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探尋軍人的精神高地:小説《高地》創作談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16 日 |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作為一個軍隊作家,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厚土,同自己的創作對象水乳交融,才能最大程度地燃燒創作激情,最大程度地釋放自己的創作能量。

很久以來,準確地説是在開始軍事文學創作以來,我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那就是人與職業的關係,有沒有天生的軍人?我的感覺是沒有。我記得我曾經在一部作品裏説過這樣的話,沒有任何一匹馬是為戰爭而生的,但是如果把一匹駿馬投放在戰場上,它就有可能成為一匹驍勇的戰馬。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可以列舉無數個戰爭人物,他們像星斗一樣璀璨,映照在歷史的長河上。可是,他們是天生的嗎?沒有。只能説他們擁有的膽魄、智慧、勇氣、意志等等,適合在戰爭舞臺上表演。因此我得出結論,沒有天生的軍人,軍人是在戰爭的土壤裏生長起來的。

我們説軍人是從戰爭的土壤裏生長起來的,並不等於説所有的戰爭土壤都能生長出軍人,或者説並不是所有的種子撒在戰爭的土壤裏都能長成參天大樹。因此,那些投身戰爭、在戰爭中找到了生命的感覺,在戰爭中展示了生命的藝術,以戰爭為終身職業併為之獻身的軍人就尤其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這樣的軍人。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把這樣的軍人視為本民族、本國家的脊梁,我們中國人把他們稱之為棟樑,稱之為長城,稱之為血肉屏障。

我是一個生長在和平年代的軍人,儘管後來成為作家,但在“作家”二字前面總是冠以“軍旅”二字,這就決定了我的創作觸角始終在戰爭的領域裏游動。在《歷史的天空》裏,我寫過像梁必達這樣偶然走向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並最終成為卓越的戰爭實踐者;在《仰角》裏,我設計了繼承傳統軍事文化、深諳帶兵之道的韓陌阡這樣的超凡脫俗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八月桂花遍地開》裏,我塑造了沈軒轅、霍英山這樣的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的戰爭智者。這些作品和人物都受到了讀者的認可,獲得許多褒獎。然而我意猶未盡,總覺得還缺點什麼,總覺得我的觸角還不夠深入。

缺什麼呢?我苦思良久,迷茫多日,終於有一天,在一個天空飄著鵝毛大雪的日子裏,我想到了兩個字:藝術。不是文學藝術,也不是表演藝術,甚至還不是指揮藝術,而是人生藝術——把人的生存態度同職業行為水乳交融的生命運轉藝術。我的心靈為之一振,似乎茅塞頓開。我們書寫戰爭,怎麼能忽視人的內在的藝術潛質?

在那個雪地裏徜徉之後不久,我便啟動了十多年前的一個構思,起源是我的老部隊一位師長去世,傳説他在彌留之際留下遺言,希望在免職的時候,儘量避免他的名字和另一位首長的名字出現在同一份文件上。這個傳説中的遺囑,給了我巨大的遐想空間,此後十年,這個事件在我的腦海裏一直揮之不去。過去我的思維一直在個人恩怨的圈子裏掃描,十多年都沒有找到這個故事的支撐點。正是“藝術”這兩個字給我極大的啟發,我把他們放到了一場戲裏——一場貫穿生命始終的大戲,這就是長篇小説《高地》。

我在這部作品裏敘述了兩個軍人、兩家軍人、兩代軍人幾十年圍繞著榮譽和責任展開的故事,展示他們的友情與愛情、智慧與胸懷,在貌似個人恩怨的故事結構裏,蘊含著我對於軍人職業和戰爭文化的思考。作品的主人公嚴澤光和王鐵山在解放戰爭中懷著“打天下坐江山”的雄心參軍,初出茅廬便各顯神通,一個成為戰術專家,一個成為攻堅英雄。然而戰爭很快結束了,他們就像賓士的駿馬被突然勒住韁繩,慣性使他們猝不及防地從事業的巔峰滾落下來,生活、愛情、工作……這一切都不能取代、滿足他們特別是嚴澤光內心的渴望。沒有了戰場,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他的生命便黯然失色了。於是乎,王鐵山成了他的假想敵,準確地説是陪練的標靶,成了他最大的障礙和最能心心相印、“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鐵桿搭檔。嚴澤光的一生是幸運與不幸交替進行,有幸地參加了戰爭,卻不幸地很快失去了戰場;有幸地成為戰術專家卻很快地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依託王鐵山,只能依託地圖和沙盤以及演兵場,在戰爭準備的平臺上,在虛擬的戰爭裏,偶爾青春再現。最終,戰爭藝術成為他生命的主體工程。

我之所以説這是一台人生的大戲,是因為我們不能用常規的觀念去看待他們的行為方式,去詮釋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那些貌似個人恩怨、矛盾衝突的背後,隱藏著軍人的深層品質。他們捍衛集體榮譽更捍衛國家利益,他們對於舊事耿耿於懷而絕不影響他們履行軍人的職責,因此他們之間的爭論乃至鬥爭、抗爭,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當我寫到他們的生命的終點,也是小説的結局的時候,我同我的讀者一樣恍然大悟,我看到了真正的軍人和男人應該有的胸懷,應該有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應該有的愛國之心和職業精神,應該有的精神高地。

在創作《高地》的日子裏,我感到我進入了最佳的狀態,我把我的理想賦予了我的作品人物,我的作品人物成了我表達理想的載體,我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從而我發現,作為一個軍隊作家,一個有社會良知和職業道德的軍人,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厚土,只有將自己的觸角穿透生活的核心部位,同自己的創作對象水乳交融,才能獲取豐富的創作資源,才能最大程度地燃燒創作激情,最大程度地擦亮創作靈感,最大程度地釋放自己的創作能量。(徐貴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