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軍事海洋學發展(圖)

    二戰期間的某一天,美國海軍萬萬沒有想到,剛剛聽起來還是成群結隊的蝦的聲音,瞬間可怕的日軍潛艇已向他們襲來。“噢,上帝!難道我的警戒聲納瞎了?”但對日軍而言,美國人有點大驚小怪了。在部署這次襲擊之前,日軍曾對附近海域進行過週密科學的調查。他們發現,這一帶常常有蝦群出沒,而且蝦群騷亂的聲音幾乎成了這裡的“海之聲”。於是,他們就想辦法將潛艇的機器噪音弄成類似于蝦群的遊弋之聲。美國人在這次血的代價中補了一課——要維護海權必須懂海。

    美國著名軍事思想家馬漢在《海權論》中有一句經典論斷:“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這個論斷並非嘩眾取寵。因為海洋佔據了整個地球的三分之二。14世紀,義大利人巴圖魯斯最早提出國家領土與近海相聯繫的觀念,直至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世界上首次統一了“不超過12海裏”的領海寬度,人類經歷了600多年的海洋實踐,國土終於向海洋推進了12海裏,海洋從此構成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列為各國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21世紀也因此被世界公認為“海洋世紀”。

    中國國土總面積: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的總和

    中國早在1899年就有了領海記載,在中國、墨西哥《通商條約》中,兩國承認9海裏領海寬度。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也頒布過3海裏領海制;1958年9月4日,我國發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聲明》,宣告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裏。經有關部門測算,有12海裏領海寬度的中國領水(包括內水和領海)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是與陸地國土具有相同性質的主權國土,但是,這部分海洋國土一直被排除在國土之外,幾乎所有的媒體、報刊和課本都把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面積當作整個國土面積,連若大的內海———渤海都未計算在內,造成國土觀上長期疏漏海洋國土的誤區。

    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給國土觀念帶來了十分深刻的衝擊,促進了沿海水域國土化的進程。《公約》在世界上確立了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新制度,並把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毗連區、領海、內水構成的整個水域稱為國家管轄海域,劃歸沿海國家實施主權性管轄。1996年5月15日,我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公約》,1998年6月26日,江澤民主席簽發命令,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開創了我國對上述國家海域依照國際法行使主權和管轄權的歷史,國家管轄海域與陸地國土具有相似的國土性質。1998年5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白皮書《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中首次肯定:960萬平方公里的數值是陸地國土的面積,經有關部門精確測算並公佈權威數字:屬於我國的海洋國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所以,我國國土面積的完整、準確的表述應是:“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和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一個沿海國家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的總和構成國家完整的疆域。”這是海洋時代所確立的新國土觀,也是人類海洋觀的必然發展。

    海洋戰略基礎:樹立全民族的現代海洋觀

    南沙“314海戰”和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後,媒體曾報道:“中國海軍具有遠航協同作戰能力,能遠離大陸有效地維護領土主權責任”。我們在為海軍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自豪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海軍雖有一定規模,但裝備還不先進,進攻防禦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這種狀況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賦于海軍的使命極不相稱。

    海軍是我國武裝力量的一個戰略軍種,是國家海洋戰略的支柱。海上鬥爭的歷史説明,海洋利益的多少往往與投入的海上力量成比例,具有強大海軍的國家必然受到鄰國尊重。沒有海軍作後盾,海上開發、科學研究、海上運輸和遠洋捕撈都易受侵犯或干擾,兩伊戰爭就清楚地顯示了海軍的這種作用。美國護航下的油輪隊順利出入波斯灣,而失去依靠的羅馬尼亞油輪中彈後在燃燒中呼救。

    其次,海軍是唯一能夠跨越國界、顯示國力、完成國家使命的軍種。由於艦隊的機動性和海洋的連通性,海軍可以根據國家需要隨時應召集結到某一地區形成威懾力量,所以對國家的政治和外交影響甚深。正如馬漢所説:“國際關係同海軍戰略影響甚巨,甚至成為海軍戰略的主要構成因素”,海軍可以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以非戰爭運用的形式表達國家對某些問題的意願和關切,以遏制對我國的有害行為,達到國家需求的軍事或政治目的。

    世紀之交的尖端科技發端于海洋軍事

    人類擁有了海洋,並不代表就了解海洋。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發展,陸地資源日漸枯竭,人類越來越覺得海洋的重要,而自身的海洋知識又是如此匱乏。

    現代海洋軍事為人類打開了進一步了解海洋、征服海洋的突破口。正如二十世紀初期,許多新技術最初都應用於戰爭一樣,進入二十一世紀,許多尖端科技都由海洋軍事發端。它再次提醒我們,資源是人類對海洋的最大需求,而獲得資源必將引發戰爭。這樣,就把戰爭與海洋捆在了一起。

    1996年,我海軍組織了一次演習,美國航母在台灣海峽觀看。突然,它急速掉頭離開。大家對此比較迷惑,按照慣例,美國決不會放棄這麼好的機會,除非他的自身安全受到威脅。後來,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軍事海洋學教授張永剛揭開了這個謎,他認為很可能是隔離帶現象致使其看不清周圍的環境和目標才離開的。因為海流等原因的影響,海水有的地方熱,有的地方冷,而在冷水和熱水的中間往往會形成一個過渡帶,這個過渡帶聲波在通過時會發生折射、反射,聲納很難接收到過渡帶另一側的噪聲。如果有這樣一個隔離帶橫在前頭,航母就成了瞎子。

    2000年10月份,俄羅斯蘇-27飛機有效利用在美小鷹號航母上空出現的大氣波導現象形成的電磁盲區孔,進行飛行,對美小鷹號航母進行多次偵察拍照,而美小鷹號航母所有雷達電子系統(即宙斯盾系統)由於大氣折繞射作用都無法偵測到蘇-27飛機,甚至肉眼都可看見,其電子系統卻看不到。

    2001年3月,在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科學家馮士笮、邱大洪、劉光鼎、趙柏林提交了《關於建設“軍事海洋學教學和研究基地”的建議案》,議案中説:海洋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最大的資源寶庫,同時也是人類戰爭的最主要和最大的戰場。強大的海軍和高水準的海上作戰能力是保衛國家利益的必要條件。

    二戰以來,由於海軍武備系統的發展和海上戰役模式的進化,海洋環境參數(風、波浪、海流、潮汐、內波、三維溫鹽分佈等)對海軍作戰和生存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海洋環境參數是海軍作戰平臺和武器系統設計、製造的必要參數,是海上戰役規劃所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作戰艦隻選擇適當航線安全航行抵達作戰海域的必須參數,是海軍武器系統作戰所必需的參數,是影響海上作戰偵察和反偵察效果的重要參數,是近岸登陸、反登陸作戰時機和地點選擇的必要參數。海上戰爭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對於海洋的研究,並在海洋科學中分支出“軍事海洋學”這一研究領域。軍事海洋學研究是國家的迫切需求,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定水準;同時軍事海洋學研究也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研究,需要大批的後備研究人員。有關人士認為,應建設“軍事海洋學教學與研究基地”,建立軍事海洋學二級學科,開展軍事海洋學本科班教學和研究生教育,為海軍和軍事海洋學研究培養人才。(侯靜)

    科技日報2002/10/2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