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李利明:加快開放是經濟安全紮實的基礎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2 日 |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

今年“兩會”以來,一場關於外資並購是否威脅到中國經濟安全問題的爭論開始出現,面對外資在國內的並購和參股行為,很多人士站出來以安全為由反對外資的進入。在國際投資集團凱雷收購中國上市公司徐工股權進入最後關頭之際,這場爭論又有鋪天蓋地卷來之勢,這是繼去年國有銀行引進外資改革中關於中國金融安全問題爭論的延續。

怎麼來看待“國家經濟安全”這個時髦話題?

對於這些所謂外資威脅

中國經濟安全的説法稍加推敲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説法都站不住腳。外資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參股和並購行為,是中國步入全球經濟合作和分工大系統、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體系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的必然結果,和中國所謂的經濟安全沒有任何關係。縱觀這些鋪天蓋地的“經濟安全”之説,我們發現,在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中國入世過渡期即將結束之際,在經濟領域的開放思潮卻出現了回潮之勢。有一些人打著民族工業和經濟安全的旗號,實質是在反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反對中國進一步分享全球化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這是一種倒退。

外資進入,無論是跨國公司的投資設廠還是參股並購,都直接促進了中國企業

競爭力的提升和國家GDP的增加,其動機與結果與所謂的經濟安全無干。

中國過去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過程,就是外資不斷進入中國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過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益於外資的進入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外資進入最多的行業,如家電業、日化業和汽車業,外資的競爭帶來了國內企業生産率的快速提高。記得80年代初期,日本的家電産品曾經完全佔領了中國的家電市場;同樣,9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汽車工業也進入了“全合資”的時代。當時也有人驚呼中國的家電業和汽車業面對外資的進入將會全軍覆沒。但是這些年過去了,國內企業早已成為家電市場的主角,國産汽車的不斷降價和品種的不斷豐富也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實惠。可以看出,外資的進入帶來了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所謂的影響經濟安全。

同樣,從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來説,跨國參股和並購已經取代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設廠而成為FDI的主流,這種投資目的不是進行增加生産能力的外延式擴張,而是通過對被投資企業建立有效的治理來增進效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喊了20年,主要癥結就是沒有明確産權關係,沒有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而很大一部分企業正是通過外資的並購明確了産權關係、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達到了提高競爭力的目的。競爭力得以提升的企業,所創造的産值還是國內的産值,還是中國的GDP。

在“兩會”期間,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李德水稱,“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並購,防止出現財富創造出來後,其所有權和支配權卻不完全屬於當地政府和人民”。而實際上,正因為有了經濟對外開放,有了外商直接投資,有了企業的所有權(支配權只是所有權的一個部分)不屬於當地政府和人民,才會出現GNP(國民生産總值)的概念被GDP(國內生産總值)的概念所替代的現象。

那麼,在這樣的歷史和現實面前,我們怎麼來定義經濟安全?

如今,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所有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字眼都成為時髦的概念,從金融安全到經濟安全,下一步也許還會有別的什麼安全。持“安全”論者除了描述一幅幻想中的外資侵佔了中國所有産業和經濟領域的可怕圖景之外,並不能説明這只是虛無的臆想還是事物發展的真實情形。其實,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來看,經濟發展才是最大的經濟安全。

對外開放之前的中國,並沒有所謂的來自外資進入的威脅,但是整個經濟長期處於極不發達、物資匱乏、供需失衡的狀態,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開放之初,中國絕大多數行業和企業都不具備和外資競爭的實力。那個時候面對外資的進入,國人應該比現在更有理由反對外資、反對開放。但是,在眾多行業,中國都採取了開放的態度歡迎外資,不論是進行合資、合作還是獨資。正是通過開放才迎來了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從不安全走向安全。

20多年來,在已經充分享受到開放成果的中國,一些人士卻打著民族主義和經濟安全的口號,反對中國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反對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有識者不能不對此下一個斷語——荒唐。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