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解放軍正式掛牌  

    1945年8月11日,延安總部在公開發佈的命令中,對共産黨領導的軍隊首次採用了“解放軍”這一番號。

    “解放軍”,這是中國人五十多年來都熟悉的稱號,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幾經歷史沿革演變後最後確定的軍名。在長夜難明赤縣天的歲月裏,幾億苦難的人民總期盼一支救星般的軍隊來解放他們。順應這種時勢,在抗戰勝利凱歌奏響之日,中共中央便首次提出了“解放軍”這一番號。此後又隨著形勢變化,用了較長時間才將此番號用於全軍。

    ■軍隊稱號服務於奮鬥目標

    中國共産黨創建軍隊後經歷了曲折的歷程,稱號也幾經變化。中共廣東區委于1924年末最早建立鐵甲車隊(僅120人),翌年秋將其擴編為葉挺獨立團,北伐時該部又擴充為六個團。因當時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在番號上仍列為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

    1927年8月1日舉行南昌起義時,暴動部隊因仍打著國民黨左派旗幟,所以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只是參加者在脖子上扎一條紅領帶作為識別物。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決定不再打“已經臭了”的國民黨旗幟,9月間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便將軍隊改稱工農革命軍。同年12月廣州起義時,參照蘇俄紅軍的模式首次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號。1928年入夏以後,井岡山和其他地區黨領導的軍隊都相繼改稱工農紅軍。

    日本入侵中國後,中國共産黨為團結其他社會階層共同抗戰,于1933年將在東北的紅三十二軍和其他抗日遊擊隊改稱人民革命軍,接著又改稱抗日聯軍,並於1935年建議全國抗日軍隊都採用這一番號。1937年夏,國民黨當局雖停止剿共,卻以妄自尊大的態度拒不同共産黨平等合作,更不同意建立聯軍,只允許將紅軍編為其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考慮到國共力量相差懸殊,中共中央同意將陜甘寧的紅軍編為第八路軍,將南方遊擊隊編為新編第四軍,指戰員們忍痛摘下象徵“五大洲”的紅五星帽,換上國民黨軍裝和青天白日徽。

    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予第八路軍的番號僅兩個月,又改授“第十八集團軍”之稱。中共中央鋻於集團軍只是戰時臨時編制隨時可取消,加之“八路軍”威名已在全國傳揚,便決定不改稱號,只在同國民黨打交道時用第十八集團軍名義。1941年初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宣佈新四軍“叛變”並下令解散。中共中央則命令該軍部隊繼續保留番號,並將黃河以南的八路軍大都改稱新四軍。因蔣介石已宣佈其為“叛軍”,用此番號打國民黨頑軍便不受束縛。

    抗戰後期,共産黨建立的各根據地被稱做解放區,在宣傳中也將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統稱為“解放區軍隊”。1945年春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時,便醞釀今後全軍統稱解放軍,華中新四軍部隊中率先出現了這一稱呼。不過中央鋻於八路軍與國民黨當局尚未脫離名義上的隸屬關係,在對日戰爭未獲勝利前一直未正式改稱號。

    ■延安總部便決定打出“解放軍”旗號

    1945年8月10日傍晚,電訊傳來日本乞降的消息,當晚重慶、延安等地馬上沸騰起來,次日許多報紙不約而同地在頭版刊出“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詩句,國共雙方的統帥部卻馬上進入了通宵達旦極度忙碌的緊張狀態。據當時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的師哲老人回憶,那幾天毛澤東不僅忙得沒有時間睡覺,甚至還無暇吃飯,因天氣太熱便坐在棗園窯洞外面的石凳上起草文電。工作人員把剛收穫下來的瓜果放在他身邊,他渴了餓了便風卷殘雲般地吃幾塊,接著又全神貫注地辦公。

    8月11日當天,蔣介石一面下令要日偽軍就地“維持秩序”,一面催促嫡系部隊搶奪勝利果實,並命令第十八集團軍“駐防待命”不得收繳敵偽槍械。毛澤東則在窯洞中一晝夜連續起草了十幾道命令和黨內通告,説明形勢已是“日寇投降,內戰臨近”。考慮到要“另起爐灶”與國民黨徹底決裂並開戰,於是在8月11日毛澤東起草的以朱德總司令名義公開下達的命令中,就首次出現了“解放軍”這一正式稱呼。

    由於此刻國內局勢尚不明朗,“解放軍”這一稱呼尚未推廣。如在8月11日朱總司令的第3號命令中提出此稱號時,還與八路軍番號並用。在8月13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社論中,也是採取“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的多種稱號混用。

    僅僅過了十來天,8月下旬中共中央對國內形勢發展又有了新判斷,認為中國有希望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毛澤東還決定去重慶談判。既然準備與國民黨合作建國,軍隊也勢必進行名義上的統一整編,因此中共中央又決定全軍停用“解放軍”一稱,仍用八路軍、新四軍番號。1945年秋,派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遇到了蘇軍礙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而不能給予承認的新問題,中央便決定將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以當地民眾自發武裝的名義放手發展。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停戰和整軍協議都成廢紙。隨著恢復和談的希望不存、自衛戰爭全面展開和徹底戰勝國民黨軍的可能性增大,解放區軍隊從1946年秋冬起又陸續改用“解放軍”之稱。1947年3月國民黨驅逐了共産黨談判代表並攻佔延安,國共最後決裂。3月下旬中共中央軍委在對外發佈命令時便正式採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名義。改換稱號的政治意義,便是向全國表明戰爭的目標是推翻國民黨統治並解放全中國。

    在全國範圍內,東北地區因存在特殊的國際因素,“民主聯軍”稱號還使用了較長時間,而當地軍民則習慣地仍用“八路軍”這一稱呼。1947年冬,東總考慮到當時形勢大好,對外宣傳中已無多少顧忌,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提出為求黨領導下的軍隊的統一,應將東北民主聯軍改稱解放軍,馬上得到同意。全軍部隊在“解放軍”的統一旗幟下,很快奪取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

    ■出國作戰臨時變通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主要發揮著國防軍的作用,體現光榮傳統的稱號卻一直沿用下來。不過在環境特殊的一些對外作戰條件下,軍隊名義也有過改變。如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時,如仍用解放軍名義便等於是中國政府軍正式對美國等十幾國公開宣戰。為爭取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局部範圍內,毛澤東便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按國際法而論相當於民間自發的武裝參戰。美國因害怕同新中國打大仗,在後來的停戰談判中也承認了這一名義。不過直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周恩來一同他談到“Volunteer”(英文“志願軍”)一詞,這位美國總統仍很敏感地立即表示説,其實那就是國家的正規軍。

    在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70%的野戰部隊都輪番入朝作戰,志願軍司令部實際就是解放軍在朝前敵指揮部。國內還有一些空軍部隊未過鴨綠江便得到志願軍稱號,被戲稱為“抗美援朝不過江的志願軍”。不過出於外交和宣傳需要,志願軍稱號一直保留到1958年中國從朝鮮完成撤軍。後來在援越抗美的鬥爭中,為了隱蔽身份,解放軍入越部隊也採用過志願工程隊一類名義。

    回顧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軍隊採用“解放軍”稱號的曲折變化,可以看出人民軍隊在始終遵循遠大奮鬥目標的同時,根據形勢變化在對外名義上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革命原則性與策略性的統一,在軍隊稱號的變化中也得到生動體現。

    北京青年報2002年8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