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美海軍十萬官兵資訊外流 軍事網路安全引人關注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3 日 |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海軍10萬官兵的資訊資料網上泄密事件,成為了近幾日媒體關注的話題。據美國情報機構統計,在各國情報機構獲得的情報中有80%左右來源於公開資訊,而這其中又有將近一半來自網際網路,軍事網路安全再一次引起人們高度關注。

被泄內容包含眾多機密資訊

據美聯社等媒體9日報道,美國海軍上週五表示,超過10萬名海軍官兵及海軍陸戰隊飛行員及機組人員的社會保險號碼以及其他個人資訊在網際網路上遭洩露。據報道,這10萬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人員的資訊包括士兵的姓名、社會保險號、服役時間、服役部隊、一些工作照片等。這些資訊于去年12月被公佈在海軍的安全中心網站(www.safetycenter.navy.mil)上。直到今年6月底,這些泄密資訊才被海軍有關部門發現,而這些資訊已在網際網路上暴露了6個月之久,其被瀏覽和下載的次數已超過上萬次。美國軍事專家表示,此次泄密事件不僅數量龐大,涵蓋了10萬名官兵,而且被洩露的內容中很多屬於機密資訊,比如通過分析士兵服役部隊的介紹,可以了解美軍的軍事部署。

這一事件暴露後,海軍安全中心指揮官喬治·邁爾准將立即下令,將這些數據從網站上迅速刪除。目前,海軍安全中心正在抓緊調查這些數據是如何併發布在網站上的。記者于10日登陸美國海軍安全中心網站,發現這些資訊已經不存在。雖然網站刪除了這些敏感資訊,但據報道,已經有1100多張刻錄有這些資訊的光碟被寄發出去,至於被複製了多少份就誰也不知道了。這一事件並非網際網路泄密給美國軍事安全造成重大隱患的唯一案例。就在兩周前,美軍海軍2.8萬名水手及其家屬的姓名、生日和社會安全號碼等個人資料出現在一家民用網站上。而且最近幾個月來,美國聯邦政府6部門的電腦系統出現安全漏洞,數百萬名政府僱員的個人資料安全受到威脅。對此,美安全機構已準備向國會遞交報告,建議美政府、軍方、軍工研究機構等部門開展“全民網路安全檢查”,以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網路“探秘”手段多樣

美國有關部門的緊張反應並非風聲鶴唳,而是因為這些看似保密程度不高的資訊,卻蘊藏著非常機密的情報。美海軍情報專家對媒體介紹説,一張士兵的工作照片,有可能從中看出美軍一些絕密設備或軍事設施的內部情況,而這正是國外諜報機構夢寐以求的。外國情報機構從被泄的10萬官兵資料中可能分析出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人員編成、編制體制,還可進一步分析出兵力部署、作戰實力,相關諜報機構甚至可以依此展開針對性的工作,使用策反、拉攏等手段,發展間諜、獲取情報。儘管美國海軍發言人10日稱,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資訊被非法使用,但哪國情報機構會將自己所作工作讓別人知道呢。

儘管泄密事件原因究竟是人為故意還是外來駭客或其他原因造成,目前尚未查清,但是各國情報機構早已認識到網際網路情報偵察的重要性。英國軍事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目前網路“探秘”手段多樣,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資訊搜索和過濾技術,這主要運用於在獲取公開情報資料;二是資訊截獲技術,在網路傳輸鏈路上通過物理或邏輯的手段,對網上傳輸的資訊進行非法截獲與監聽,進而得到有價值的資訊;三是密碼破譯技術,對截獲到的密文必須先破譯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分析和處理,利用密碼破譯技術還可通過公共網路滲透與之並聯的軍用電腦網路,從而獲取機密資訊;四是智慧偵察技術,這是一種針對固定電腦網路目標進行探測的智慧電腦網路探測程式,它可以在電腦網路自主漫遊,監視、探測目標,並通過隱蔽通信方式自動回傳收集到的情報資訊。

網際網路情報爭奪將越來越激烈

對情報機構來説,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各國情報機構可採用多種網際網路技術對目標對象的網站進行破譯和攻擊;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的秘密資訊被洩露到網際網路上,特別是防止駭客和他國情報機構對己方網站進行攻擊。由於從網際網路上獲取軍事情報資訊量大、機密等級高、時效快、成本低等方面的原因,網際網路已成為各國情報戰的一個重要戰場。

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做了這樣一次實驗。把一些公開出版的報刊、研究論文、演講記錄、議會調查記錄和政府發表的資料交給大學中一個由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優秀學者團體,委託他們從這些公開資料中得出“俄羅斯如何評價美國國防力量”的結論。這些學者的結論説明,“如將這些公開材料交給特定的團體加以研究,兩三周內即可對美國國防力量的大部分情況,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美國中央情報局長和國防部長等對此結論大為震驚,趕緊採取措施,限制公開發表材料的範圍。現在除了各種公開出版的報紙、雜誌、各種論文、書籍等幾乎全部上網外,各種軍事機構和單位一般也都設有自己的網站,而且許多軍事愛好者、軍人也經常上網,一些人經常在網上發表一些含有極高情報價值的資訊。有關專家認為,美國海軍如此龐大數量的資訊泄密以及帶來政府、軍方、研究機構的一連串反應,無疑是一次“網路地震”。這為各國加強網際網路軍事資訊的保密敲響了警鐘。其實美俄等情報大國,早就成立了專門的“網路戰部隊”,但使用“矛”的同時,如何用好“盾”,避免己方資訊外泄,將是各國今後更加重視的問題。(特約記者李東風)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