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國及全球經濟形勢四大熱點   
谷源洋

    對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分析, 人們的看法不盡一致。但大家有一個共識, 這就是世界經濟的好與壞及榮與枯,仍主要取決於美國的經濟表現。然而人們對美國經濟形勢的預測與分析,有樂觀的、悲觀的和謹慎的三種看法。有以下四大問題關係到2002年對美國經濟形勢及全球總體經濟表現的判斷:

    1、2001年美國經濟是否衰退了?

    一國經濟是否陷入衰退,通常是看一個國家的GDP如果連續二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那麼就可視為經濟衰退了。按這一標準分析,美國去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為1.3%,第二季度為0.3%,第三季度的GDP為負1.3%,但第四季度並沒有出現象許多經濟學家所預測的更大的負數。相反, 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不僅為正值, 而且增長了1.7%,全年為1.4%。所以美國財長奧尼爾認為2001年美國經濟並末衰退, 而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則認為早在2001年3月, 美國經濟就已經陷入衰退了, 主要是依據是就業人數、工業生産、 生産率、個人實際收入和實際商品銷售額等四項指標。 根據上述四項指標考量, 當年3月以前美國的失業率是上升了, 工業生産是下降了, 但生産率和消費支出仍在增加。因此, 在2001年3月就斷定美國經濟已陷衰退是不準確和不科學的。人們普遍的認為即使是美國經濟從去年3月已經處於衰落, 此次衰退也是美國歷史上時間最短、烈度最小的一次衰退。 與以往美國經濟衰退相比,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在這次衰退中, 美國仍然保持著較高的生産率。據統計, 二戰後美國生産率以年均2.28%的速度增長了20年,1970—1979年間, 其生産率的增幅降至年均1.94%,1980---1995年的15年裏, 跌至年均增長1.4%左右。然而由於新經濟的推動, 美國的生産率又迅速回升, 從1995—2001年的7年間, 其生産率保持在年均增長2.2%的水準上。 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的生産率為3.5%,2002年第一季度竟高達8.6%,是19年來的最高點。生産率的提高主要歸功於科學技術的創新, 加速了商業資訊往來, 改變了生産結構的模式, 降低了生産成本。經濟衰退與生産率增長並存是美國此次經濟衰退的重要特點之一。 特點之二是失業增加與僱員實際工資上升並存。這是在經濟衰退中消費增長未出現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特點之三是清理庫存積壓的速度比以往經濟衰退相比大大加快了。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企業提高生産以補充降低了的商品庫存。

     2、2002年美國經濟究竟能復蘇到何種程度?

     為阻止其經濟持續下滑, 美聯儲在2001年內連續11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 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也相繼加入降息隊伍。從理論層面看, 降息有助於股市的穩定和回升, 刺激對利率敏感的耐用消費品支出的增加; 特別是帶動銀行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的下降, 刺激房屋開發投資的增長。從實踐層面看, 美聯儲的降息舉措發揮了作用, 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了1.7%的增長, 超出許多人的預料。

    進入2002年,美國經濟出現了以更快速度增長的跡象, 因此美聯儲作出不再降息的決定, 維持1.75%的聯邦基金利率, 標誌著 “降息輪迴” 已宣告結束。

    對於2002年的美國經濟走勢, 經濟學家們的判斷不盡一致, 有人認為美國經濟己經並將繼續復蘇, 其依據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已上升, 商品庫存己觸底, 工業生産開始增加, 耐用消費品和資訊技術産品訂單已增加等等,於是美聯儲改變了保持一年之久的“悲調”, 聲稱美國經濟正以“顯著的步伐擴張”。但是應該認識到,美國尚存在著一些難以確定的因素, 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失業率的變化趨勢問題。失業率的高低與企業投資慾望息息相關。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所預估, 今年內美國的失業率將從5.5%升至6.5%,爾後才會逐漸降下來 但是在2004年前, 失業率將徘徊在6-6.5%之間, 難以回落到5%以下的”心理警戒線”, 要想避免失業率的竄高, 美國經濟增長率則必須達到3%以上, 這是因為美國勞動力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長, 而生産率的提升能使國內生産總值在企業不增加勞動力的狀況下獲得增長。

