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 通脹 宏觀調控 五位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關口,這就要求對經濟走勢判斷準確、調控得當。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把握宏觀政策走向,出臺調控措施?讓我們聽聽“兩會”代表、委員中的5位著名經濟學家最新的觀點。他們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劉仲藜,副主任厲以寧、吳敬璉,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陸百甫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張卓元。

經濟是否過熱

厲以寧:當前經濟大體穩定,投資基本正常。根據2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經驗,過冷、過熱都不利。在當前的情況下,應該説,中國經濟是“怕冷不怕熱”。稍微熱一點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經濟一冷,什麼問題都要出來。過冷、過熱都需要防止,稍微熱一點,沒有太大的影響。

經濟運作像開汽車,剎車容易啟動難。剎車很容易,應付“熱”有辦法:信貸一緊縮,財政一壓縮,馬上“熱”就下來了,對此,我們是有經驗的,而且政府在這方面是主動的。但經濟如果冷了,要想啟動,就難了。因為冷的結果是失業增多。於是老百姓就不願意多花錢,他們不買東西,政府一點辦法都沒有。

張卓元:一些統計數據表明,經濟出現了過熱的傾向和苗頭。經濟是否過熱是個總量概念,200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投資和信貸方面增長速度過快,表明經濟總體上出現了過熱傾向。用局部過熱的説法不能準確描述問題所在。 回顧歷史,中國經濟最忌諱大起大落,而經濟大起是大落的原因,每一次經濟大落的前面肯定是大起。因此,我們在經濟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時,更要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謹防經濟過熱和經濟大起後帶來的大落。

陸百甫:當前經濟總的來説運作正常,但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重視,需要進行“適當適度”的微調,不踩油門,也不踩剎車。如果問題處理得當,我國經濟可以沿著良好的勢頭繼續推進;如果處置不當,經濟發展可能“卡殼”,甚至出現“滯脹”。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要有兩種準備,既要防通貨膨脹,又要防通貨緊縮,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否則,不僅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會受到破壞,而且要有3—5年經濟才能再緩過勁來。

貸款增長是否過快

劉仲藜:去年信貸新增2.99萬億,同比多增1.07萬億,M2增幅高達19.58%,是否就説明貨幣供應量過多?需要具體分析:第一,到年末出口退稅額累計拖欠3200億,這筆資金本應從國庫出,由於國庫拿不出,企業要獲得再生産資金就要持出口退稅證明到銀行進行抵押貸款,於是銀行貸款增加了;第二,近年我國不斷在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使資金密集型産業加快發展,資金的佔用量不斷增加。如建一個鋼鐵廠和建一個服裝廠投資差距很大,生産一套西服和生産一部汽車所佔用的資金量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要對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結構進行具體分析。

厲以寧:去年帶動經濟的重要因素是房地産和汽車銷售,而房地産和汽車銷售主要靠消費信貸實現。否則,經濟不可能被迅速帶動起來。另外,儘管貸款同比增長了1萬多億,可是居民的儲蓄存款也增長了1萬多億,現在人民幣的儲蓄存款已經超過了10萬億,大量的錢還往銀行裏存。

吳敬璉:所謂“過熱”是一個宏觀經濟的總量概念,即社會總需求過量增長,超過了總供給增加的可能。這裡説的需求是指購買能力的需求,因此,總需求的增長通常用貨幣供應量、特別是廣義貨幣(M2)的增長來表示。東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為了擴大內需,國家採取了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M2的增長率從2000年的12.3%逐年上升,每年大約提高2個百分點,到去年第二季度以後貨幣供應量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貨幣超量供應的結果,是市場購買力大增,經濟變得愈來愈“熱”,各種資源瓶頸開始凸現。

通脹壓力有多大

劉仲藜:我國連續多年M2遠高於GDP增長,但沒有引致通貨膨脹,還總怕通貨緊縮,每年發1000多億國債來拉動,這裡的因素很值得研究。過去一直認為,貸款額增長率要和GDP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大體相當,現在再簡單地套用這種公式還行不行?這需要進一步探討。

吳敬璉:貨幣的過量供應往往最終會表現為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但是,這種上升並不是立即發生的,有一個滯後期。在西方,這個滯後期通常是12-18個月。在這個滯後期中,貨幣已經發到消費者手中,但是人們消費行為還沒來得及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物價上升也只是貨幣過量供應和購買力過分膨脹的一種可能後果,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量供應的貨幣沒有流到商品市場中去,而是流到了資産市場上,通過股票、房地産等資産價格的上揚表現出來。我國房地産投資從2002年就開始升溫,去年佔全國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比例已經達到34%。一定要盡力防止房地産泡沫破滅造成的巨大社會福利損失。

張卓元:當前,某些基礎性行業産品的短缺使價格上漲,並且幅度不小。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價格上漲的信號將傳遞到産業鏈條的中游和下游産品上,造成産品價格普遍上漲,則容易將整個經濟拖入通脹的漩渦。另外,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上漲較快。我認為,如果能控制在5%以下,經濟和社會是可以承受的。我們的任務是找出問題的根源,將價格指數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波動。但我也有些擔憂,一旦價格指數上漲形成趨勢,就很難迅速有效控制住了。

陸百甫:當前確實存在一定的通脹壓力,但是如果過度預期這種壓力也不妥當。要看到,當前的通脹壓力還不是經濟學概念上的由於貨幣供應量影響引發的核心通脹,而是因為以糧食為中心的食品價格上漲、原材料供求一時失衡引發的。因此,在貨幣政策上,要總量適度控制,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千萬不能採取踩急剎車的辦法,如果貨幣供給出現斷層斷檔,將對經濟不利。當前,特別要強調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有些問題看不準,要謹慎行事,不能一刀切。

宏觀調控如何著力

厲以寧:要轉移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第一,要加大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力度,東北原來的基礎好,但設備陳舊了,要利用積極財政政策,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和建設方面加大投資;第二,重點工程一定要保證,例如南水北調和淮河的治理等重大工程,還要繼續投資;第三,對文化、教育、衛生的投資要加大,特別是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需要花錢;第四,投資于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

陸百甫:宏觀調控要“因勢利導”。現在,民間資本出來了,企業投資意願增強了,這是好事,要正確對待,不能葉公好龍。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當淡化,不能完全退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適當控制總量,但主要調整信貸結構,要看到,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村金融空洞化的難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吳敬璉:政府的職能應該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即通過它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保持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的平衡。在當前市場制度還很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還不能不對某些微觀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但是,決不能把這種干預擴大開來和長期延續下去。

一方面要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儘量延長當前的經濟擴張期,同時加快改革,完善市場制度,使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切實改善,並在經濟的整體效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的高速度發展。

張卓元:當前經濟發展需要著力解決的是“五個統籌”問題。只有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才能夠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態勢。

中證網2004年3月4日


中國經濟2003遭遇五個"非同尋常" 要防大起大落
金融家報:中國經濟充滿活力
我國首次設立“中國經濟學獎”
權威專家:中國經濟將逐漸向三大城市群集聚
姚景源: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脹基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