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期有多長 政策著力8方面

    (提要:綜合分析經濟增長的短期和中長期影響因素,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且能持續較長時間,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明顯增強,非典疫情不會改變經濟強勁的內在增長趨勢。結合定性分析和模型預測, 在考慮非典的後續影響後,預計全年GDP增速仍可能達到或略高於8%。)

  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以改善居住、出行條件為代表的消費結構升級正在啟動,住房、電信和汽車等高成長産業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産業。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中國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對促進産業升級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政府職能轉換、整頓市場秩序取得積極成效,民間投資加速成長,企業素質總體改善,市場力量對經濟增長的調劑作用明顯增強。所有這些,為提高經濟機體的抗衝擊能力打下較好基礎。

  對影響經濟增長週期性變化的內在因素分析表明,中國經濟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將會持續較長時間。主要體現在:存貨投資恢復上升。企業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及時調整庫存,對短期經濟波動具有重要影響。為保證供應會增加庫存,存貨投資上升是短期經濟增長進入擴張期的重要指標。從2002年7月開始,中國工業産成品資金佔用增速逐月遞增,到今年4月已提高到9.9%,是1998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從中國存貨投資的變動規律看,其上升期大約持續2年,如果沒有意外衝擊,目前由存貨投資上升所拉動的短期經濟增長加速,可能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加快。中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從2000年恢復上升,增速不斷提高,今年1至5月增速均在30%以上,同期GDP增長也呈現出加速趨勢,説明中國經濟已進入由投資拉動的快速增長期,預計可持續到2005年。   

  經濟結構升級幅度增大。在技術進步、消費升級和相關高成長産業的拉動下,目前中國産業結構升級加快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大約能持續8年,即從2003年開始到2011年,中國經濟將保持上升趨勢。

  在結構升級、體制創新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的基礎上,中國經濟的內在增勢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抵禦負面衝擊的能力明顯增強。這與1997年中國經濟遭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的情況有很大不同。今年疫情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增速,但不會對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格局産生實質性損害,動搖不了經濟擴張的內在趨勢。

  疫情後續影響不容忽視

  非典已經顯露的負面衝擊主要集中在部分第三産業和疫情嚴重地區。當然,有些行業例如旅遊、餐飲、住宿、客運等受到的衝擊已擴展到全國,但其他地區與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相比,受影響的程度還是有差異的。值得關注的是,疫情的後續影響還會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非典加大就業壓力,對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影響比較嚴重,進而會影響這部分人群的消費增長。疫情對容納就業比較多的餐飲業、商業、社會服務業和中小企業衝擊最為嚴重,加劇了本已十分尖銳的就業矛盾。未來較長時期中,就業壓力和城鄉低收入群體的困難都將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經濟升溫在短期內難以明顯緩解這方面的矛盾。   

  非典對外貿出口還有較大後續衝擊。由於大多數出口産品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已經減少的部分出口訂單難以補回。從簽下訂單到實現出口需要一定時間,目前疫情發生最早的廣東地區出口增幅已開始放慢,估計疫情對全國出口的影響到三季度才能反映出來。今年下半年出口增幅有可能出現較大回落。非典對中國的投資環境也産生不利影響。這些影響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對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産生的衝擊需要充分估計。   

  非典對工業可能也有較大滯後影響。

  經濟政策的八個著力點

  下半年及今後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應當綜合考慮短期和中長期的改革、發展、穩定目標。具體政策措施可從以下八個方面著手:   

  (一)改進消費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把擴大內需的重點進一步轉向刺激消費。住房、電信、汽車、旅遊等新的消費熱點領域,以及一些傳統的高檔消費品方面,進一步清理限制性政策,儘快完善推出汽車消費政策等鼓勵消費的措施。拓展網際網路業務,發展“非接觸型”的服務消費。提高城鎮“低保”標準,繼續促進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降低個人所得稅負擔,增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做好農村減負增收工作。   

  (二)調整財政政策著力點,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根據財稅體制改革方向和國家鼓勵發展第三産業的方針,把短期稅費減免與中長期稅制改革結合起來,適當延長已出臺的有關稅費減免時間,擴大和穩定減稅措施。

  (三)改進貨幣政策操作,加強結構性調節功能。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時,注意採取必要的協調措施,應把貸款增長率作為重要的仲介目標,發揮信貸政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援作用。修訂貸款通則,積極發展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擴大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疏通融資渠道。   

  (四)加大對第三産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援,積極促進就業。進一步落實財稅、金融、勞動工資等方面支援第三産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鼓勵發展一些新的服務性就業領域。

  (五)努力擴大出口,儘量減少損失。加強和改進出口商品的檢驗檢疫工作,提高出口商品的衛生水準,主動開展同進口國相關機構的合作,以利消除疑慮。鼓勵和支援企業到海外大力開展市場推廣和新産品推介活動。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網路和現代物流體系,改進企業的國際行銷方式。   

  (六)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民間投資。   

  (七)立足於中長期目標促進城鄉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結合“十·五”計劃制定,加快研究提出全國城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   

  (八)儘快建立健全社會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借鑒此次抗擊疫情的經驗,理順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明確責任制度,設立應急基金,以形成資訊準確、預警及時、資源整合有力、指揮運轉高效的危機處理體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盧中原 李建偉 張立群)

    《經濟日報》2003年7月28日


吳儀:“非典”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格局 
德國官員:世界對中國經濟依然信心十足
呂福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將給亞歐帶來實際利益和新的合作前景
中國經濟學家不認同格林斯潘觀點
天則報告:中國經濟全年增速可達8.5%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