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中國企業家 怎麼都是老面孔

楊瑞龍

    中國企業家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不僅成為我國媒體關注的熱點,國際著名媒體也紛紛把中國企業家推向前臺。如張瑞敏登上了《福布斯》封面,柳傳志入選《時代》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楊元慶等當選《商業週刊》亞洲之星,張朝陽等四人當選《財富》全球企業新星等。這就給大家一個強烈的印象,那就是中國企業家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似乎不僅已經開始在我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已經成功地走向國際舞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中國企業家的成長與獨立存在是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之一。隨著我國加入WTO,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具有創新、自信、激情、遠見、協調能力的企業家是我國當前最稀缺的資源之一。我國的企業家隊伍不僅從總體上看還偏弱,評來評去還主要是那幾張老面孔,更重要的是存在著若干先天或後天的不足。

    一曰個人聲望重於企業名氣。一個成熟的制度應該是激勵企業家通過營造産品和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來提高其自身的聲望,從而企業在一旦離開他時仍能繼續發展與生存下去。亨利福特因其發明T形車和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産方式而全球著名,以至於一個世紀過去了,企業家換了好幾代,福特公司還保持著青春活力。而我國的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的公司,企業家努力把企業的影響力建立在其個人聲望的基礎上,從而使企業無法離開自己。於是企業家一旦挂冠而去或出了問題,企業馬上會陷入危機,這就使企業家個人獲得了很高的討價還價能力。類似的案例已經不勝枚舉。

    二曰創業重於創新。我國的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在事業的初創時期一般有著一股百折不撓的銳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然而一旦創業成功了,有不少企業家就抱著老經驗不放,信不過外人,擺不脫家族控制的老路,不再具有冒風險的創新意識。我們知道,企業家在觀念、技術、制度、管理、産品、市場行銷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是企業具有持續捕捉盈利機會和永續生存能力的關鍵。當企業家失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時,企業就很快從轟轟烈烈的創業階段走向守攤、衰退、甚至死亡。這就是為什麼我國的不少企業生得快死得也快的原因之一。

    三曰人治重於法治。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靠制度來約束有關當事人的行為,要在企業裏構建出資人、經理人與生産者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約束的機制,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我國的企業家則熱衷於營造個人權威,大事小事都由一人拍板,即使有制度也是墻上挂挂,嘴上説説。一旦制度與一把手的説法發生衝突,制度就被甩到一旁。企業發展順的時候,企業家就被眾星捧月,難以聽到真話;一旦企業揹運了,就眾叛親離,企業家成為孤家寡人。

    四曰作秀重於練內功。在現代資訊社會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告、運作、策劃等宣傳手段,但企業的根基還是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並能帶來利潤的産業和産品。而我國的有些企業家過度依賴宣傳,常常熱衷於炒作、策劃、玩空手道、評獎等,疏於以産業和産品經營為主要內容的實業發展、制度建設和內部管理。有一些企業家頻頻在媒體上亮相,成為聞名遐邇的鐵嘴和名嘴,但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人故意用宣傳攻勢來掩蓋企業的經營危機。

    五曰求助於政府重於求助於市場。

    企業出了問題常常習慣於找市長,而不是找市場,不僅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如此,民營企業的老闆也是如此。我國的企業家一方面痛恨行政干預,一方面又想成為政府惟一的座上賓。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常常花相當大的精力遊説政府,以獲得壟斷性優惠政策或者某些特殊領域的特許經營權。隨著我國加入WTO,政府將對中外企業競爭保持中立的立場,企業借助政府的外力獲得競爭優勢的“內戰”戰法就會吃不開,遵循自由市場原則的“外戰”戰法必將流行。

    羅列這些現象並不是要證明中國企業家無能,恰恰相反,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企業家已經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並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由於體制、産權結構、傳統文化、個人素養等因素,我國企業家作為整體來説還不太成熟,還不能完全適應我國加入WTO之後的國內與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因此,培育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仍是我們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經濟日報》 2001年12月25日


21人當選《中國企業家》年度“中國企業領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