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江小涓詳析“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第二屆中國財富論壇4月16日在京舉行。在會上,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江小涓教授對“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她認為,“十五”期間是經濟增長最平穩又比較快的時期。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連續六年,經濟增長速度在9%左右,而且增速在9%以上的既快速又平穩的時期。這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江小涓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出現平穩快速的增長,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是政府調控的能力在增強。政策的出臺和經濟面的互動關係在度上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經濟不出現大起大落是所有做長期投資者的最基礎性的願望。

二是市場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市場經濟是經濟內在穩定的因素在開始發揮作用。如果經濟表現為完全政策性的經濟,政府出一個文件,經濟就出現很大的起落,這個經濟很難被正確預測、預期。

江小涓還指出,在外部環境上, “十一五”期間有利於發展的大環境沒有發生非常基礎性的變化。她認為,五年計劃是特定的産業或者是特定的産品,它的生命週期可以延續得很長,在沿海地區屬於沒有競爭力的産業,在中西部地區生命週期會繼續延續下去。消費與結構在快速升級,特別城鎮化加速,中國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準方面的需求支撐比較高速的增長。中國經濟有一高、中、低檔很齊全的産業結構,這是很重要的特點,像中國這樣,既能衛星上天,又有像紡織、玩具、香包、鞋帽最基礎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同時很有競爭力的國家是很少見的,這與中國的國情有很大的關係。

江小涓説,中國經濟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技術和産業的升級方式,這也是前沿國家非常困惑的問題,一項技術向哪個方向研發,出來以後有沒有産業化的基礎,能不能被市場接受,對於已經處於前沿的國家來講是很困難的選擇,對於中國來講,已經明確有市場需求有産業基礎,只要有足夠的投入和恰當的方式,能夠使它在市場上拿到份額,産品和産業就有了方向,而且總體上是很明確的。改革會繼續釋放增長的活力,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有利於擴大開放,有保持社會穩定的能力,這些是支撐過去二十多年經濟持續增長,財富持續積累重要基礎性的條件。在未來5年中間,這些條件還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江小涓説,現在全球市場在總體上是更加開放的,各國面向出口的生産比重在持續上升,這是十年中間全球出口總額佔全球GDP的比重,從不到19%上到25%,十年中間上升6個百分點,全球生産總量中間有越來越大的部分是為國外市場生産的,同時國外市場的開放度也是在持續地擴大。

除了多年有利的條件會繼續維持下去,中國還有一些新的有利條件在迅速地形成。她舉例説,比如國內過去多年一直希望能夠做到的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特別是服務業的比重在經濟普查之後已經達到40%以上。服務業持續的增長鼓勵消費對節約資源能源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特別對於擴大就業,它的意義是非常突出的。國內製造業本身內在的結構也在迅速地提升。製造業現在高技術産業的比重國內已經持續八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增長是所有産業中間最快的。過去五年中間,發電設備、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等製造業,包括汽車高附加值的産業都在高速地增長。高新技術産值銷售收入在去年佔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10%,電子通信業成為第一位的支柱産業。

第二,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增強,現在出口中間仍然存在附加值低,有品牌的商品少,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果講過去多年産品出口結構沒有發生變化,繼續在低位走的話其實也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情況。這是按照國外的數據統計,這是資源密集型的産品,包括農業産品的加工品等,它的比重已經降到10%左右。這一領域是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産品,機械和交通設備,從改革開放之初不到10%到現在接近50%。其他工業製成品,一部分是電子通信産品,一部分是紡織服裝産品。産品結構的升級是非常明顯的,在最近幾年的速度再繼續加快,出口産品的競爭力在增強,從和許多發達國家從互補性的貿易結構轉向競爭性的貿易結構,這也是貿易摩擦加大重要的原因。

第三,自主創新的有利條件正在形成。我國從“七五”計劃開始就一直強調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多年的自主創新沒有成為,至少財富積累的重要源泉,當時有些基本的條件暫時不夠具備。但在“十五”期間快速發展以後,大規模自主創新有利條件正在形成,市場導向的自主創新有利條件正在形成。實際上選擇自主創新可能成功的基本條件一是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製造能力,二是高水準配套水準的形成,三是企業綜合能力的成長,四是有高水準人才的跨國流動。以上這些條件中國正在逐步形成。

當然,新的制約因素也在出現,二十年支撐高速增長的很有限的條件,在“十一五”期間發生一些變化。一是要素在産業之間轉移所産生的增長效益在減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大量的資源,比如耕地、淡水、勞動力都在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隨著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産的需要,特別是糧食安全的需要,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空間是大大減弱,依靠這種轉移帶來鉅額的財富的積累,以後要靠基本已經穩定下來的在非農産業中間的生産要素靠它單位産出的增加積累財富,它的難度在增加。

二是就業壓力、就業結構和産業升級之間的矛盾。現在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城鎮每年有幾百萬新增的勞動力,農村將近2億的勞動力在26歲到44歲之間,這部分需要和正在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需求在上升,就業中間出現非常大的結構性矛盾,産業在升級,所以壓力是非常突出的。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外部壓力在急劇出現,將來和外部經濟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許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壓力和矛盾出現,對外協調的問題將是很長期的壓力。

三是資源環境壓力非常大。産生全球5%的GDP,消耗全球32%的鋼材,47%的水泥,40%左右的煤炭,中國消耗的資源和産出能力是不匹配的。作為下一步保護環境資源的壓力,既是壓力又是新的技術和産業發展的機會,資源環境的壓力非常大。

面對這些重要的變化,“十一五”期間首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把有利條件繼續利用好。但是面對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轉移空間在縮小這些新的壓力,一定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的社會,擺脫新出現的制約因素對國內下一步發展的影響。使經濟發展的成果讓全體人民共用,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要做到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江小涓(經濟學博士,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曾經擔任過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張曉翀)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