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態]關注中亞  

    對話:中亞安全仍面臨威脅

    主持人:在美國和俄羅斯加強對中亞地區影響的背景下,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孫力(本報駐哈薩克記者):多年來,中亞國家一直深受“三股勢力”之害。“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在阿富汗的基地被摧毀,中亞外部安全環境大為改善,總體安全形勢趨向穩定,但有專家認為,中亞地區能否保持長期穩定仍取決於內外雙重因素。

    首先,只有阿富汗穩定,中亞才能穩定。俄聯邦安全局長帕特魯舍夫不久前在阿拉木圖説,阿富汗目前的局勢仍對獨聯體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消滅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是國際社會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阿富汗的“恐怖”根源已被基本摧毀,但毒品和武器非法走私活動並未減少,仍然威脅著中亞的安全與穩定。塔吉克議會法制、國防和安全委員會主席伊斯馬依洛夫最近説,“毒品與國際恐怖主義密切相聯。今年上半年,來自阿富汗的毒品並沒有減少,這意味著威脅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根源還未根除。”

    其次,中亞外部安全環境明顯改善,內部挑戰卻不斷增多。哈薩克輿論普遍認為,獨立10年來,中亞各國基本上政治穩定、社會安寧,人民生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但隨著美國和西方加強全面滲透以及中亞各國普遍面臨第一代領導人更疊,中亞政局能否繼續保持穩定還將受到挑戰。今年上半年,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相繼更疊就是例證。

    主持人:在反恐戰爭結束後,美軍如要在中亞長駐,對俄羅斯與獨聯體的戰略安全利益影響如何?

    呂岩松、馬劍(本報駐俄羅斯記者):普京總統今年5月接受人民日報獨家採訪時再一次明確闡述了俄羅斯對美軍進駐中亞的態度。他指出,俄羅斯無論從民族安全形度考慮,還是從獨聯體國家的利益出發,都非常支援國際社會為消滅恐怖主義核心而在阿富汗領土上付出的努力。俄羅斯並沒有對地區外武裝力量的進駐“産生反感”。粉碎極端勢力推翻中亞世俗政權的陰謀,也就是消除對俄羅斯邊境的現實威脅。普京總統不接受有關俄美之間在對獨聯體國家影響力方面存在競爭的提法,不過他同時強調,美國在發展與俄羅斯“近鄰”關係問題上要保證“合理性”與“透明性”。

    主持人:中亞各國目前在尋求保護國家安全利益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孫力:蘇聯解體後,中亞一直是美國和俄羅斯利益爭奪的“演練場”。“911”事件後,美軍進駐中亞,從而結束了俄“獨統”中亞的局面。美、俄兩國在中亞利益的交融和碰撞促使中亞地緣戰略格局發生演變,中亞各國也因此相應調整了對外政策。烏茲別克成為美國在中亞的主要軍事夥伴;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向美提供軍事基地;哈薩克近期也表示,必要時向美提供三個機場。雖然塔、吉、哈三國均做出向美“靠攏”的姿態,但其“親俄”的基本方針尚未改變。

    主持人:俄美在中亞能否找到共同利益,實現某種戰略平衡?

    呂岩松、馬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闡述了他對美軍進駐中亞的看法。他説,中亞一些國家內部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從短期來看,美國的軍事存在有助於這些國家的穩定,而且從打擊恐怖主義的角度考慮,俄羅斯與美國有著共同的利益。目前俄美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共同利益集中在消除緊張局勢策源地、消除外部力量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支援、聯合打擊毒品貿易、共同反對宗教極端主義等幾個方面。

    季塔連科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有在中亞長期駐軍的意圖。除了反恐需要,美國還有其他戰略考慮:首先,中亞是一個新興的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氣儲量巨大。美國駐軍中亞也是為了保障該地區能源的開採與運輸。其次,從政治上控制該地區的所有國家,培植自己的夥伴。第三,確保美國進入“新絲綢之路”,控制歐亞大陸橋。

    季塔連科明確表示了對美軍長駐中亞的擔憂。他指出,從戰略角度來看,美國軍事力量的長期存在增加了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局勢的發展難以預料。歷史經驗告訴人們,美國不會充分考慮夥伴的利益。目前,美國在反恐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並試圖建立單極世界,這有可能引發美國與俄羅斯等國的矛盾。季塔連科強調,如果美國想在中亞與俄羅斯合作,就不能不考慮俄羅斯的利益。

    季塔連科強調,中亞地區各種文明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裡既有伊斯蘭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又有俄羅斯文明和歐洲文明。要避免中亞成為文明衝突地帶,必須實現各種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從這方面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具有歷史意義,它加深了各種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合作。

    渴望安全與發展(視點)

