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我國發展再生能源:還有多少溝溝坎坎要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

秸稈、大豆這些大自然中常見的東西都將變成“油”,驅動汽車、輪船,驅動發電機,驅動人們的生活。秸稈生成乙醇(酒精)、大豆變成柴油,這些被稱作生物質能,此外,還有氫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在能源日益緊張的未來,將由這些替代能源來維持人類的日常生活。

15年後實現替代

據統計,我國太陽能的資源量約為近年能源年消耗總量(13億噸標準煤)的2000倍,開發潛力巨大;全球植物每年貯存的能量,相當於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目前開發僅佔1%,生物質能開發前景可觀。

目前,可替代能源在全世界的平均使用率為13.6%,發展中國家平均僅為6%,我國為3%-3.2%。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20年,替代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達到30%。我國達到這個比例的時間是在2050年。

“能夠在一定量上實現真正的替代,大概要在2020年至2030年前後。”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李俊峰説。我國可替代能源的規劃發展目標是,2010年達到5%,2020年達到10%。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替代能源發展中心和清華大學聯合成立的課題組研究認為,到2050年,我國可替代能源將成為能源結構中的主角之一,達到30%以上。

最先完成替代的是風能和生物制能。李俊峰認為,二者在成本和産業化方面相比其他而言,具備了替代的時間前提。

技術水準參差不齊

雖然設想很好,但替代能源發展還有賴技術的進步。業內一位專家告訴記者,總體來説,我國替代能源的技術水準和國際上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他分別為記者分析了幾種替代能源的技術情況。

風力發電設備的核心是電機組,國外兆瓦以上的電機組已經開始工業化應用,5兆瓦的電機組已經在研製之中;而我國電機組産業化水準較低,用的多是750千瓦的機組,正在研製的是1.5兆瓦的機組。去年,我國風力發電機組進口比例達到了70%。

我國是世界上太陽能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其技術水準發展程度處於中上等。生物質能,如秸稈制甲醇乙醇、大豆制柴油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世界領先水準。

氫能源的製備目前還需要消耗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屬於二次能源,因此,世界上都致力於利用太陽能來實現氫能的轉化,但一切還都停留在實驗室。

另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國各種替代能源開發的技術水準與國際上相比差距很大,即便掌握的開發技術差距不大,開發的成本也很不一樣。

政策支援亟需完善

實際上,替代能源要邁的溝溝坎坎很多。最重要的在於政策,我國只有一部今年剛剛實施的《替代能源法》,《能源法》的出臺尚需時日。相關的政策引導也都過於宏觀。

替代能源總體發展計劃不夠,具體激勵機制也不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勇武表示,國家能源戰略也不完全是市場行為,還需要政府之手起作用。

近日,財政部出臺了一項被稱作《替代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文件,支援石油替代産品的發展。文件稱,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石油替代能源的發展,將獲財政部專項資金支援。這表明瞭一個信號,國家對替代能源的發展,真的要有實質性動作了。

另外,我國替代能源生産企業多為單兵作戰,沒有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明確的技術路線,這導致替代能源的生産局面相當混亂。

生物燃料乙醇的年産量才100多萬噸,風能每年的裝機總量也僅為50萬千瓦,這種規模和傳統能源的生産應用相比簡直微不足道。目前,我國仍缺乏高效低成本大規模利用替代能源的有效手段,大多數替代能源利用技術仍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工藝水準落後、生産規模小、成本高。多數替代能源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強、不穩定、不連續,隨時間、季節以及氣候等變化,造成現有替代能源利用技術的成本高、效率低,大規模推廣應用困難。

消費環節缺乏驅動力

對於應用者來説,替代能源並不能給其帶來特別的益處,分析人士稱,使用者並無動力來消費替代能源。比如消費用傳統方法發的電和用風能發的電,在價格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用加了10%乙醇的汽油也沒見比用純汽油有更多的好處。因此,替代能源的消費環節缺乏驅動力。

最近,國家發改委表示要重點發展生物質能,全力推進生物柴油、生物酒精的生産和銷售。有了政府部門的明確表態,替代能源的使用或許會有很大改觀。(記者張飛雪)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