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觀察]美俄核裁軍:何處才是終點?  

    5月24日中午,美國總統布希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美俄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根據這一條約,2012年12月31日前,俄美雙方將各自的核彈頭削減到1700至2200枚。

    雖然布希和普京同時還簽署了“新型戰略關係的聯合宣言”等文件,但重頭戲無疑是這個條款不多、用語簡明的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世界輿論普遍將它稱為“歷史性文件”。

    世界歡迎美俄核裁軍

    説這一條約是歷史性的,並不為過,因為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核裁軍協議。自核武器被發明以來,其發展勢頭從數量上看,迄今為止沒有受到如此明確的限制;自1969年美蘇就限制戰略武器進行談判以來,雙方的核武庫也從未做過如此大幅度的削減。兩個冷戰期間劍拔弩張、冷戰結束後仍然充滿疑慮和猜忌、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把地球毀滅數遍的大國,現在能夠坐下來,商談大幅度削減各自手中的核武器,對渴求和平與安寧的世界來説,無論怎麼説都是件好事。世界輿論對此表示了歡迎。

    條約簽訂時雙方的氣氛是熱烈的,美俄兩國領導人之間充滿了溢美之詞。布希説迎來了美俄關係的“新時代”;普京説俄美夥伴關係出現了“全新的性質” 。布希説他與普京的友誼是真摯的,他喜歡普京,信任普京;普京説不管莫斯科其他人怎樣看待華盛頓,他與布希正在建立21世紀的夥伴關係。在這種氣氛下, “建立一個安全新世界”的説法充斥西方一些新聞媒體,似乎世界馬上要迎來一個解甲歸田的大同世界。此時此刻,除了看到這個條約在增進緩和及穩定方面的作用外,也必須探討一下它的局限性了。

    俄不相信“眼神理論”和“口頭承諾”

    其實美國人最初是不主張簽這個條約的。去年11月普京訪美,布希總統説他與普京之間通過眼神可以直視內心,雙方從彼此的眼睛中已經找到了相互信任,有關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問題根本不用簽什麼條約,彼此交換一下眼神就可以了,各自能夠按口頭承諾做到。

    對布希這個“眼神理論”和“口頭承諾”,俄羅斯人頗不以為然。尤其去年 12月美國單方面宣佈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以後,俄羅斯國內更是普遍認為在核裁軍這樣的重大問題上,依靠領導人“直視內心”的“眼神交流”和沒有法律依據的“口頭承諾”太不可靠。去年12月27日,俄羅斯《獨立報》刊登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團委員阿普什科夫的評論:《俄美接近的極限》。普什科夫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1989年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同意從東德撤軍和承認德國統一,卻沒有提任何條件,也沒有簽任何協定,只是天真地以為西方會有所回報,最終得到的卻是北約東擴。另一個是1991年初,俄總統葉利欽命令安全部門首腦將克格勃安裝在美駐俄使館內的竊聽器線路圖交給美國大使斯特勞斯。斯特勞斯的回答讓俄羅斯人傷透了心:“非常感謝,這是一項善舉。但是,我方不會這樣做。”

    鋻於這樣的教訓,俄羅斯人覺得手頭必須要有個正式的東西,再也不能只相信什麼口頭承諾。美國宣佈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後,連最初默認布希“眼神理論”的普京總統也站出來説,美俄必須通過談判正式簽約。布希才不得不收起他的理論,同意雙方談判,把口頭承諾改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複雜的談判過程充滿曲折

    一進入具體談判,問題就出來了。俄羅斯方面認為,削減下來的核彈頭和運載火箭應該徹底銷毀,並應建立有效的機制監督銷毀,美國方面則堅決反對。美國堅持認為,削減下來的核彈頭及其運載工具不應該銷毀,而應該“儲存起來” 。這一用意十分明顯:一旦需要,這些被削減的核彈頭及其運載工具隨時可以拿出來,重新投入使用。

    美俄對此分歧嚴重,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最終為什麼能走出僵局?因為俄羅斯做了關鍵性讓步。俄不但最終同意了被削減的核武器“由雙方自行決定是否銷毀”,而且在最初俄方提出的限數1500枚與美方提出的限數2200枚數字上,也把最後的限制定在了1700枚到2200枚。無論就削減核武器的處理還是保持核武器的數量上,俄方皆做了讓步。

    俄羅斯所以這樣做,出自多方考慮。由於軍費有限,別説維持現有的6000多枚戰略核武器根本不可能,對俄羅斯來説就是今後10年內保持住剛剛簽署協議內規定的數量,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便不與美國簽約,到2010年俄羅斯也要單方面將核彈頭削減到1500枚左右。

    同時由於美國在今年6月13日將完全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俄羅斯的確想與美國重新簽署一個條約,防止美國在軍備控制領域為所欲為。無論做出什麼讓步,只要是個條約,或許還能對美國形成一些約束,使俄美今後在軍控問題上打交道不致從零開始。