    尹樹廣

    古往今來,中亞曾“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自19世紀中葉直至蘇聯解體的約一個半世紀裏,中亞這個有著重要地緣政治意義的區域,已經很少被人談起。

    “911”事件後,伴隨美軍進駐烏吉塔三國,中亞地區像安徒生童話中的“醜小鴨”,一夜變成“白天鵝”備受青睞。許多西方政治家為此歡欣鼓舞,斷言屯兵之舉“具有劃時代意義”,與“俄羅斯西靠”一道,將為“建立美國領導下的世界新秩序提供天賜良機”。中亞研究也日益成為國際關係學術領域的新熱點。

    中亞各國對美國的軍事存在究竟如何看待?它們對地區安全走勢到底怎樣估測?這是國際社會關注中亞問題的觀察家所要思考與探究的新問題。

    中亞各國獨立10年來,確保安全是他們的立國之本。筆者曾對中亞地區的國際組織或論壇數目做過粗略統計,包括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中亞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歐安組織和“亞信”峰會等在內,覆蓋中亞的多邊合作組織竟有10余個之多。中亞各國渴望借多邊機制確保安全的願望之強烈可見一斑。

    中亞的歷史、宗教、種族和文化等背景紛繁複雜,當前爭奪裏海油氣資源的大國較量又愈演愈烈。美國進駐中亞的背後,顯然有其選擇替代能源的考慮,這更加重了人們的擔憂。許多人對中亞政治和安全前景得出較悲觀的結論,甚至稱“中亞有可能演變成第二個中東”。

    值得注意的是,中亞政要對形勢的估計卻比較樂觀,認為“根除南方威脅是當務之急”,美軍進駐中亞將是暫時的,中亞各國將不允許美利用基地威脅鄰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日前訪華期間,兩國元首簽署了《中吉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此前,阿卡耶夫亦曾強調,中亞各國與美合作不應損害上海合作組織中戰略夥伴的利益。這似可看成對那些想玩“中亞牌”的力量發出的一個明確資訊。

    中亞某權威人士還曾表達過一種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説,“美軍進駐中亞的直接目標在於‘反恐’,俄美中三國在中亞的戰略利益既有差異,又有共性,其利益交叉,利益滲透,利益制約,很可能有利於中亞的安全和發展”。不難看出,這番議論與西方某些政治家關於“天賜良機”的預期也還有一段距離。

    其實,上述論點反映的不過是當前國際政治學界相當流行的“相互依存理論”。按照該理論,在國際社會中,各國家行為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最終形成一種共存共贏的結局。聯想到“911”事件後俄羅斯對美外交政策的戰略性調整,多少可以窺見這一理論的某些影子。

    但人們也不該忘記,相互依存關係還有對稱性結構和非對稱性結構之分,即強國和弱國往往處於不對等地位,這也極易導致相互依存關係轉化為對立和競爭。依筆者推斷,“911”事件後,俄及中亞各國之所以對美駐軍前景持某種樂觀態度,大概是不想看到有悖于中亞地區安全與發展的非對稱狀態出現。

    國際回聲

    美國軍隊在中亞和阿富汗的出現,塔利班勢力的迅速潰敗,對恐怖分子的進一步追蹤使中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平衡有了關鍵性進展,而且改變了中亞的軍事政治版圖。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在中亞的存在對俄羅斯的影響最大,俄羅斯束手無策地看著“潛在的對手”把原蘇聯共和國變成又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

    美國通過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成功地在阿富汗和中亞周邊地區建立了美軍基地,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目標。在推進資源戰略時,軍事力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日本《赤旗報》

    普京打破了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實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一些禁忌,他表現出的實用主義令人吃驚。他允許美國將部隊部署在中亞和高加索的決定使得該地區作為俄羅斯惟一的勢力範圍的概念過時了。普京的大膽舉措為俄羅斯—北約關係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此同時,也促使西方致力於加強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年度報告

    在能源方面,俄羅斯仍然是重要的地緣政治角色,因為仍能控制中亞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這可能是它支援華盛頓反恐怖行動的代價。況且,如果這一廣大地區的事態朝著消極方向發展,那麼美國與俄羅斯合作的必要性將會增長。

    ———俄羅斯《俄羅斯消息》週報

    中亞對美國及其朋友日益增長的戰略重要性,正在以更為微妙的方式影響著該地區的氣氛。至少在短期內,該地區所有領導人都覺得,自阿富汗反恐戰爭開始以來,他們與西方討價還價的力量已經明顯增強。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

    莫斯科正在積極尋求扭轉目前中亞國家的親美趨勢,恢復自己的地區影響力。為了儘早消除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俄羅斯)正在向中亞國家施加外交壓力。莫斯科的目標是,這些國家都把各自的安全政策納入由俄羅斯有效控制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

