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助臺組電戰部隊 妄擁有攻擊大陸能力(圖)

    


EC-130電子戰飛機

    在美軍的協助下,台灣第一個電子戰實驗連部隊已正式成立,並負責台灣北部的戰備任務。該電子戰實驗連完全採用美軍現役的電子戰偵測定向和干擾系統,同時再採購一批可對抗跳頻通訊的配套裝備編制而成。目前該電子戰實驗連已優先部署在台灣北部六軍團的第三作戰區。

    這批美軍現役電子戰偵測定向和干擾系統,是臺軍向美方租借使用的。該電子戰系統是去年自美國運到,同時配有美軍操作和維修技術人員,每套系統有一具高約30公尺的接收天線。經過多套系統交叉比對和三角測量,可以自動將敵方電磁波輻射源定位,並記錄對方的電子戰參數。此種美軍的電子戰偵測定向干擾系統,全部採用車載機動部署,威力範圍約達一個戰區,有效距離數千公里。目前之所以首先部署在北部戰區,主要原因是電子戰裝備數量還不夠,且北部為政經中樞,集中運用可以形成局部電子戰優勢。

    美國扮演後臺老大

    事實上美方在2001年2月就曾書面告知台灣軍事高層,台灣三軍部隊現代化已面臨系統整合和裝備更新問題,而“顯然對空軍的戰力影響最大”。因此,美方建議台灣“其實不必急於購買‘神盾’艦,而是先籌建完整且有效的預警管制系統,然後再一步步建立跨戰區的作戰能力。”而在2002年的軍售清單中,美方已表明願意協助台灣建構戰略和戰術整合防空系統,也就是“IADS”。這項系統的主要工作平臺,是以“在空機”如EC-130H等具有電子戰能力的飛機作為預警前哨,也就是所謂的“天干計劃”。“天干機”的作戰任務之一,就是干擾大陸地面防空雷達偵測能力。而陸地上則是由“玄機計劃”其他兩個子計劃——“玖地計劃”及“天頻計劃”作為工作平臺。2002年12月初,美軍項目小組來臺對臺“海軍陸戰隊”及“要港防空”實施戰力評估,指出臺應該加強聯合作戰及電子戰能力,並儘快淘汰老舊的兩棲登陸戰車。12月末,臺“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朱凱生與美國進行了年度“國防檢討會談”,討論了中大陸事威脅、臺軍備戰方案、兩軍情報交換等戰略議題,特別就強化C4I機制、情報交換、合作交流等達成共識。

    


IDF戰鬥機可發射反輻射導彈

    臺軍電子戰的核心機密——“玄機計劃”也是在美國的全面“幫助”下進行的。臺自1985年成立“玄機計劃室”,“玄機計劃”包括研製多項電子戰裝備,提供臺三軍建立整體電子戰裝備能力。第一階段至1994年6月順利完成,現仍繼續進行後續計劃。“玄機計劃”採取整合不同型式接收機的混合式偵測系統,可提供精確的雷達情報參數,提高電子情報偵測能力。這套系統目前已進入實體測試階段,並部署在台灣本島和外島的大型防空雷達站旁,利用高地,截收大陸電子通訊動態和雷達操作參數。

    臺海空軍加裝電子誘標雷達

    為因應大陸對臺可能採取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等“點穴戰”攻擊模式,臺空軍配合新一代雷達換裝,各型雷達都已陸續裝設“電子誘標系統”,臺海軍各觀通雷達站也將於2004年開始全面裝設誘標雷達,預計2008年將全部完成,以便在遭遇反輻射導彈攻擊時,能借由電子干擾等方式使導彈偏離攻擊目標,從而提高“第一擊”中指管通情系統的防護能力。

    另一方面,由中科院耗費近40億元自行研發的“天劍二A”反輻射導彈,也正與“經國”號戰機進行空電系統整合,預計在完成各項測試後可望于2004年正式服役,臺軍屆時將具備反導彈主動防禦方面的“籌碼”。防禦反輻射導彈可以採取“軟殺傷”手段和“硬殺傷”手段兩種方式,其中電子誘標系統屬於軟殺傷手段,而硬殺傷手段則是在偵測到反輻射導彈攻擊後,以低空導彈和快炮等構築的火網予以摧毀;不過由於反輻射導彈不同於亞音速的巡航導彈,有超音速攻擊能力,因此臺軍認為採取混淆攻擊目標的電子誘標方式防護較為有效。同時,美國要求臺軍方儘快在防空導彈、戰鬥機和雷達設備上加裝“敵我識別系統”,避免美軍在美臺聯合軍事行動時,出現誤擊的情況。台灣中山科學院目前正加緊研製該系統。

    臺軍準備電子戰

    台灣軍方2000年發表“國防報告”時,電子戰還沒有列入最嚴重威脅。但在2002年的臺《國防報告書》中,臺軍把電子戰列入面臨的最嚴重入侵,超過空戰和海戰。2002年7月30日,台灣説,“國防焦點”要轉向未來威脅:可能造成台灣電腦網路癱瘓的網際網路病毒、殺手衛星和電子脈衝。

    2002年7月23日出爐的台灣新版《國防報告書》在説明臺軍防衛作戰構想時指出,臺軍本著“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戰略構想,在戰爭伊始,即以海空優勢來逐次阻殲來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作戰全程配合資訊、電子、特種作戰,襲擾、破壞敵方戰役組織與打亂其作戰計劃,並持續攻擊對方“指管通資情監偵”關鍵節點,局限、消耗敵方統合戰力。台灣在324頁的國防報告中不僅把電子戰擺在重要地位,也給予更多資金。兩年前,台灣18億美元的研究和採購預算中25%是電子資訊戰設備。現在,這方面投入已經佔預算的32%。

    報告書指出,有效嚇阻即建立早期戰爭預警系統、建立高效率聯合作戰機制與戰力、提升資訊、電子戰攻防能力、保持海空優勢,整建地面決勝兵力、強化緊急應變,快速反應,立即作戰能力。而防衛固守即“資電作戰,防護禦敵、軟硬兼施、關節打擊”。並把爭取電子資訊戰優勢,強化先制與反製作為,瓦解敵奪取制電磁權企圖列為作戰首要任務。

    而據台灣媒體報道,臺軍目前正積極推動所謂的“軍事事務革新”,其重點是在精簡兵力、提高火力的同時,大大提升臺軍現代化、資訊化程度,並擁有向大陸發動“先發制人”式攻擊的能力。根據這種新的戰略指導思想,在戰爭爆發初期,臺軍就以相當的海空兵力,結合台灣外島的炮擊,與特種作戰部隊相配合,攻擊大陸的指揮系統、導彈陣地、機場、港口,以打亂大陸的進攻節奏,降低大陸軍事行動對台灣造成的損害,保護台灣重要的政治經濟設施,“避免爆發海空軍決戰”。這與臺軍“2003年度施政計劃”所強調的“先制攻擊”完全一致。 (子木)

    海峽之聲網2003年03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