將基本趨於明朗化,可以預計,未來中美關係總的發展趨勢將呈平穩勢頭,如果沒有重大事變,人們完全有理由企盼著中美關係向著更加積極而光明的方向持續發展。

    但是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仍不會一帆風順。

    美國國內反對改善對華關係的保守勢力仍有很大能量。無論如何,把中美關係作為美國國內政治派別鬥爭犧牲品的結局,必將最終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這是歷史早已證明了的。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段歷史重演。

    美國在對華關係定位及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仍令人擔憂。

    如果説,我們對美國現當局否認中美是“戰略夥伴關係”的提法不必驚訝的話,那麼,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關於中美在某些方面確是“戰略競爭對手”的表白,就不能認為是與“建設性關係”完全相匹配的政策宣示。

    事實上,正是由於美國有那麼一股勢力把崛起的中國視為頭號潛在“戰略競爭對手”,因而在對華政策上仍在加劇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和戒心,加緊在中國周邊投棋部子,從軍事上加大對華制約與遏制的力度。人們發現,就在鮑威爾訪華期間,美國國防部長仍在宣稱,要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以遏制中國。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仍在繼續發展與台灣的實質關係,為臺謀求“國際空間”提供更多便利。就在美國方面表示與中方改善關係的同時,美國仍在為李登輝頒發赴美簽證,給陳水扁“過境”提供空前行動自由,支援臺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是在軍事合作方面邁出新步伐,售臺武器實現多重突破,首次幫助臺進行“愛國者”導彈試射,以及人員培訓、情報分享甚至可能開展美臺軍事演習,繼續舉辦美臺“軍事戰略會議”(蒙特瑞會議),實現“戰略模糊”的清晰化等。

    所以,只有當美國方面真正做到如其所言,“尊重中國”、解決好對中國的定位並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時,中美關係才能走上真正的正常化發展軌道。中國方面願為此與美方共同努力。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0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