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21世紀士兵武器發展趨勢

     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的武器發展至今,其性能已不能滿足未來戰爭的要求。進入90年代後,許多國家開始探索和研製21世紀士兵採用的武器。美國率先準出集發射動能彈和高爆榴彈于一體的步榴合一武器系統--理想單兵戰鬥武器(OICW),接著又推出了發射高爆榴彈的自動榴彈發射器--理想班組武器(OCSW)。這兩種武器引領了輕武器的發展潮流,將成為21世紀地面作戰士兵配裝的武器。可以説輕武器更新換代的時代已經到了。

     一、美國地面作戰的理想班組武器

     理想班組武器(OCSW)是一種顯著提高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由兩人操作的武器系統,擬取代MK19式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和M2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將裝備美國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和待種作戰部隊等。

     1.武器

     OCSW實際上是一種口徑為25毫米的榴彈發射器。該發射器配有先進的火控系統併發射裝有可編程電子引信的高爆榴彈。武器的工作方式為導氣式,利用前衝擊發和平均衝量原理,大幅度減小了後坐力。借助其他驅動後坐系統實現再裝填。武器設計有新穎的槍機加速機構(包括齒輪和凸輪),使搶機能追上向前運動中的機匣並推彈入膛。通過緩衝器解決了早期前衝擊發自動武器的瞎火問題。武器由常規材料製成,據稱達到重量要求不成問題,但如果要武器再減少幾千克,就必須採用高強度鋼和金屬基複合材料。該武器配裝三腳架使用,可實施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通過一個彈藥接收器,OCSW可實現左、右彈鏈供彈。

     2.彈藥

     OCSW配用的25毫米彈藥系列包括空爆彈、破甲彈和訓練彈。儘管空爆彈的功能與OICW的20毫米榴彈類似,但卻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設計。其中關鍵部件是引信,該引信具有彈頭起爆和電子走時起爆功能。此外,空爆彈沒有採用層狀裝藥或高低壓藥室等先進裝藥技術,而是採用球形發射藥。破申彈採用空心裝藥戰鬥部,能侵徹51毫米厚的均質軋製裝甲板。

     3.火控系統

     OCSW使用的火控系統是一種模組式綜合瞄準系統。該系統由微型熱成像儀、鐳射測距儀、電子羅盤、紅外瞄準具、微型電腦和螢幕組成。射手利用鐳射測距儀確定目標距離,如果射手選擇空炸引信,火控系統則計算彈丸的飛行時間,並自動設定引信的起爆時間,然後射手瞄準目標的上方,使戰鬥部在目標上方爆炸。此時,即使敵人躲在掩體後方,爆炸産生的大量破片也會使其必死無疑。該武器可晝夜和全天候使用,具有小型地毯式轟炸能力。

     目前,Primex公司研製的OCSW本身重11千克,三腳架重3.6千克,火控系統品質為2.1千克,容彈31發的彈箱重6.4千克。據稱,帶17發彈的OCSW的作戰效能與帶48發榴彈的MK19式自動榴彈發射器相當。

     美國陸軍自1998財年開始對OCSW進行技術演示,此次演示一直持續到1999年9月。而後進行與“21世紀地面勇士”計劃相連接的工作。2000年11月開始製造和交付供安全射擊試驗使用的有關裝置。2001到2005財年進行工程和製造發展研究,2006財年首批生産型武器裝備部隊。三軍輕武器規劃辦公室計劃訂購25000套武器系統,正式裝備時採購量有可能增加50%。

     4.理想班組武器系統的特點

     (1)火力覆蓋範圍一直延伸至2000米,提高了步兵支援火力的範圍。

     (2)配有先進的火控系統,集目標探測、遠端測距和火力控制于一體,使命中概率提高。

     (3)殺傷威力比MK19自動榴彈發射器提高5-6倍。

     (4)光電瞄準具配有熱成像儀,武器具備晝夜作戰能力。

     (5)武器上留有介面,將來能與數字化戰場融合。

     二、英國裝備的地面作戰電子個人武器(EIW)

     英國根據未來士兵技術(FIST)計劃研製的武器具有可拆卸的近距離作戰(DCC)能力。1997年初與以Pilkington光電公司為首的財團簽訂了價值六百萬英磅(1150萬美元)的三年期TD合同。Pilkington光電公司主要提供系統工程、頭盔光學、武器瞄準增強、視頻信號處理和人的因素管理。包括雷卡爾聲學公司在內的其他公司負責通信、聲頻系統、頭盔設計、導航系統和電源。皇家軍械公司負責武器增強、武器系統設計和倣真。

     皇家軍械公司設計的電子個人武器(EIW)體現了更新的概念。EIW發射電動發射的彈藥,到目前已看出的優點有改變射速,把發射調到單發,簡化武器狀態數據生成和顯示闊余彈藥數、準備狀態、槍管壽命)等。

     總的來説,人機介面可能是武器的最大限制。在近戰中,用戶能用兩手握住武器至關重要。在英國FIST系統中提供了雙重武器控制裝置。FIST武器搶護木上的5個按鈕能使士兵翻轉HNID中的圖像,雙鈕控制能防止某些功能的意外觸發,如鐳射瞄準。

