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蘇聯來華首席軍事顧問加倫將軍  

    ■人物檔案■

    化名加倫的蘇聯將領,本名瓦西裏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1890年生於俄羅斯雅羅斯拉伕省一個貧苦農家,只讀過幾年書,便到彼得堡當學徒,後當鉗工。1910年因參加工人運動入獄2年8個月,1914年被強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翌年因傷殘退伍,1916年參加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組織赤衛隊,翌年組建紅軍時任師長,1921年任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總司令,翌年任軍長。1924年化名加倫來華到廣州,三年間一直是首席軍事顧問。1927年夏回蘇,曾任烏克蘭軍區司令員助理、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員,指揮過1929年中東鐵路之戰。後任遠東軍區司令員。1935年授元帥軍銜。1938年8月指揮哈桑湖(張鼓峰)對日作戰,同年10月以“反蘇陰謀”罪名被捕,隨之遇害。1956年獲平反昭雪。

    

    談起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加倫將軍的名字銘刻于史冊。這位真名布留赫爾的最早的蘇聯元帥後來雖蒙冤遇難,然而當年他作為來華的首席軍事顧問,對幫助東征北伐所做出的貢獻卻久久讓人難以忘懷。中國共産黨人追溯早期建軍史時,也不會忘記他起的作用。

    ■參加過一次大戰,因傷殘左腿比右腿短1.5釐米。在蘇俄紅軍成立後第一個獲勳章

    ■中國大革命時,蘇聯對外宣稱所派顧問是“退役失業者”。聞名于國際軍界的“遠東王”布留赫爾為隱蔽身份,來華後用化名——“加倫將軍”

    身材高大並留著短鬍鬚的布留赫爾,一次大戰初作為士兵上前線打仗,左腿受傷動手術後比右腿截短了1.5釐米。他以頑強的毅力練出一套左右搖擺走路的本領,使外人一般看不出他是跛腿。他是貧苦的學徒工出身,靠著刻苦的自學鑽研了政治理論和軍事學知識,在一次大戰中因功三次獲得當時很難得的喬治十字勳章,並用鮮血換來寶貴的實戰經驗。十月革命後,他在烏拉爾的奧倫堡拉起一支赤衛隊並任政委,又虛心向舊軍官出身的隊長學習舊俄軍事條令以進行管理和作戰,並成功組織了上千公里的成功遠征。為此,1918年9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將第一枚勳章授予布留赫爾同志。”後來,布留赫爾長期在遠東創建和指揮紅軍,有“遠東王”之稱。

    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並實行聯俄容共政策,蘇聯政府便把布留赫爾派到中國。他在三年大革命期間始終擔任首席軍事顧問,並領導著在廣東的蘇聯顧問團。當時,蘇聯政府擔心因援華同西方和日本發生衝突,只稱顧問是以“退役失業者”個人身份應聘,不願讓人知道其中有地位很高的指揮員。布留赫爾便用妻子姓氏的諧音作為化名——“加倫”,此後便以此名揚中國。

    這位“加倫將軍”(其實當時蘇聯已廢除軍銜)來華後,首先同孫中山進行了一次長談,介紹了蘇俄建軍的經驗,主張興辦新型軍校並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馬上得到了孫中山的贊同。此後,他在創建國民革命軍時多方獻策,把黨代表(政委)、政治工作等全新的制度推廣到軍隊和軍校裏。

    1925年,廣東政府兩次東征軍閥陳炯明,加倫顧問都幫助謀劃並制定作戰計劃。尤其是他親臨前線指導攻克了“鐵打的惠州”,使他在國民革命軍樹立起很高的威信。

    ■北伐前他便擔心蔣介石得勢後會反共,曾詢問中共中央應採取什麼對策,卻沒有明確答覆

    ■中共中央研究發動南昌起義時,他計算了葉挺部能參加的兵力,並在會上主張早些行動

    1926年春,加倫到北京考察表示擁護革命的國民一軍,馮玉祥請他留在那裏當顧問。這時,蔣介石在廣州發動試探性的反共事變,並驅趕新接任的顧問季山嘉,蘇聯政府便讓還能讓蔣接受的加倫趕回廣州,作為那個野心畢露的新軍閥的首席顧問。

    1926年夏北伐戰爭開始,加倫估算了軍力強弱,認為打到武漢無問題,卻對政治形勢發展極為擔心,曾秘密地詢問中共廣東區委説:“在北伐中是幫助還是削弱蔣介石?”周恩來等急忙向設在上海的中央報告,結果張國燾代表中央做出一個不知所云的回答──“是幫助蔣介石,也是不幫助蔣介石”。因共産國際和中共中央舉棋不定,加倫只好繼續幫助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由於他不適應華南氣候,再加上晝夜操勞,不幸得了神經性濕疹,滿臉都結了黃色小痂。醫生讓他住院,加倫卻始終奔走在賀勝橋、武昌和南昌前線,各級官兵看到後都很敬佩。

