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軍事影片:獨領時代風騷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23 日 |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八一廠)是我國惟一的軍事電影製片廠,也是全國惟一含軍事教育片、軍事新聞紀錄片和國防科研片等多片種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八一廠的影片伴隨著歷史前進的跫然足音,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她的功績永遠地鐫刻在了中國電影的史冊上,深深地烙在“看著八一廠的電影長大的”億萬觀眾的心坎裏。在隆重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之際,中央各大媒體記者將目光再次聚焦這裡。

輝煌背後的新課題

半個世紀以來,八一廠攝製完成了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和國防科研片等共計2200余部,培養了一大批在影壇炙手可熱的知名導演、編劇、演員,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譽和勉勵,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還為八一廠多部影片題寫了片名。其中,100多部影片獲得“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金鷹獎”等國內國際大獎。尤其是《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等全景式反映解放戰爭的系列歷史巨片,榮獲“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獎,這是新時期中國電影惟一獲此殊榮的影片。

計劃經濟時代,軍事電影全面輝煌。八一廠作為軍隊文藝戰線的“獨生子”,生産的産品是軍隊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多少年來,其生産過程與市場流通都與其他電影製片廠不同,主要是任務性的,即由上級部門下達任務,並提供資金、物資、人員等方方面面的條件,由製片廠實施完成。

八一廠攜著輝煌的業績走進了新世紀,伴隨而來的是從未有過的艱難和困窘。面對市場經濟大潮,從戰火中走來的八一廠一直在為尋找出路而不斷探索。

進入新世紀,受文化全球化的影響,隨著來自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娛樂傳媒集團的競爭、進口大片的衝擊、電影院線的影響和電視、網路的擠壓,軍事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發展出現了極大的不平衡。常規影片數量銳減,票房收入不盡人意。

在新形勢下,中國軍事電影如何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在弘揚主旋律和適應市場化上尋找新的出路,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走好為兵服務之路,如何在重大軍事題材創作上有所突破,如何在現實題材軍事片的領域裏有所作為……八一廠面臨著諸多艱難而又必須逾越的時代課題。

直面市場求突破

1965年出品的影片《地道戰》創下了觀眾18億多人次的觀影紀錄,正在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八一電影人深深感到,在市場競爭中,最大優勢就是對獨特資源的佔有。雖然好萊塢的“入侵”,包括對文化與人才的掠奪是殘酷的,但中國人民漫長的戰爭史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的富礦,而中國軍事電影特殊的屬性,使得這一領域外國人難以進入。這種資源的優勢是軍事電影發展的最有利條件。作為軍事電影製片廠,決不能一味迎合時髦搞所謂的“純娛樂片”,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姓“軍”的軌道。對此,他們有著前瞻性的認識和更深入的開掘,那就是進一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官兵,全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緻,具有強烈吸引力、感染力的影視作品,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服務。

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八一廠決策者們帶領廣大演職人員開始了從過去拍鴻篇巨制向大小題材結合,從歷史軍事題材向現實軍事題材的“兩個轉變”。他們做的一項大膽改革,就是按照題材選素材,以類型片的方式來經營,實現把主旋律影片類型化的過渡和轉變。

觀念一變天地寬。以1998年全國軍民眾志成城抗擊世紀洪水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藍本”,他們籌拍的影片《驚濤駭浪》,定位為災難救援片。為展現萬眾一心戰勝洪魔的人間壯舉,他們圍繞這一類型模式,在體現“大災難”和“大救援”上做文章,採用了多種拍攝方法,運用高技術合成,才有了現在極具震撼力的銀幕奇觀。影片《槍手》定位為軍營青春片,始終圍繞給人一種輕鬆、青春的感覺展開,通過藝術的形式反映新時期的軍營生活,展現普通戰士的美好情操。《衝出亞馬遜》定位為軍事動作片,始終圍繞心靈的撞擊、強烈的動感和視覺的衝擊展開情節,達到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驚心動魄》、《回家》、《曾經是戰友》等亦是在如此“背景”下與觀眾見面的。這些影片都實現了主管部門叫好和各類觀眾叫座的“雙贏”。

打造軍事電影市場與培養軍事片觀眾,這個一度被忽視的問題,如今顯得格外重要了。市場是由觀眾構成的,只有爭取忠實觀眾,才能使主旋律軍事電影叫得響、傳得開。為此,他們在多部影片中薈萃國際、國內和港臺等地眾多明星加盟演出。有的以快節奏的情節和大量的鏡頭語言吸引觀眾。

