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間諜衛星軌道被破解 可能無法繼續監視朝鮮

    作為日本“絕密”的間諜衛星,在發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即被業餘觀星者發現,衛星外觀、運作規律和運作軌道公諸於眾……

    日本間諜衛星研發機構和情報部門最近覺得萬分尷尬:號稱專用於監視朝鮮半島核危機的絕密間諜衛星,在發射升空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即被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堪稱最高軍事機密的日本間諜衛星的形狀、運作規律、運作軌道的詳細情況,旋即被公諸網際網路上,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更讓日本情報部門覺得無地自容的是,日本國內居然有天文愛好者專門組團到日本某地觀看日本間諜衛星。

    5月5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了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間諜衛星晝夜死盯東亞地區

    2002年11月,坐落在東京的日本間諜衛星指揮中心開始運作,這意味著日本政府一直在積極構建中的“東亞軍事動態衛星監測系統”正式啟動。

    按照日本政府的計劃,日方於今年2月發射一顆光學探測衛星和一顆雷達探測衛星;5個月之後,將再發射另外兩顆探測衛星。它們將在距離地球表面400至600公里的天空對地實施監測。日本官員透露,4顆衛星中的兩顆光學探測衛星將在白天執行任務,而另外兩顆雷達探測衛星將在夜晚或天氣狀況不佳的時候實施監測。據悉,該監測網的監視地區為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朝鮮半島、俄羅斯和日本本土,在一天內至少可對目標地區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進行一次拍攝,並將接收到的圖像通過高速通信系統,實時傳送到地面的4個間諜衛星接收站。而在地面接收站,多達數百名圖像和情報分析人員很快就可以拿出判斷意見來。

    近年來,對各類衛星技術的開發利用一直是日本政府鉅資發展的重點。實際上,此次投入運作的間諜衛星指揮中心並不是日本最早的間諜衛星“牽頭”機構,早在2001年4月,日本就曾成立了專門的衛星信息辦公室,以推進日本間諜衛星的發展。日本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在內閣衛星信息辦公室的成立儀式上曾説:“這一新的系統,將使我們能夠獨立地收集情報,使情報來源多樣化。這對內閣收集情報的能力將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嚴防死守”保護最高軍事機密

    原計劃於今年2月發射的日本間諜衛星,往後推遲了一個月,到今年的3月10日發射。由於這是日本首度啟動間諜衛星網路,所以日本政府下達了嚴防死守確保日本最高軍事機密的命令。

    為了防止無孔不久的媒體記者拍攝到日本間諜衛星的形狀和發射全過程,也為了防止對日本間諜衛星感興趣的外國間諜竊得絕密情報,種子島發射基地如臨大敵:十多架直升機在發射基地上空來回穿梭,海上自衛隊的軍艦嚴密封鎖了種子島附近海域,數百名防暴警察把發射臺方圓三公里的範圍封鎖得水泄不通,日本政府官員拒絕談論一切與間諜衛星有關的話題,只言片語都不行。

    在衛星發射之前,日本政府對這兩顆間諜衛星的惟一官方説法就是:這兩顆間諜衛星不僅僅是用來監視朝鮮半島核局勢的,更會用於監視日本和海外的“自然災難”,所以兩顆衛星完全是用於“和平用途”的。

    由於日本官員守口如瓶,再加上任何國家的間諜衛星都屬於最高軍事機密,所以對日本這兩顆間諜衛星的情況,外界都只能是猜測。比如,西方軍事分析家認為,這兩顆衛星的使用壽命應該是5年,飛行高度為距離地球400至600公里,既能照相也能通過雷達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拍攝。

    業餘觀星者破解日本軍事機密

    然而,令日本間諜衛星研發機構和情報部門萬分狼狽的是,在兩顆間諜衛星發射後不到一個月,也就是4月中旬左右,這兩顆日本絕密間諜衛星的致命情報,包括衛星形狀、運作規律和運作軌道,被一名業餘天文愛好者悉數破譯,並將其在網際網路上公開。這表明,任何想躲過這兩顆日本間諜衛星偵測的人都能隱身而退。

    第一個逮著日本間諜衛星的,是一名芬蘭業餘天文愛好者。他在拍到了日本的間諜衛星照片後欣喜若狂,立即將其公佈在網際網路上。這些照片立即在另一名加拿大業餘天文愛好者那裏得到證實。兩名業餘天文愛好者透露説,由於兩顆日本間諜衛星表面反射陽光,所以很容易被觀察到,想必朝鮮情報機構也能非常輕鬆地發現日本的間諜衛星。

    據這兩名業餘天文愛好者透露,日本這兩顆間諜衛星每天兩次飛過朝鮮半島。對此,日本內閣衛星情報中心拒絕透露這一規律是否準確,只是淡淡地説,公開討論間諜衛星的軌道“有損日本的國家利益”。

    更讓日本衛星研發機構和情報部門無地自容的是,這兩顆衛星成了全世界業餘天文愛好者夜觀星象的觀察對象。這些遍佈全世界各地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們輪番“欣賞”日本間諜衛星的外觀、運作速度、運作時間和距離地面高度,然後把一切相關數據和資料編成詳細的圖文數據庫,放到了網際網路上,誰都可以看見和欣賞。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多家旅行社在得到這些至關重要的資訊後,如獲至寶,他們立即開始組織“日本間諜衛星觀光行”,把對日本間諜衛星感興趣的人組織起來,前往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觀看日本間諜衛星從空中飛過的情景。本報記者 邱永崢

    青年參考2003年05月0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