    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據美商務部的報告, 按年率計算, 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5.8%,主要得益於企業清理庫存拉動了經濟反彈, 同時出口增加了6.8%,個人消費支出比上季度雖有所下降, 但增長了3.5%。貿易逆差卻大幅度擴大了, 尤其是仍有近半數的企業投資減少,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經濟增長, 第二季度的經濟增幅將會放緩。這是美聯儲在經濟復蘇的背景下卻不調高利率的原因所在。現在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是200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能否超出3%,這一點取決於美國企業投資下滑趨勢能不能得到扭轉。如果企業投資慾望不強, 那麼美國的經濟復蘇將伴隨著高失業。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將導致消費不足, 使其企業投資更形疲軟, 進而拖累經濟增長。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經濟存在著“雙重衰退”的可能, 亦即在美聯儲連續降息後,消費需求已被提前釋放, 接下去消費需求將受到抑制, 加上企業和家庭債務負擔加重, 投資和消費慾望都將弱化, 因而將使美國經濟“二度探底”。

    3、國際油價波動是否會阻止美國和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

     9.11事件並沒有出現油價上漲的預期, 相反世界石油市場油價持續低迷,2001年油價下跌了近40%。油價下跌使石油消費國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降低了生産成本, 刺激了消費需求回升。然而, 以“石油美元”為生的石油輸出國卻蒙受巨大損失。為穩定世界石油市場油價, 歐佩克決定從2002年1月1日起實行“減産保價”政策, 日出口原油減少150萬桶。俄羅斯、墨西哥、挪威、阿曼等四國欲加以合作, 日出口原油減少50萬桶。“聯合減産”舉措以及世界經濟復蘇增加了石油需求, 這“一減一增”促使原油價格反彈回升.特別是巴以衝突急劇升級以及美國頻頻發出打擊伊拉克的威脅, 招致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強烈不滿。伊朗和伊拉克甚至呼籲進行“石油禁運”, 伊拉克率先宣佈停止向世界市場出口原油。 委內瑞拉作為世界第四大産油國又發生了石油工人大罷工, 原油産量減少一半以上, 從而加劇了石油商的恐慌心理與投機活動, 導致油價“失真”。

     上述種种經濟與非經濟因素推動了油價一度漲至每桶28美元上下, 後又回落到25美元以下。從目前油價價位看, 油價並末超出歐佩克制定的基準價位, 因而歐佩克尚不會增加原油産量。但與2001年每桶16美元相比, 油價卻大幅度的增加, 並産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美國汽油價格已升至一年來的最高點, 引起航空及其他行業價格隨之上揚, 有人甚至擔心油價上漲將導致通貨膨脹死灰複燃, 導致利率上升, 抑制股市上揚。油價上漲無疑會增加企業生産成本, 影響消費需求, 使企業投資慾望更顯萎靡不振。這是美國最為擔憂的。

    歐元區比美國更易受油價上漲的影響。據歐盟統計局四月初的數據分析, 由於油價上漲, 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增至2.5%,因而削弱了其他利好因素帶來的正面影響, 不利於刺激消費需求和歐元區原本緩慢的經濟復蘇。西方經合組織認為油價每增加10美元, 將使歐元區的國內生産總值減少0.3個百分點, 而美國僅減少0.1或0.2個百分點。非洲與包括歐元區國家在內的經合組織國家的貿易佔非洲貿易的80%—90%,如果歐元區因油價上漲而影響其經濟復蘇, 那麼將對非洲經濟形成新的打擊點。油價上漲對亞洲,特別是東亞經濟的衝擊則更為明顯,日本、南韓、新加坡、菲律賓大都是“能源依賴型”國家, 其能源在進口中所佔比重相當高,高油價被算入企業生産成本,因而推動商品價格上升, 削弱産品出口競爭力。特別是日本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比美國和歐元區更高,油價每上漲10美元,其國內生産總值就萎縮0.4個百分點。因此,亞洲國家普遍擔心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政策和偏袒以色列的行為將有可能觸發石油危機,進而把亞洲推向危險的境地。國際實踐表明,經濟表現與油價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甚為明顯的, 因此油價上漲的趨勢得不到扭轉, 就有可能破壞脆弱的經濟。為此美國考慮包括動用戰略原油儲備的一切手段以確保其經濟繼續復蘇。

    對今後國際油價走勢作出判斷,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 中東産油國能否重新啟用“石油禁運武器”?

    美國是世界耗油量最多的國家, 其石油需求量佔世界的1/4, 因此石油供應不足和油價上漲是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致命威脅。因此,美國的外交核心是確保在全球的戰略資源安全及其穩定供應, 其特點是大量輸入和使用全球廉價戰略資源;通過所謂經濟援助和投資,甚至是軍事干預等手段控制他國戰略資源;建立龐大的戰略資源儲備。如果中東國家能夠團結一致,運用石油武器,那麼必將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構成威脅。但是,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 無論是伊拉克亦或伊朗都沒有足夠的威望和實力動員其他阿拉伯國家參加一場“石油聖戰”,因此,自今年以來儘管油價波動, 但並未漲得太離譜, 造成世界經濟再次陷入蕭條。 世界經濟衰退對石油生産國和輸出國也是不利的。

    第二, “減産保價” 政策能否持久?

