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軍事歷史縱橫談:軍人身份牌小史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8 日 |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倫敦上空的鷹》等影片的觀眾,也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影片中的軍人每人脖子上都挂著兩枚金屬牌子,這就是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軍隊普遍裝備給軍人的“黑匣子”——軍人身份牌。

軍人身份牌作為證明軍人身份、記錄軍人資訊的重要憑據和載體,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軍人身份牌最早出現于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在林肯所領導的北方軍隊裏,參戰官兵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傷亡時得到儘快確認,紛紛私下購買或製作了5釐米見方的牌子,在上面寫上或刻上自己所屬部隊的番號及本人姓名,用繩索或細皮繩串起來挂在脖子上或裝在衣袋裏。當時的身份牌僅僅屬於官兵的自發行為,大多是紙質的,也有木質和皮質的。戰鬥中如有官兵傷亡,救護隊就可根據其身份牌上的記載,很容易識別出傷者血型、亡者姓名,為快速救護傷員贏得時間,為準確辨別陣亡遺體提供依據。雖然這種身份牌質地粗糙,做工簡單,但它卻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軍人佩戴身份牌的先河。

最早把身份牌作為正式裝備配發官兵的是美國。1916年,美國為駐法國的海軍陸戰隊員正式裝備了身份牌,要求所有軍官和士兵在執行野戰任務時必須挂在脖子上。在其他時間,可以佩戴,也可以保存在安全處。從1918年開始,美、英軍隊還為每位參戰官兵編制了一個代碼出現在身份牌上,官兵稱之為軍號。開始時是一人一枚挂在脖子上,戰爭末期增加到每人兩枚。當官兵陣亡後,其戰友會把陣亡者兩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裏,另一枚隨死者衣物一同包裹,供善後人員根據身份牌上的記錄妥善處理。當死者無法及時運回國內安葬時,救護隊員也可以帶走一枚身份牌作死亡證明。官兵退役時,一枚需要上交所在部隊統一保管,另一枚可由個人終身保留。

二戰初期,各國軍隊對身份牌又作了新的改進。形狀由圓形、六邊形和八邊形改為橢圓形或兩邊為拱形的長方形,材料上也用鋁合金取代了銅、鋁,鏈子也由布條、細皮繩改為珠串式的鋁合金鏈條,使身份牌更加堅實耐用。

1939年德國為軍人統一發配了身份牌,二戰期間,日本也為官兵統一配發了銅制身份牌。

二戰時的美軍各軍身份牌的外形都不一樣,這給後勤保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於是,到朝鮮戰爭爆發時,美軍各兵種的身份牌改為統一的形狀及尺寸。其材質採用不銹鋼,即使經受高溫和強烈衝擊也不致扭曲變形,比鋁合金更加堅固耐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軍方對身份牌又做了進一步改進,在身份牌的四週套上橡膠圈。目前,美國三軍身份牌的內容排序稍有不同,但都包括姓名、社會保險號、血型、宗教信仰、服役軍種。

外軍目前使用的身份牌與二戰時的區別不是很大,主要差異是在製作工藝上。以前身份牌上的銘文是用機器衝壓,成本高且字體死板,現在外軍的身份牌都改為由高科技的鐳射技術雕刻製作,它能製作出衝壓機器不可能衝壓的微小字體和精美圖案,使身份牌不但成本降低,而且還美觀實用。

軍人身份牌在今天已經發展了好幾代,目前又有了新的發展。據報道,美國軍方正在對軍人身份牌進行高科技改造,計劃在身份牌中加裝磁條、條碼或微型晶片,這一晶片除了傳統的官兵資訊存儲內容外,還可以把人體資訊如指紋、面像、DNA和醫療史等詳細資料存儲在軍人身份牌上,為識別傷亡軍人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準確的途徑和渠道。如果這一計劃能夠實現的話,那麼歷史悠久的軍人身份牌又將增加一個新的功能——存儲醫療、生物特徵等資訊功能。 (翟振華)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