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鬥機:轉換中國空軍戰鬥角色  

    本報特約撰稿 李光久

    發自北京

    在未來戰爭中,空軍要“首當其衝,全程使用”,要準備當主角,進行“相對獨立的戰爭”。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這是中國空軍未來發展戰略的新取向,而兼備空中格鬥、截擊和對地攻擊能力的10噸級新式殲-10戰鬥機將是中國空軍在物質方面的第一準備。

    8月31日,新華社發出的英文稿中指出,中國將在珠海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展覽會,公開中國最先進的殲-10戰鬥機,這是中國官方首度公佈殲-10的消息。不過在9月3日,珠海航展主辦方在北京新聞發佈會上卻刻意回避殲-10是否參展的問題,只是強調中國航空工業此次將展出超過半數的新品,“相信朋友們會大有收穫”!

    新型設計突出制空任務

    日本《航空愛好者》今年5月號上發表藤田勝啟的文章《殲-10逼近!》,稱殲-10受到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發展失敗的獅式戰鬥機(Lavi)的重大影響,其外形與許多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研製的所謂“三代半”戰鬥機類似,都採用了較大面積的前翼,並且前翼和主翼相距很近,形成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所謂鴨式佈局。根據英國《飛行國際》雜誌去年9月1日刊登的圖片,殲-10的前翼及主翼外部的後掠角大約在40-45度之間,而獅式是54度,這些都反映出殲-10更突出低中速機動性能,即強調近距格鬥、突出爭奪制空權任務。在機體設計上,殲-10採用與美國F-16戰鬥機近似的翼身融合設計,利於隱身和提高內部油箱的容量,進氣道位於機腹部,其中有一進氣錐,這種佈局可以大大改善飛機的飛行性能。

    據美國科學家聯盟(FAS)網站介紹,中國過去研製生産的殲-5、殲-6、殲-7系列戰鬥機,分別是前蘇聯時代的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的本土化版本,氣動佈局上均採用機頭進氣、小型化機身,為取得高速效果,機翼僅從老舊的後掠翼緩慢地變為大三角翼,作戰功能單一,而且空戰機動性也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機頭進氣設計使戰機無法安裝大尺寸雷達,對空搜索、主動攻擊能力薄弱,只好在地面雷達的幫助下尋找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飛行員成為地面指揮管制員的附庸,喪失了“空中驕子”應有的主動性。

    20世紀80年代,中國研製的殲-8戰鬥機被認為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大主要成就,但它也是沒有最終擺脫米格-21的影子。早期殲-8是白天型戰機,裝備了功能有限的雷達和WP-7A發動機,這個型號雖然得到了一定改進,但只生産很小一部分,而且只用於測試,緊隨其後的是更為重要的殲-8II型,裝備提高推力的WP-13A發動機,機首裝備了大型雷達罩,並改為兩側進氣,類似蘇聯的米格-23,有傳聞説這是倣自米格-23的思路。不過也有人認為殲-8II型戰鬥機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獨立自主地發展的噴氣戰鬥機。

    鴨式佈局與世界同步

    自從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以來,飛機設計師們通常將飛機的水準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機翼後面的飛機尾部。這種佈局是現代飛機最經常採用的氣動佈局,因此稱之為“常規佈局”。但在二戰中,前蘇聯已經發現如果將水準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機頭兩側,就可以用較小的翼面來達到同樣的操縱效能,而且前翼和機翼可以同時産生升力,而不像水準尾翼那樣,平衡俯仰力矩多數情況下會産生負升力。早期的鴨式佈局飛起來像一隻鴨子,“鴨式佈局”由此得名,採用鴨式佈局的飛機在正常飛行狀態下並沒有多少優越性,但是當飛機需做大強度的機動如上仰、小半徑盤旋等動作時,飛機的前翼和主翼上都會産生強大的渦流,兩股渦流之間的相互偶合和增強,産生比常規佈局更強的升力。

    瑞典在研製自己的國土防空戰鬥機時,特別強調飛機的機動性和短距離起飛著陸性能,經過多種方案選擇,他們研製的飛機多數是鴨式佈局。

    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在經過仿製法國幻影V和改進之後,加裝可拆卸的前翼,使得飛機的機動格鬥性能大為增強。目前,以主要出自歐洲國家之手的“三代半”戰鬥機幾乎都是鴨式佈局的“徒子徒孫”,像俄羅斯的S-37金雕、歐洲EF-2000台風、法國陣風、瑞典JAS-39鷹獅等等無一例外。

    外刊稱在成都製造

    英國《空軍月刊》今年3月號報道認為,自從科索沃戰爭中認識到美軍如何以高科技現代化的戰術空軍來實施其在“中強烈度戰爭”的高強度、大力度的戰略打擊任務後,中國空軍決策者提出在未來戰爭中,空軍要“首當其衝,全程使用”,要準備當主角,進行“相對獨立的戰爭”。從“配角”到“主角”的轉換,這是中國空軍未來發展戰略的新取向,而兼備空中格鬥、截擊和對地攻擊能力的10

    噸級新式殲-10戰鬥機將是中國空軍在物質方面的第一準備。該刊同時還認為,從俄羅斯進口的蘇霍伊戰鬥機是中國人民空軍的“補充選擇”。

    還有國外媒體的報道稱,殲-10由擅長輕型戰鬥機設計的成都飛機製造公司負責。美國《防務週刊》2000年4月23日報道,俄羅斯在當年交付中國訂購的殲-10戰鬥機用的AL-31FN渦扇發動機,它是在蘇-27戰鬥機使用的AL-31F發動機的基礎上修改生産的。殲-10的正常起飛重量大致在10-11噸之間,推重比將超過1.1,也就是殲-10不僅可以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而且還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飛機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飛機的水準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也使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縮短。據聞中國還將從俄羅斯引進AL-37推力向量發動機,這將進一步加強殲-10的實力。

    早在1997年的北京航展,西方媒體就傳出消息,俄羅斯和以色列正在為殲-10提供雷達武器系統而展開競爭,雙方均提供先進的産品如R-77、怪蛇IV導彈等。但是以色列一直否認此事。對於殲-10戰鬥機的武器系統一直眾説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殲-10會具備一定的多目標接戰能力。

    亞洲國家將感興趣

    殲-10計劃對於中國十分重要,它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入21世紀的主要裝備,也是中國航空工業上臺階的里程碑。據海外媒體報道,外界認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外部技術交流環境的改善,融合眾多先進科技的殲-10戰鬥機久不露面反而是一種奇特的“心理威懾力量”,其性能可能不如美國第四代戰鬥機,但其優良的基礎設計和大體國産化的配套設備使其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西方産品競爭,同時通過研製過程培養出專業科研隊伍更是其他亞洲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英國《空軍月刊》認為,目前對殲-10戰鬥機最感興趣的客戶是泰國皇家空軍,泰國空軍司令在1997年就被破例邀請參觀了該機的研製工作,他給予殲-10非常高的評價。除了泰國,巴基斯坦和伊朗也對殲-10有很大興趣。另外在非洲和南美,殲-10也會有很大的市場。殲-10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主要有瑞典的JAS-39、法國的陣風、歐洲聯合研製的EF-2000、美國的F-16和F/A-18以及俄羅斯的米格-29等。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殲-10最大的優勢將是價廉物美。

    ——《二十一世紀環球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