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以作戰需求牽引軍事訓練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8 日 |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作戰需求牽引軍事訓練,“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這是軍事訓練的基本規律,也是戰爭對軍事訓練的基本要求。“因戰而練”、“教戒為先”是古往今來的治訓精要。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越應防止軍事訓練與戰爭需要脫節。”怎樣才能做到以作戰需求牽引軍事訓練呢?

“反覘式”牽引。就是在每次戰爭結束後,通過對戰爭實踐的綜合分析,從經驗教訓中“反覘”軍事訓練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從而使軍事訓練更好地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

戰爭既是對軍事訓練成果最直接的運用,同時也是對訓練效果和品質最權威、最有效的檢驗和評判。所以,參戰國軍隊都非常注重戰後對以往訓練進行“反覘式”研究和總結。如越南戰爭以後,美軍深刻反思戰爭的教訓,其陸軍主管訓練的副參謀長戈爾曼將軍首先對訓練的指導思想、方法、手段及保障等進行了全面改革,有效地提高了美陸軍的訓練水準。海灣戰爭以後,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對戰爭中運用資訊系統進行精確作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認真總結,提出了脫離接觸、間接打擊的“非接觸性作戰”理論,並直接納入訓練內容體系進行實際訓練,在爾後的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就收到了預期效果。

戰爭是最具權威的“教科書”,戰場是最為客觀的“課堂”,戰局是最有説服力的“考核”。一切作戰理論、作戰方法以及訓練品質,最終都要交由戰爭來檢驗和評判。戰爭實踐為訓練品質提供了最直接、最有説服力的檢驗結果;有針對性的軍事訓練又為贏得未來戰爭奠定了基礎。不用戰爭牽引的訓練是“無的放矢”,不經訓練的戰爭是“不教而戰,是謂棄之”。通過戰爭實踐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梳理成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訓練內容加以訓練,無疑是使軍事訓練滿足戰爭需要的最好辦法。

“借鑒式”牽引。在軍隊不直接參加戰爭的情況下,通過對當今世界各地區爆發的局部戰爭、武裝衝突的研究,特別是對一些軍事強國參與的、運用軍事高技術裝備的局部戰爭的深刻分析和研究,從中了解現代戰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使本國軍隊軍事訓練更加符合戰爭發展的需要,這是當前各國軍隊實現訓練與戰爭接軌而普遍採取的有效做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以黎戰爭、英阿馬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高技術戰爭,戰場硝煙還未散盡,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的軍事專家就不約而同地雲集于戰區,竭力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對本國軍事改革、軍事訓練有益的資訊。如法軍通過對巴爾幹和阿富汗戰爭的研究,認為必須加大戰略、戰役偵察訓練,強化常規機動能力訓練;鋻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而造成的威脅日益嚴重,部隊要特別加強防護訓練。

現代條件下的每一場局部戰爭,都有其作戰對象、武器裝備、戰場條件等特殊性,都會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高技術戰爭的不同特點和規律,從而帶來軍事思想、觀念及理論的變革。可以説,每一場高技術戰爭都是導致軍事訓練變革的直接動因。

“探究式”牽引。理論探究和科學預測,是推進軍事訓練改革與作戰需要相一致的重要方法,也是對軍事訓練進行理性指導的客觀需要。所以,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軍隊,都十分重視對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樣式、戰法、手段的探究和論證,並注重將其成果運用於指導訓練改革。如,美軍就根據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需要,相繼論證並提出了“非接觸作戰”、“非線式作戰”、“非對稱作戰”、“行動中心戰” 等一系列新的作戰樣式和作戰方法,並將其適時納入軍事訓練之中,轉化為實際作戰能力。由此可見,軍事訓練要與戰爭需要相適應,與作戰任務相一致,就離不開對戰爭特點、樣式、戰法發展的探究和論證。

“實踐式”牽引。就是對所研究的作戰理論、方法、手段等,通過實際訓練這種“準軍事行動”,來檢驗其科學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並在檢驗中不斷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戰爭發展的實際。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重要方法。在軍事領域,新的作戰理論、樣式、方法、手段的創新完成,從來就需要經過兩個階段,即理論研究和戰法設計階段,實驗論證和補充完善階段。這是因為,作戰理論是否科學,作戰樣式、方法、手段設計是否可行,新技術、新裝備運用是否合理,在沒有用於實戰之前,都需要通過在訓練場上的實際操作運用和擺練推演來論證可行性,檢驗實效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將領古德里安為了研究、探討機械化戰爭形態、樣式以及機械化部隊的作戰編組、運用方式、空地協同方式等,甚至利用帆布製作的模型坦克,進行一系列的模擬實驗和戰術演練,由此形成了以坦克為主的機械化集群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先進戰術,帶來了一場軍事變革。可見,通過軍事訓練實踐,也能對訓練內容是否符合戰爭發展要求,戰法手段是否適應戰爭特點等作出檢驗和完善,進而使軍事訓練能夠不斷滿足戰爭需要,始終保持與戰爭的同步發展。(郭勝偉)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