    1927年4月,蔣介石打到江浙老巢時受到買辦勢力拉攏,終於發動“四一二”政變。進入7月,武漢政府也日益右傾,將全部蘇聯顧問解聘。這時,陳獨秀辭去總書記之職,中共臨時中央決心武裝起義,加倫託辭養病暫留武漢,實際上參與了籌劃。他計算葉挺部能暴動的兵力不過8000人,在別的同志爭取賀龍部隊時,自己則利用過去與廣東將領張發奎的舊關係,努力爭取此人能與共産黨合作。在中共中央討論起義的最後一次會議上,加倫介紹了聯絡情況,認為以儘早發動為好。

    南昌起義前夕,蘇聯政府為避免公開捲入,命令所有派出的顧問立即回國並停援錢款。當時,蔣介石通緝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庭,卻假惺惺表示念及舊情,願在長江下游歡送加倫。加倫根本不相信這個陰險的新軍閥,便化裝成外輪上的水手,沿長江秘密東下上海再潛回蘇聯。

    ■在中東鐵路俘虜上萬東北軍官兵,未進行教育而送去礦山,致使他們在被遣返以後進行了反共宣傳而造成惡劣影響,對此他悔為最大的教訓

    ■指揮部隊在張鼓峰擊敗日本關東軍,隨後蒙冤遇難,葉劍英訪蘇時賦詩懷念“不見加倫三十年”

    布留赫爾回國後,因在華的軍事成績卓著得到了嘉獎,並用了很長時間養病。1929年夏,一向媚外的國民黨政權得到美英支援,在橫貫北滿的中東鐵路(根據中蘇條約由兩國合營)挑起爭端。蘇聯政府將熟悉中國情況的布留赫爾從烏克蘭軍區調到遠東,組建特別集團軍同東北軍作戰。腐敗無能的奉系軍閥一觸即潰,上萬人投降就俘,布留赫爾對戰俘未進行階級教育便指示送往礦山做工。同年末,中蘇政府達成協定恢復中東鐵路原狀,俘虜被遣返,因其多數人沒有覺悟加之所受待遇不好,回東北後宣傳反蘇反共並造成惡劣影響。當時,劉伯承、葉劍英等正在蘇遠東軍區協助工作。據回憶,此役後被全蘇譽為英雄的布留赫爾深為對待俘虜的做法而後悔,一見中國同志便説:“在這件事上,我永遠不會原諒我自己。”

    1935年,蘇聯紅軍恢復軍銜制,首批所授的五名元帥中便有布留赫爾。1937年,蘇聯展開可怕的“大清洗”,屠哈切夫斯基元帥等人首先以“法西斯間諜”罪名被捕,布留赫爾奉命主管庭審。這位以正直著稱的元帥很痛苦,同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的老友一起抱怨:“我明明知道他們不是敵人。”據檔案記錄,“庭長”在法庭上竟沒問一句話,無言本身就表明瞭政治態度。他回到遠東,便受到安全部門“注視”。1938年7月末,日軍在“蘇滿邊境”的張鼓峰(吉林琿春邊境)挑釁,布留赫爾指揮蘇軍反擊,經過12天戰鬥擊敗了關東軍。停火後,10月末他秘密被捕,因拒絕承認有“反蘇陰謀”遭受當時慣用的“肉體壓迫”,18天后便死亡。因政府長久未説明其下落,許多蘇聯人長期懷著美好願望猜測他可能又去了中國當顧問。1956年春,蘇聯平反大批冤假錯案時,才宣佈了布留赫爾的死訊並予昭雪。

    葉劍英于1957年訪蘇時重遊遠東,憶起曾在布留赫爾指揮下參加1929年紅河冬季練兵的情形,揮筆寫下詩篇——“不見加倫三十年,東征北伐費支援。我來伯力多懷舊,欲到紅河認爪痕。”對那一代中國人來説,加倫將軍的名字始終銘記在心中。

    ■中國人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苦難歲月裏,蘇聯顧問的幫助格外珍貴,尤其是他們帶來的先進思想,幫助革命者開拓了視野

    蘇聯,那個在世界上曾向被壓迫民族閃耀著光芒的國家已經解體,然而提起當年派來的顧問專家,仍使多少國人懷念不已。中國人民在極其苦難的鬥爭歲月裏,處於詩經所説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最盼幫助的境地,只有蘇聯真正援助了進行革命的孫中山和中國共産黨人。當時送來的最可貴的東西還不是槍械和款項,而是先進的軍事思想。

    同白求恩那樣出於個人理念而毫無利己動機的國際主義者不同,布留赫爾等顧問是基於蘇聯利益所派來。他出於工農出身和所受的馬列主義教育,在個人情感上同情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革命,然而在行動上卻要服從其國家政策。當年的蘇聯從理想和國家利益出發,援華的主流應該肯定,然而其模式的弊病對中國也産生過負面影響。在最後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消極影響後,中國才走上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不過在最初起步時學習這一模式積極面的作用,作為歷史的重要一頁還是值得稱頌的。■撰文/國防大學教授 徐焰

    北京青年報2002/9/1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