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八一三全國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徐焰

    1937年8月13日,華北抗戰後調赴上海的中國軍隊與當地日本海軍陸戰隊交火。悲壯的淞滬戰役就此開始。

    知道歷史的人都知道,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宣告了八年抗戰開始。不過嚴格而論,7月間中日軍隊只是在華北邊打邊談斷續交火。而8月13日在上海的正式開戰才使兩國進入全面大戰。正是從“八 一三”開始,中國人民一天也沒有停頓地英勇抗戰了整整八年,以2000萬人死亡(再加上負傷,傷亡總計為3500萬人)的代價,贏來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虹橋事件打死日軍二人,中方有理卻採用死囚冒充士兵,實屬畫蛇添足

    “八 一三”前的上海,面對日本侵略已危若累卵。五年前日軍發動“一 二八”戰事後,國民政府簽訂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議,規定日本可駐兵于虹口租界,中國正規軍卻不能進入市區,只可留保安隊在滬。1937年7月上旬日軍進攻華北時,曾決定避免在華東作戰。7月29日,北平失陷當天,日本參謀本部便下令準備“對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8月初,虹口日租界路口已堆起沙包路障,漢口日租界的守兵和日僑也乘船撤到上海,當地日本海軍陸戰隊增至4000人,3600名在滬就地退伍的“在鄉軍人”和3500名日僑義勇隊也實槍荷彈。

    盧溝橋事變後,長年對日妥協的南京政府也自覺無可再退,對首都以東的駐滬日軍更感到是枕榻之側的威脅,便制定了“先發制人”的計劃。負責指揮的張治中奉命于8月初將一個旅調入市區華界,但仍讓其穿保安隊服裝。上海市民看到這些全副德械且軍容整齊的隊伍,便知是正規軍,滿城都興奮地傳説:“中國軍隊回到上海了!”

    情報靈通的日軍迅速知道了這一情況,8月9日,虹口司令部派中隊長大山勇夫中尉率一等兵齋藤駕車到虹橋機場偵察。遇“保安隊”士兵在門口攔阻,這二人驕橫地開車硬闖。早對日本侵略積憤在胸的中國軍人怒不可遏,當即鳴槍,兩個鬼子嚇得跳車向路邊逃去,被士兵們連連開火擊斃。後趕來的官兵又在敵屍上補槍戳刀,仍余恨未消。

    想找侵華藉口的日本軍部馬上以“虹橋機場事件”為由,下令動員軍隊赴滬。此刻仍存“軟骨症”的國民政府又感害怕,發佈新聞稱大山開槍打死保安隊員一名,中方才還擊。上海市政府並將一名獄中死囚提來,換上保安隊服裝後槍斃,再通知現場檢驗。因行事倉促,橫屍日軍死者旁的“保安隊士兵”頭髮和指甲甚長(當時士兵都剃光頭),且在牢中久未洗臉而滿面厚垢,中彈方向、距離也都不對,次日雙方派員調查一看便漏洞百齣。其實,敵國軍人強闖中國軍事禁地,將其擊斃本屬正當。此大快人心之事,畫蛇添足反使自己尷尬。

    ■“八一三”宣告中國不再坐等挨打,敢於主動向侵略者反擊

    華北戰局吃緊後,蔣介石便有在上海牽制日軍並以此吸引西方干涉的計劃,卻又怕戰火威脅南京而猶豫不決。虹橋機場出事後,軍委會于8月11日發令“決心圍攻上海”。同日,張治中指揮受德式訓練的中央嫡系第87、第88師進入虹口租界周圍,在市民一片抗日口號和歌聲鼓舞下趕築了陣地。此時,租界中日軍兵力已逾萬,坦克開上了街道,其本土援兵即日又將啟航。張治中認為戰機刻不容緩,于8月12日連電請示南京,建議13日拂曉總攻。蔣介石此刻又因上海美英法租界當局出面調停,下令暫時避免衝突。

    驕狂的日軍看到過去一向蔑視的“支那軍”竟敢到自己對面築陣地,其將領馬上命令可向靠近的部隊射擊。8月13日16時,孫元良(即台灣著名演員秦漢之父)為師長的第88師一部行進至八字橋日軍對面時,便遭到火力急襲。官兵們馬上還擊,淞滬戰役就此打響。得知上海打響,蔣介石才最後下了進攻決心。8月14日,中國空軍轟炸了黃浦江中的日艦,地面部隊也開始圍攻虹口敵軍。張治中曾總結20世紀30年代中國抗戰的三階段是──敵打我,我不還手,如“九一八”;敵打我,我還手,如“一二八”;判定敵要打我,我必須先下手為強,如“八一三”。

    ■戰略決心錯誤,使25萬官兵在“人海填火海”中傷亡

    中國軍隊攻入日租界後,發現敵海軍司令部秘密構築的工事比想像強得多,數日猛攻不克。因缺乏巷戰經驗,沿狹窄街道推進的官兵又在敵坦克和兩側樓上的交叉火力下犧牲重大,最後被迫撤出。蔣介石雖然在高級將領會上一再發豪言説:“要把敵人趕下海去!”實際上以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實力根本辦不到。不同意這種硬拼戰略的李宗仁私下便嘀咕説:“我們真要有把敵人趕下海的本事,日本也就不敢來侵略我們的了!”

    虹口租界打成僵持後,日軍兩個師團到滬登陸。此後雙方逐次增兵,國民政府將正規軍的三分之一共78個師、80萬人先後調到上海戰場,日軍也陸續投入了9個師團20多萬人。

    淞滬地區的戰場寬不過幾十公里,地勢平坦無險可守。當地水網河渠雖使裝甲車輛受限,卻便於日軍戰艦、飛機和重炮發揮威力,火力處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等於是“以人海填火海”。由於正面太窄,部隊夜間進攻無法展開(白天因無制空權難以行動),白天又趴在工事裏坐等挨炸。加上時值雨季,戰壕積水盈尺,士兵們的腿泡幾天便出現潰爛。屍體又運不下來而與活人同眠,長官只好安慰下屬説:“打死的人是不會傳染的。”

    在如此險惡環境中,一個師調上去只能打六七天,便會損失過半而撤換下來。大而弱的中國對抗小而強的日本,正確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孤注一擲地投入主力以“硬頂牛”的方式打陣地戰實在愚蠢透頂。許多將領建議,在進行了一定的抵抗後,應把部隊逐次後撤,依託上海以西的兩條預設國防工事和水網地帶遲滯日軍。

    淞滬戰役中中國軍人死傷25萬人,在近代對外戰爭中實屬空前。日軍傷亡自稱4萬人(數字估計有縮小),其當權者開始鼓吹“三個月解決支那事變”,在上海一地就打了三個月,國際上對中國戰鬥力的估價便有所改變。

    北京青年報2002/8/1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