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解決就業要靠民營經濟 

    中國是個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國家,國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投入,實現生産資料與勞動力之間的完全結合,那麼就得開闢一種新的就業渠道,要找到一種新的産權組織形式,這就必須要發展民營經濟。可以將此概括為:中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靠國有經濟,而就業必須靠民營經濟

    中國的私營企業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産生的新的經濟體制,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當中,私營企業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私營企業經營規模持續擴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過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私營企業這種發展勢頭還不能不繼續下去,私營企業的産權組織形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私營企業未來投資領域和方式會是什麼樣?記者帶著這些問題獨家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鼓勵和引導私營經濟健康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

    記:私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後的發展中,這種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它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呂:1980年,在我國GDP的構成中,國有經濟佔78%,集體所有制經濟佔20%,非公有制經濟,就是所謂的個體經濟、私人經濟和其他類型的經濟,只佔2%。到2001年,國有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40%左右,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比重上升到36%,而包括個體、私人經濟和其他類型的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已經上升到24%。由於在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有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私人和個體經濟增長速度的比例大概是1:2:3,也就是説,如果國有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集體經濟會增長2個百分點,而私人和個體經濟將增長3個百分點,按照這樣的增長格局發展下去,由於國有經濟和個體、私人經濟的增長速率不一樣,10年以後,或者説到了2010年的時候,中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肯定要下降到30%以下,而個體、私人經濟的比重將上升到40%左右。

    但是,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的動搖和變化。因為目前我們的國有經濟和國有大企業主要集中在並且主導著礦産資源的開採、石油化工、煤炭、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大的交通運輸、港口設施、鐵路、航空等基礎産業,而這些基礎産業的存在和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仍然至關重要,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因此,我們説,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和運作過程中還是佔據著主導地位。即使在10年之後,情況也將如此。而且我們認為中國還是必須堅持這種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

    記: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不會變,但是從各類型經濟成分的發展趨勢判斷,誰將會成為我國的主體經濟?

    呂: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今後的發展可以概括為國有經濟為主導,混合經濟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

    目前集體所有制經濟實際上在發生著分化,這一點特別值得關注。因為集體所有制經濟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包括城鎮小企業和鄉鎮企業,這些小企業已經逐步退出了集體經營領域,變成了或者是股份合作制企業,或者由私人承包、租賃,事實上,這些小型企業已經變成了非公有制企業。此外,還有一些小型國有企業,當前也正在通過拍賣、租賃等形式,成為非國有企業,這樣其實就産生了一種新型的所謂混合經濟。混合經濟的含義,就是國有企業或者集體企業改製成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或者上市公司,這些經過改制的企業,是一種資本社會化、産權多元化的混合經濟的企業組織形態,他既不是純國有的,也不是純私有的,而是資本社會化條件下一個主要的經濟形態。這種混合經濟既可能是國有控股的,也可能是國有參股的,或者説可能一部分是公有法人産權,一部分是公眾産權,一部分是自然人産權,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將成為我國企業産權組織形態的主體,而這种經濟成分將會成為我國今後經濟的一個主體性的經濟形態。

    記:其實現在有一些民營企業改制或者上市後,他們的産權形勢也正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那麼這些民營經濟是不是也屬於混合經濟的範疇?您認為民營經濟在當前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呂:民營經濟的內涵不要僅僅理解為私人經濟,其實不是國營的,就應當是民營的,所以民營經濟的産權中也可以包含國家參股,或者是公有的法人股參股,也有是純私人的部分。從民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來看,1995年的時候,當時在國有部門就業的勞動力達到了1億1千萬人,而到了2000年,下降到8000萬,也就是説,在國有部門就業的勞動力的絕對數減少了3000萬,而在同一階段,城鎮每年新增的勞動力是400萬到500萬。這樣,在“九五”期間,5年中增加了將近2500萬的新增勞動力,再加上國有部門減掉的3000萬,實際上有5500萬的勞動力在等待就業,這部分勞動力的解決主要就是靠非國有經濟,由民營企業來吸納。因此,從就業的角度來講,應當説今後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民營經濟。因為國有經濟實際上由於有機構成提高、技術進步,就業的容納量是在減少的,甚至是在排斥多餘的勞動力。而中國又是個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國家,國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投入,實現生産資料與勞動力之間的結合,那麼就得開闢一種新的就業渠道,要找到一種新的産權組織形式,這就必須要發展民營經濟。我將此概括為:中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靠國有經濟,而就業必須靠民營經濟。

    記:經過20多年的發展,私營經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這些資本期冀能夠進入一些新的資本回報率比較高的領域,但事實上,私營企業很難進入類似於民航、港口、鐵路等這樣的壟斷性行業,一方面是由於政府沒有放寬這些産業投資領域的限制,還有一方面是因為投資這些行業所需的資金量巨大,私營企業很難獨自解決全部資金,那麼您認為,私營企業有可能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入這些行業?

    呂:的確,由於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比如一般的日用品,輕紡産業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狀,而私營企業資本積累又到了一定程度,可是傳統産業又沒有投資空間、資本回報也在下降,那麼私營企業就必然要向資本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領域進行擴張,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當政府放寬産業投資領域的限制後,中國的民間資本要以什麼方式進入一些自然壟斷行業。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或者最普遍的方式是把目前的一些壟斷行業的企業變成上市公司,這樣民間資本可以通過購買股票的方式參股。還有一種方式是,將這些大型壟斷行業企業變成股份公司,公司是國有的,但同時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現在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中國民生銀行。因為金融行業是國家壟斷的,但也出現了這樣一些股份制銀行,私人資本因此得以進入銀行。同樣道理,私人資本也可以用這種方式進入電信、民航、鐵路等行業,這是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股份制企業就是産生於資本密集型産業中,當單個資本無力去做的時候,就要吸收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當然也可能是社會資本,也可能是私人資本。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10月22日


各地再就業資訊
全面推進各地再就業工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