     來自武器上的改進的增強器瞄準具的圖像顯示在HMD上,但保留了改進的直接觀察方式。在試驗中使用了雷聲公司的無冷卻熱瞄準具,但在下次FIST重復試驗中打算測試更先進的英國開發的STAIRSA無冷卻瞄準具技術,以及開發中的具有視頻拾取的雙波段晝夜增強的新式瞄準具。

     三、法國未來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的武器

     1996年1月,由地面武器工業集團為首的徒步士兵裝備集團和由湯姆遜公司牽頭的單兵裝備集團向法國陸軍遞交投標方案。法國陸軍最後採用了兩個公司方案的優點,讓它們共同開發。工業集團從事陸戰設備ECAD技術的演示,湯姆遜-CSF服務工業公司是ECAD工程管理者,並提供電子和通信設備以及零件和火控設備。其他成員包括GIAT工業公司(人的因素管理、武器、能源管理、NBC防護)、六分儀航空電子技術公司(頭盔螢幕和錄影機、聲頻介面)、CGFGallet公司(頭戴裝置、NBC防護、衝擊防護)、PaulBoye公司(NBC服裝、內衣、防彈)、VTN工業公司(負載支援裝置,防寒服、靴子/手套)、Aero公司(系統軟體)、Berlin公司(攜帶型發電機)。

     GIAT小組早在1995年7月就接受了一項單兵未來作戰武器(PAPOP)可行性預研合同。現已完成第二階段研究。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一種發射25mm可編程爆破彈的閉拴武器、一種發射三發40mm可編程無後坐力可編程炮彈的武器和一種有簡易射擊控制系統的發射不可編程35mm炮彈的閉桂武器。最終的單兵未來作戰武器(PAPOP)設計到2005年才開始,2010年投入使用。

     就目前來説,在單兵武器研製方面,美國居於領先地位。但從單兵武器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眾多高技術的應用,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法國等國家,未來單兵武器在性能上都會有巨大的提高,但相互之間的差距不會太大。

     四、21世紀地面作戰士兵武器的發展方向

     預計在未來發展中,地面作戰士兵武器的部件可能採用更新的技術,功能將更加完善,體積和重量將進一步減小。

     1.步榴合一武器系統將極大地提高單兵的戰鬥力。融入數字化戰場的數字比士兵,配用的武器將不再是單一獨立的武器,而是採用無線連接裝置與士兵系統相協凋的步榴合一武器系統。該武器系統綜合了各種高新技術,集發射動能彈和空炸榴彈為一體,配有測瞄合一、晝夜使用的一體化瞄準具,能為士兵提供足夠的對點面目標的殺傷力和壓制能力,作戰效能將比現役突擊步槍/槍挂式榴彈發射器有質的提高。

     2.火控系統將大幅度提高單兵武器的命中率。如美國在研製步榴合一武器系統(即“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時,採用了以往在單兵戰鬥武器上不曾採用的複雜的火控系統。火控系統將配有內置式鐳射測距儀、羅盤和感測器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具有瞄準點修正能力、晝夜作戰能力,以及火控系統與彈藥的微型引信之間的數字傳送能力,使士兵對點面目標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精確打擊能力。

     3.夜視技術將進一步提高單兵的夜戰能力。預計到2020年,將主要採用非致冷焦平面陣列熱成像瞄準鏡。這種瞄準鏡將是模組式的,能與火控系統結為一體,也能與其他功能模組結合,將使單兵戰鬥武器具備全天候的精確射擊能力。

     4、向綜合化、模組化、通用化和智慧化發展。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的綜合化是指多種武器裝備的功能被綜合在一種武器裝備中。未來單兵戰鬥武器所擔負的任務繁多,既要對付生動目標,還要防空、反裝甲和攻堅。單兵戰鬥武器的綜合化既能夠減少武器的數量,又能夠提高武器的作戰效能。

     模組化是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的重要發展方向。採用模組化設計,形成靈活機動的組合,能夠解決作戰任務多元化與武器裝備技術多元化之間的矛盾,這在地面作戰士兵裝備上體現得很明顯。模組化不僅可以使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系統功能多元化,而且還可以降低製造成本、便於維修,提高武器裝備的費效比。

     武器的通用化是地面作戰士兵裝備在某一階段上只發展一個基本型,在此基礎上派生發展滿足不同作戰需要的發展型,以達到通用目的。

     地面作戰士兵裝備的智慧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武器本身,使武器具有某些智慧行為。例如,發射後不用管的紅外自動控制的防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技術在單兵戰鬥武器彈藥上的應用。二是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武器裝備,使用在輔助決策方面。對於地面作戰士兵裝備來説,第二方面的應用主要是發展觀、測、瞄合一的瞄準系統。當今,槍械的優劣主要看瞄準器材是否先進。下世紀的瞄準鏡,應該是一台電腦控制的,能夠自動測距、自動測速、自動調整放大倍率和修正偏差的全天候使用的觀、測、瞄合一的瞄準器材,各種數據通過電腦的瞬間計算,其瞄準要素直接顯示到分劃板上。

    (中青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