    ———英國《簡氏情報文摘》

    對於俄羅斯來説,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因打擊塔利班帶來的益處在短期內是相當模糊的。無論如何,美國都擁有作用於俄今後政治意圖的強有力杠桿,從而更加縮小俄在國際舞臺上獨立行動的空間。

    ———俄羅斯《獨立報》

    未來中亞 多種文化力量的集散地(專家評説)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 汪金國

    中亞社會的發展是不同民族和多種文化長期接觸、交流、衝突、融合和沉澱的一個複雜過程。18世紀左右,定格在中亞的主要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是突厥—伊斯蘭化因素(突厥因素中不包括塔吉克)。此後,俄羅斯逐漸入主中亞,中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就多了一種俄羅斯文化及其引導的社會力量因素。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前,這種俄羅斯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一直在不斷地加強和深化。

    隨著蘇聯的解體,中亞再次走上了多種文化和社會力量互動的全球舞臺前沿。在中亞社會的發展道路上,必將集聚多種多樣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這些因素的碰撞將有力地影響中亞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向,並在這裡演繹一場或明或暗的、可持續到未來的交流與較量。而且,隨著高科技(包括先進武器裝備)的日新月異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衝擊,中亞的多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在和平交流的同時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的可能。

    顯而易見,這裡既有早已融合、同化了古代中亞不同民族文化的本土文化及社會力量,還有新近進入的外來文化因素及社會力量,如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及其引導的社會力量。因而,在中亞各支本土文化力量交流、融合的同時,這裡既有可能出現本土文化及社會力量與外來文化及社會力量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有可能出現外來文化及社會力量之間的較量與爭奪。由於多種力量間的差異與交叉,這裡既會出現和平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也會出現非和平的文化爭奪與衝突。

    因此,未來中亞社會的發展將可能同它昔日的歷史出現許多相似之處,同樣可能成為該地區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中各種重要文化和社會力量交流與衝突的一個複雜過程,成為多種文化和社會力量的集散之地。

    蘇聯的解體意味著中亞俄羅斯化進程的減緩甚至結束,同時也為其他文化和社會力量在中亞集散創造了條件。中亞在接受了200多年的俄羅斯文化影響之後,開始走上了回歸伊斯蘭和回歸世界的進程。筆者認為,下面一些特徵可以説明,多種文化和社會力量已經開始在中亞集散:

    首先,俄羅斯的多年影響與管理使這裡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中增加了一種全新的因子———俄羅斯化因素,尤其表現在中亞各國的語言和民族成分上,中亞也因此而進入到突厥—伊斯蘭—俄羅斯化時代。簡言之,突厥人給這裡帶來了主要的民族成分(塔吉克除外)和突厥語;阿拉伯人給這裡帶來了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突厥語)和深及靈魂的宗教信仰;俄羅斯人給中亞各國帶來了俄羅斯族和俄語,帶來了現代科學技術以及與現代社會更加適應的管理方式。這是中亞本土目前最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它仍然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存在。

    第二,蘇聯解體給中亞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提供了機會。中亞5個主體民族相繼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即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土庫曼。5個獨立國家的建立,將逐漸在中亞培育出更具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它們之間交流和對話會逐步增多,為保護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出現較量與摩擦,也在所難免。

    第三,蘇聯解體後,中亞穆斯林民族回歸伊斯蘭世界的迫切心情和新俄羅斯急於擺脫中亞“包袱”的做法,正好為外部伊斯蘭世界各種思潮的進入鋪平了道路。尤其是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伊斯蘭復興思潮更是風起雲湧。中亞地區同非洲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形成了非洲—阿拉伯—中亞“新月”帶。無疑,伊斯蘭文化是未來中亞多種文化和社會力量集散的重要一元。

    第四,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力量利用了蘇聯解體所提供的便利渠道在中亞地區進一步推進其全球戰略目標。中亞在俄羅斯化的200多年中,基本上阻斷了同外界其他任何文化和社會力量接觸的機會,尤其是同西方文化和社會力量交流的機會。西方文化和社會力量的介入,使中亞作為“集散地”的特點更加突出,集散內容也更豐富多樣。

    因此,筆者認為,在中亞社會的未來發展進程中,本土的突厥—伊斯蘭—俄羅斯化因素,以及非本土的俄羅斯因素、伊斯蘭因素、西方因素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扭結、較量和衝突在一起,形成伊斯蘭與西方因素、伊斯蘭與俄羅斯因素、俄羅斯與西方因素之間的大融合和大較量,作為集散地,中亞社會因此將在較長時期內處於這幾大文化與社會力量的影響當中。

    人民日報2002年07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