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孝:世界經濟短期不會出現大蕭條

    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處於低潮,全球經濟也面臨著衰退危險。從世界經濟發展週期看,全球經濟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的危機,記者就這一問題採訪了經濟學家薛敬孝教授。

    問:您作為多年研究世界經濟的資深學者,能否先簡單描述一下世界經濟的波動、增長和發展的一般軌跡?

    答:一般認為增長和發展是世界經濟走向的總趨勢。但增長和發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在波動中前進的。經濟波動有規律性的波動,也有非規律性的波動。規律性的波動即為經濟週期。非規律性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偶然性,而經濟週期卻帶有必然性。

    因為對經濟週期形成原因及其表現等問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和看法不同,而形成了很多週期理論。一般來説,按時間長度來劃分的經濟週期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第一,高漲階段間隔的時間為40~70年,平均大約50年左右的長週期即長波,也稱康特拉季耶夫週期。第二,高漲階段間隔為17~20年的中長週期,也稱庫茲涅茨週期。有的學者發現它和建築業的伸縮有一定聯繫,又把它稱為建築週期。第三,從繁榮到繁榮或從衰退到衰退的長度為7~12年,平均大約為10年的主週期,也稱尤格拉週期。有的學者把它稱為設備投資週期。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經濟危機就是這种經濟週期的谷底。第四,平均為40個月左右即3~4年的短週期,也即基欽週期。有的學者稱之為庫存(存貨)週期。前兩種週期的經濟增長率表現為高增長與低增長的交替,經濟週期也就相應地由高增長階段與低增長階段構成。在後兩种經濟週期中,經濟增長率表現為正增長和負增長的交替,經濟週期也就相應地包括了高漲階段與衰退階段。

    問:下面請您具體談談當前世界經濟在長波中的定位。

    答: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都感受到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佔世界GDP總量四分之一的美國成為這一快速發展的代表。美國實際GDP增長率從1992年到1999年按水準法計算年均增長3.7%。與此同時,失業率卻一降再降,由7.5%降至4.2%;而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一直停留在大約2%至3%之間。很多經濟學家將這種情況概括為“一高兩低現象,即高增長、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確實,這和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局面(低增長、高失業、高物價上漲率)是完全相反的。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經濟發展兩次都偏離了菲力浦斯曲線,但偏離的方向卻是不同的。有人説“一高兩低就是新經濟。新經濟作為一種新時期經濟變化過程的內涵,它會在相當一段時間裏發揮作用。它決定著這一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的總趨勢,儘管這一趨勢是在波動中實現的。同時,我們還應肯定地説,新經濟絕不是美國一國的事情,而是歷史發展新階段世界經濟的主流現象。正如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産業革命以輕工業化為特徵在英國首先展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科學技術革命以重工業化為特徵在美國、德國等國首先展開,從而推動了這兩次長波上升期的發展一樣,如今首先發生在美國的新經濟作為當今經濟發展的潮流正在成為第五個長波上升期的推動力。根據以往的經驗數據,如果沒有意外的特大政治事件等偶然性衝擊,這一長波上升期始於20世紀的90年代,可能終於21世紀的20年代。

    問:從已經過去的前面4個長波框架中看出,其間都會有短期經濟波動或變動。

    答:由於各种經濟週期變動的疊加,短期經濟變動必然受到長週期的影響,在第五個長波上升期中,短週期和主週期必然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短期走勢。

    視角I:長波上升期中的短波與主週期不會有太大波動

    一般來説,處於長波上升期發生的經濟危機或衰退,其衝擊力或下降程度往往小于在長波下降期發生的危機或衰退。從理論上説,在長波上升期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創新動力強,由創新産生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力量大,創新帶來的問題還沒有集聚到足夠大。再有,在長波上升期,經濟上升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短波和主週期的下降力量,使其下降程度減弱。從經驗上看,大危機或較大危機一般都發生在長波下降期或長波上升期向長波下降期轉折時期,如1929-1933年危機、1973-1975年危機都是在長波的上升期與下降期轉折時發生的。而在長波上升期,如19世紀五六十年代,特別是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相對地説就不曾發生過大的危機和衰退。經濟週期史告訴我們,上述經驗幾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據以上理論與經驗説明,如果沒有特大的意外事件,在21世紀20年代以前不大可能爆發大規模的危機和蕭條,因此,最近的短期經濟變動也應該是相對比較輕微的下降。

    視角Ⅱ:新週期的新變化和新特點

    如果我們只著眼于短週期和主週期的話,就會發現各個歷史時期的波動幅度和危機或衰退的程度是不同的。我曾把這種差別區分為幾種類型: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週期可稱為古典週期I;19世紀80年代以後至20世紀30年代的週期可稱為古典週期Ⅱ;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週期可稱為現代週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週期可稱為新週期。這種區分是由很多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決定的。古典週期與現代週期的最大差別是政府介入經濟的方式與程度以及第三産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的不同。戰後,國家調節經濟成為一种經常和普遍的現象,反週期的措施成為輾平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同時,第三産業的迅速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佔到相當大的比重,服務業的很多部門具有隨時生産、隨時消費、沒有庫存的特點,同時,固定資本投資一般都相對較少,因此本身的經濟波動性較弱,特別是國家干預加強了金融業的穩定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製造業的波動強度。因此現代週期與古典週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其振幅大為減弱、強度也大為緩和。20世紀90年代進入的新經濟時期,經濟運作的物質基礎、部門結構、要素組合、傳導機制等等都有了很大變化,因此經濟週期很可能再次變形,表現為不同於現代週期的新週期類型。在新週期中,由於製造業比重的下降,資訊的發達,庫存量的減少,甚至無庫存的實現,從而會改變庫存投資的調整方式和幅度,從而使短週期變得振幅更小、強度更弱,其谷底甚至有可能只表現為增長率的下降而不表現為負增長。當然,這需要在若干年後才能有定論,因為我們進入新經濟時期畢竟時間太短,數據太少。

    短週期的這一變化也會對主週期産生影響,使主週期的波動減弱。當然,這並不排除由於一些重大的隨機因素可能對短週期和主週期産生強力衝擊,從而引起大的波動。也不排除在長波上升期向下降期轉折時經濟出現大的震蕩,但是總的説來,在新經濟時期週期波動有弱化的趨勢。

    鋻於以上分析,我還是認為,最近的短期經濟變動不可能出現大危機和大蕭條,整個國際經濟環境應該説是比較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局面。

    《中華工商時報》 2002年1月14日


世界經濟進入增長性衰退
2001年影響世界經濟的十件大事
困難與希望——世界經濟年終述評
2001世界經濟:增速下滑 復蘇有望
2001: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年
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世界經濟遇到新的困難
中國是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支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