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美印通過軍事合作實現“互利”  

    10日出版的《紐約時報》撰文指出,“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和印度間的軍事合作急劇升溫,兩國海、陸、空三軍演習接連不斷,美國不但恢復向印度出售先進武器系統,還派遣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在內的軍方高級將領先後造訪新德里。至於即將於本週訪問印度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會受到新德里“前所未有的禮遇”。

    美國和印度間高速發展的軍事合作,對拉姆斯菲爾德勸説印巴之間不要再次爆發戰爭非常重要。其實,美國的外交斡旋活動已經取得了少許進展,印度9日宣稱,歡迎巴基斯坦方面將制止武裝分子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滲透”的有關表示。印度暗示,將很快採取措施,減少當地緊張局面。但實際上,雙方依然在邊境地區部署有重兵,當地的武裝對峙還要持續幾個月時間,化解危機的行動不過剛剛開始罷了。

    印度由於對美國打擊恐怖主義採取了“不遺餘力”的支援政策,美國因此解除了對其1998年進行核子試驗採取的制裁,從此這兩個國家在冷戰時期一度疏遠的關係開始迅速升溫。原來,由於印度和前蘇聯關係密切,美國對巴基斯坦給予了大力扶持。印度雖然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和擁護者,但為了獲得美國的尖端軍事裝備,以便在對付巴基斯坦時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採取了一種和美國“保持親密”的政策。

    美國人這樣形容雙方最近一段時間在軍事合作領域的高速發展,“我們從爬行到走現在要開始跑步了”。在過去的一年內,美國的軍艦多次在孟買、馬德拉斯等重要港口停靠,同時,美國國會也在幾十年來首次批准了雷聲公司向印度軍方出售1億多美元的先進雷達系統,並考慮向印度出售飛機引擎、潛艇作戰系統和直升機零部件。美國國防部長訪問新德里就是勸説印度放棄對巴基斯坦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不要向巴宣戰,以免破壞美國的“反恐”大計。

    作為雙方進行軍事合作的一部分內容,美國和印度的傘兵部隊上月在印度境內舉行了一次跳傘演習,雙方“從同一架飛機上跳下”。按計劃,印度部隊將在今年底首次開赴美國的阿拉斯加,在那裏兩國部隊將展開另一次軍事演習。目前,美國和印度海軍共同負責在馬六甲海峽巡邏,以進行“保護商船”的任務。同時,在美國受訓的印度軍人已經從1998年的25人提高到現在的150人。

    布希入主白宮伊始,其高級助手就從美國的“地緣戰略”出發,將印度視為能“抗衡中國”的最好國家,因此採取了“讓美國印度走得更近”的政策。美國駐印度大使布萊克維爾是一位曾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中國問題專家,更是“支援印度遏制中國”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此人是布希競選總統時的外交政策顧問,並且與布希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女士“交情很深”。

    在公開場合,美國官員在描述美印關係日益升溫時“十分小心”,因為他們不願由此“激怒中國”,或者“刺激印度”。然而,一名五角大樓高級官員説:“考慮到我們在亞洲的戰略,俄羅斯不再是競爭對手,但中國不斷崛起,這就是美印關係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自從布希政府上臺後,美印在軍事領域的深層次合作極大地增加了美國在南亞和整個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現在就斷定印度會成為美國的未來軍事盟國還為時過早,因為印度是傳統的“不結盟國家”,並且美國認為印度那種民主政治“不穩定”,印度軍隊由於受到內部官僚作風和技術落後等諸多方面限制,還不會在美國的戰略全局中起到“多大作用”。不過,美國對自己利用與印度關係的改善,讓美軍能使用印度港口和軍事基地感到“非常高興”。

    印度在和美國打交道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通過威脅要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發動對巴基斯坦的戰爭,使美國擔心自己在巴境內的利益受到傷害,因此被迫公開要求巴基斯坦停止支援克什米爾地區針對印度的恐怖活動;還有,印度希望通過吸收美國的資金和技術,來振興自己的經濟,從而實現其“大國”夢。一句話,印度需要美國技術,這是其“親美”的重要原因。

    印度今年新增14.5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其中絕大部份將用於實現武裝裝備的現代化,美國商人自然要大撈一筆。如果印度于1999年就得到這種雷達,那麼當年會在克什米爾衝突中將巴基斯坦人打敗,印度官員稱。不過印度卻不希望自己在美國這一棵樹上吊死,它的主要武器供應國還是俄羅斯,由於美國動輒就要使用制裁,被認為是個不可靠的供應商。比如1998年制裁導致印度無法購買海王直升飛機零件。

    印度認為,美國對自己進行的小批量的武器銷售,不過是雙方關係的“潤滑劑”而已,印度今後還要“自力更生”來實現軍事現代化。雖然印度非常需要美國的高技術裝備,但由於印度的核武器計劃,讓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顧慮不小。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得斯近日表示,“我們不但需要美國的技術,更需要從與美國的合作中得到更實惠的東西”,這才説出了印度的心裏話。(高軼軍)

    人民網2002年6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