    這一問題涉及許多因素, 一是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復蘇程度。如不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 世界經濟將逐步復蘇, 但其增幅有限, 因而制約了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二是取決於以巴衝突的緩和以及美國不發動對兩伊的打擊; 三是取決於“減産保價”政策的遵守程度。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外交政策的差異,“減産保價”政策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執行, 影響了其政策效果。但近幾年來, 歐佩克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 國際油價低於規定的基準價格(每桶22美元以下) 就減産, 高於其基準價格(每桶28美元以上)就增産; 四是取決於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的相互配合。這方面的合作是困難的。相反, 西方石油消費國卻結成了聯盟。美國能源專家聲稱“這種聯盟已經削弱了歐佩克在世界舞臺上的權力, 從而降低了再發生一場石油危機的可能性”, 而且由於非歐佩克出口原油的增加,已使歐佩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

    第三, 世界能源供應是否短缺?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 使不少人認為非再生能源就將枯竭,人類步入了“長期能源饑餓”時代。但能源危機卻激發了節能新技術的開發, 對石油進口趨於減少,以及利用新的勘探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 開發出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增加了世界能源儲備。據統計,1980年—1990年, 新油田的發現使世界石油儲備增加了60%。然而,1990年—2000年, 世界石油儲備僅增加了4%。石油地質學家肯尼思德費耶在<<哈伯特頂峰:即將到來的石油短缺>>一文中強調, 世界石油産量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頂峰, 爾後將緩慢而又不可逆轉的下降。然而, 國際能源機構(EIA) 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 得出的結論則是將不會出現全球能源供應不足的危機。

    綜上所述, 除非美國發動對兩伊的戰爭, 巴以衝突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否則油價不會大幅攀升, 因而對世界經濟的復蘇不會形成太大的壓力。但是,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國家確保戰略資源, 尤其是石油安全, 依然是長期面臨的不可忽視的挑戰。

    4、世界各國和國家群體的經濟能否同步復蘇?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 一般而言, 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亦會逐步好轉。首先2001年, 歐元區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 其貿易順差高達470億歐元, 比之上年增加了420億歐元。這是許多人所未能料到的, 標誌著歐元區的經濟開始復蘇。進入2002年, 歐元區的就業平穩, 消費回升, 因此有望實現2.5%的經濟增長預期, 與其上年1.5%的經濟增長率相比將高出一個百分點左右。

    日本經濟走勢仍然是人們所關注的。日本經濟之所以長期陷入低迷, 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難以克服的負面影響; 二是資産價格下降導致資産縮水, 並形成大量的不良債權; 三是金融功能弱化, 改革乏力; 四是政府政策失誤, 推出措施遲緩; 五是經濟結構改革滯後; 六是外部環境惡化。因此至2002年3月為止的上年度, 日本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但其衰退幅度為負0.5%,而不是原先預測的負1%。據日本央行4月1日公佈的企業短期經濟觀測報告, 日本經濟已出現了停止下滑的跡象, 庫存已調整到接近正常水準, 製造業狀況有所改善, 特別是來自亞洲的IT産品訂單增加, 因此儘管日本尚未實現政府所追求的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復蘇, 但有望出現超過0.5%左右的經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依然認為今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負1%。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形勢也開始好轉, 尤其是亞洲也已超出預期的速度反彈。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2002年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增長率為4.3%,其中亞洲NIES為3.5%,其他發展經濟體為5.8%;非洲為3.4%;拉美為0.7%;俄羅斯為4.4%;中東歐為3%。從這些數據看, 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表現都好于上年, 可以認為出現了同步復蘇的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預估200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7%,高於上年的2.4%。2003年世界各國將會進一步加速其經濟增速的步伐, 迎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與發展的週期。

     但是,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 世界經濟仍面臨六大長期挑戰:這就是人口迅猛增加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挑戰; 世界糧食安全的挑戰;能源供應保障的挑戰;可持續發展及“溫室效應”的挑戰;國際恐怖主義的挑戰。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網2002年05月28日


世界各國經濟能否同步復蘇? 
美國經濟復蘇亦真亦幻 
當前世界經濟特點 
東盟與中國“10+1”: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突破 
中國緣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經濟全球化
2001-2002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1-2002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