當電視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晚宴”時,為讓軍事題材作品走進千家萬戶,八一廠瞄準這一廣闊市場,加大了對電視劇和電視電影製作的投入。他們推出的《無愧蒼生》、《新敵後武工隊》、《曾克林出關》、《軍歌嘹亮》、《八路軍》、《幸福像花兒一樣》等400多部(集)電視作品,成為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多部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全軍電視劇“金星獎”,為中國軍事電視劇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特別是電視電影《曾克林出關》,捧“華表”、抱“金雞”、折“百花”、摘“金星”,創下了國內電視電影獲獎新紀錄。

讓電影插上科技翅膀

當數字化革命悄然來臨時,八一廠迎頭趕上。隨著世界上拍攝製作技術的不斷現代化和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他們也與時俱進,告別“小米加步槍”的歷史,對現有設備進行革新挖潛、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昔日的幾排小平房和簡陋的攝製生産設備,經過多次“鳥槍換炮”,已被高大的現代化攝影棚和完善配套的車間所取代。他們瞄準電影高科技前沿,安裝和引進了數字錄影機、電腦數據化控制的衝底洗片機、印片機、彩色洗片機、非線性編輯系統和24軌音頻工作站等一批關鍵性的高精尖技術設備。如今,八一廠擁有性能先進、堪稱一流的拍攝、編輯、洗印、錄音、照明等各種專業設備,在國內影視界是屈指可數的。他們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將各種高新技術運用到影片生産上,突破了傳統的背景合成、藍幕摳像等“小兒科”手段,採用了大量數字特技鏡頭製造銀幕奇觀。影片《太行山上》,為營造精彩的戰爭場景和視覺奇觀,他們與國家重點影視技術製作公司聯手,成立了10多個工作室,專門負責影片的電腦多維數字特技製作。影片中一共有148個數字鏡頭,共26分鐘,佔全片近五分之一的時間。這樣的製作規模,不僅在八一廠的創作史上是頭一次,在全國同行業也屬罕見。

履行使命的電影人

八一廠始終擔負著國家和軍隊急、難、險、重等特殊情況下的拍攝任務。他們用手中的錄影機“鐫刻”下了國家和軍隊的上百個與“第一”、“首次”、“罕見”、“重大”等詞彙緊密聯結在一起的重要事件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瞬間。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在搶險救災的一線,在國防科研的前沿等,他們始終都在第一現場,先後有高慶生、文宗華、朱文富、柴森、李連祥等6名同志在戰場拍攝和執行特殊任務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稱為“八一敢死隊”。

在新的世紀,他們不畏艱險、不畏生死、不為名利,始終用鏡頭記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鏗鏘腳步。這些因近距離拍攝“兩彈一星”而成為“最先看到蘑菇雲升起,最先聽到東方巨響”的電影人,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前沿拍攝下了“神舟”一至六號載人飛船成功騰空的一剎那;迎著內蒙古中部著陸場的寒風拍攝到了飛船成功著陸和首飛航太員楊利偉邁出返回艙的精彩瞬間;在第一時間奔赴小湯山等100多個單位的抗擊非典一線實地採訪拍攝了這場沒有硝煙又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2003年8月,他們跟隨我軍代表團赴中哈邊境拍攝了上海合作組織聯合舉行的五國反恐演習;他們赴愛沙尼亞拍下了我軍特種兵參加國際偵察兵突擊比武的風采和盛況。相繼推出了《揮師三江》、《東方巨響》、《世紀大閱兵》、《東方神舟》、《和平使命》等一批有影響的大型文獻紀錄片,為我國的軍事影視文獻庫保留了大量貴重資料。這些影片中有多部在重要的國際國內電影節上捧回大獎,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的風采。他們永遠是中國電影星辰中最明亮的星。

在湖北承恩寺千年古剎和聞名遐邇的長江三峽旅遊區、神農架旅遊區、武當山旅遊區環抱的綠水青山間,有一座特殊的現代化的影視生産基地——八一廠分廠。這是目前全國獨一無二的設備較為齊全、平戰結合的影視生産基地。該廠區總佔地269畝,廠房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部分車間建在長達數千米的坑道內。不但擁有相當規模的攝影大棚,專業設施齊全的洗印、錄音等配套設施和影片後期製作車間,還具有自備的大型發電設施,可以生産35mm和16mm影片拷貝,能滿足戰時生産和生活需要。分廠製作洗印的故事片、軍教片、紀錄片和譯製片拷貝曾源源不斷地供應給部隊和全國各地。建廠以來,共加工洗印完成了《中國革命之歌》、《大決戰》等各種影片拷貝約4萬餘部。這是“謀打贏”的電影人,為中國電影百年留下的歷史見證。

“我們是軍隊電影人,傳承著‘八一’的紅色血脈。創作電影精品,弘揚時代主旋律,我們永遠挺立潮頭……” (特約記者 梁祖國 劉國順)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