    為自己國家謀利益,是俄羅斯領導人全部思考的基礎。1年前普京説過,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是當一個國家渴望支配世界的時候。1年後普京不這樣説了,在簽約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他只是不無遺憾地提到,最理想的結果是將削減的核彈頭銷毀而不是儲存起來;隨後他又馬上補充:將核彈頭儲存總比核彈頭處於戰鬥值勤狀態安全。

    對擅長柔道的這位俄羅斯總統的做法,東西方有不同看法。東方欣賞他的機敏:手中的牌不好,卻在尋找最好的打法。西方卻擔心他的深算:如果不能戰勝對手,就加入到他們中間。對普京來説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另一面:俄羅斯需要西方的資金和技術,需要西方對其天文數字般的債務有所減免。

    世人希望美俄核裁軍不可逆轉

    俄羅斯要求籤約出自俄羅斯現實的利益,美國同意搞這個協議又是出於什麼考慮呢?一句話,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的國防開支從來是世界第一,2003財年更要達到接近3800億美元這一創紀錄的數字,已經在向世界軍費開支總和的二分之一逼近。但即便如此,與美國防部去年9月底《四年防務報告》中提出“將美國的意志強加於任何對手”和“包括改變敵對國家的政權,佔領其領土,直至徹底達成美國的戰略目標”這一巨大胃口相比,與美國要維持遍佈世界的軍事基地與軍事行動、特別是要全面鋪開“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N M D)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T M D)這兩張耗資巨大的“天網”相比,仍然是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美國自己將近8000 枚戰略核彈頭,同樣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冷戰已經結束,主要對手蘇聯已經消失,俄羅斯的戰略核彈頭已經進入自然衰減期,美國無論如何也沒有了再維持如此龐大核武庫的必要。同意與俄羅斯共同削減核武庫,節約下來的經費並非像很多和平主義者想像的那樣要“化劍為犁”,而是要投入到更加緊迫、耗資更加巨大的 N M D和 T M D系統中去,以謀取更加巨大的戰略優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一紙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無法讓世人高枕無憂。能夠毀滅地球的核武器在減少,當然是好事。但根據條約保留下來的核武器仍足以置世界于死地。在到底毀滅幾十次還是毀滅幾次中間做選擇毫無意義。對於人類來説,只要有毀滅一次的危險,就足以構成一柄高懸于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了。

    僅僅兩個多月前,這柄劍還在晃動:被披露的美國防部《核態勢評估》報告列出了美國未來核打擊的7個國家中,就有今天美國與之簽訂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的俄羅斯。日本媒體分析説,就是為了防備出現美俄關係惡化的事態,美國才堅持不銷毀實戰配備之外的核彈頭,而全部加以儲存。

    正是從這個角度説,今天為條約高興的人們,僅僅看到了一個開端,更重要的是兩個核大國下一步如何走下去。如果説簽約之後可以隨時退出,削減的核武器可以隨時轉入使用,那麼未來等待我們的,不過是一場由數量轉入品質的競賽,核裁軍的迢迢之路何處才是終點?■金一南

    (解放軍報 2002年05月27日 第9版)

    

    美俄削減核武談判歷程

    ■1969年11月至1979年6月,美蘇就限制戰略武器舉行了兩個階段的談判。1 982年6月,美蘇在日內瓦開始舉行“削減戰略武器談判”,但會談沒有取得進展。

    ■1985年3月,美蘇在日內瓦重開新一輪軍備控制談判,分戰略武器、中程核武器和太空武器三組進行。經過反覆談判,雙方原則上同意在5年內各自削減50%的戰略核武器。

    ■在1989年6月舉行的第11輪談判中,蘇美同意把各自的戰略核武器運載工具削減到1600件,戰略核彈頭減至6000枚,洲際導彈和潛射導彈的彈頭限制在4900 個之內。在同年9月舉行的第12輪談判中,蘇美雙方在重型轟炸機和彈道導彈彈頭的試驗性核查兩個問題上達成協定。

    ■1990年5月,蘇美在談判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國同意將射程600公里以上的空基巡航導彈列入條約的限額之內,雙方宣佈各自只能擁有880枚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

    ■1991年7月31日,美蘇總統在莫斯科正式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根據條約,雙方在7年內將把進攻性戰略武器削減約30%。屆時每一方所擁有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艇發射彈道導彈、重型轟炸機的總數不得超過1600件,其所攜帶的核彈頭不得超過6000枚。

    ■1993年1月3日,美俄總統在莫斯科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在2003年1月1日之前,俄美部署在進攻性戰略武器上的核彈頭總數將分別削減至3000和3500枚。美俄將銷毀所有分導式陸基洲際多彈頭彈道導彈,並把美海基彈道導彈彈頭削減到1700枚至1750枚。雙方將重型轟炸機攜帶的核彈頭數量限制在750枚至1250枚之間。

    ■2001年11月,美俄總統曾承諾要把各自擁有的核彈頭削減三分之二。同年 12月,美國宣佈單方面退出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之後,俄羅斯要求將雙方的口頭承諾用協議形式確定下來。

    ■2002年5月24日,俄美總統在莫斯科簽署了俄美削減進攻性力量條約和俄美新戰略關係宣言。條約規定,2012年12月31日前,雙方將各自的核彈頭削減到17 00至2200枚。(常寶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