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是對症之策

最近的宏觀經濟運作數據表明,我國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成效。那麼,怎樣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進一步確保成果,防止反覆,保證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人們十分關注的一些問題,經濟學家劉國光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發表了看法。

把握住抑制過熱的著力點

劉國光説,在這一輪經濟增長的上升週期,宏觀經濟總體並沒有過熱,但局部經濟確實發生投資過熱的現象。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增長方式問題。

從結構上看,一方面,一些行業和部門擴張過快、投資過大,導致經濟運作繃得過緊;另一方面,還有相當多的地區、部門和行業偏冷,比如農業、西部地區以及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投資還很不夠,發展仍比較滯後。

從體制上看,不能否認,鋼鐵、水泥和鋁的過快增長,有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消費升級,住宅、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帶動的因素,但其根源在於政府職能尚未根本轉變,片面追求GDP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仍在起作用,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還遠未到位。

從增長方式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完全轉變,一些企業經營粗放,管理落後,跑冒滴漏嚴重;一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技術、落後設備和落後企業沒有退出市場。

價格傳導機制失靈

談起物價變化形勢時,劉國光説,在過去,投資膨脹往往會引起生産資料需求膨脹,再引起消費資料需求膨脹,就會帶動物價大幅上漲。但到目前為止,這條規律並沒有發揮作用,投資品價格上漲到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傳導機制不靈了。

劉國光説,在最終消費品的需求不再隨著投資的擴張而膨脹,投資沒有最終消費支撐的情況下,如果再擴大投資規模,那麼今天的投資一兩年後就是大量的過剩生産能力,將導致物價下降、通貨緊縮,導致大量的企業停産、倒閉和職工下崗,以及大量的銀行呆賬、壞賬。

轉向中性宏觀經濟政策

劉國光十分認同當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適時調整。他説,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們加強貨幣信貸調控,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始採取適度從緊的取向,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嚴格控制信貸投向;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逐步淡出,轉向中性,國債發行規模減小,投資期限後推,財政支出增速明顯減慢。這些措施都是非常恰當的。

他説,從以前適度從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調整,客觀上具有從緊的效果,能起到抑制過快的投資需求的目的。但實行中性政策的意義還不止於此。

首先,對於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如果不能通過政策調整及時控制,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接著,過度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産能力,因為沒有最終消費的支撐,又會引起通貨緊縮。大起之後就是大落,這方面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能起到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滋長于前,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重現于後的效果。

其次,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是解決當前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的對症之策。對鋼鐵、水泥和鋁等投資過熱的行業從緊,對農業、西部開發、社會事業,對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從松,加大支援力度;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有松有緊,鬆緊適度,就能逐步緩解和克服當前比較突出的瓶頸制約和結構問題,保證中國經濟航船平穩較快地航行。

讓一些行業實現投資“軟著陸”

劉國光説,軟著陸的經濟含義是“國民經濟運作經過一段過度擴張之後,平穩地回落到適度增長區間”,“經濟增長率逐步平穩地回落到適度區間,物價上漲率亦回落到適度水準;在顯著地降低物價漲幅的同時,又保持了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現在我國整體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大體上還在潛在的經濟增長率範圍以內,即在合理的區間移動。

劉國光説,目前的問題,是削減投資過度部門的投資規模,但同時要增加投資不足部門的投資,使局部過熱降溫,使結構扭曲行為得到校正,從而熨平上升的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趨勢,使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這也是中性宏觀經濟政策用意所在。我們要進一步落實宏觀調控措施,讓一些投資過熱的行業實現投資“軟著陸”。(張旭東)

北京現代商報 2004年7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