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一五我國將劃分4大功能區 實施不同區域政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13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將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並將實施不同的區域政策,這一新的提法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四大主體功能區的明確提出,預示著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在生態保護上更有約束力,在政績考評上更有針對性。

  謀求發展:方向更加明確

  國家統計局網站有關東部地區各省市改革開放26年來的一組組數字,記錄著這些經濟先行地區創造的發展奇跡和對共和國的貢獻。2004年 ,由16座城市組成的長三角都市圈,以佔全國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18.7%,貢獻了全國財政收入的22%和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8.4%。但土地日趨緊張、能源難以為繼、城市超負荷承載、環境嚴重透支等難題,也日益突出地擺在前進的道路上。

  “要想繼續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長三角下一步必須把提高增長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下大力氣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俞國生代表説,“而這正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對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要求。”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全國人大代表蔣遠華説。

  “優先開發區域必須改變依靠大量佔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李元説:“‘十一五'期間中國仍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但是,保有18億畝耕地的約束性指標絕對不許突破。對優化開發區域,我們將實行更加嚴格的建設用地增量控制。”

  “中國是一條巨龍,優化開發區域就是龍頭,重點開發區域則是龍的軀幹。如何想法設法讓龍頭昂得更高,軀幹變得更強壯,這就是上述兩個區域的發展方向。”全國政協委員龔立群説。

  “如果按照功能區的規劃對號入座,中部的多數地方理應屬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重點開發區域。相關政策顯示,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國家投資政策的支援,産業配套能力建設將在産業政策的引導下得到加強。”來自河南的夏林代表説。

  生態保護:更有約束力

  “在龍頭高昂的同時,還必須保證它身上的敏感區域受到保護,最脆弱的地方免受傷害,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就屬於這敏感、脆弱的部分。”龔立群委員説。

  面積達1.1億公頃的我國1164個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被公佈為禁止開發區域後,革命老區河南商城縣的農民沸騰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保護青山綠水的希望。

  前不久,圍繞該縣金崗臺國家地質公園內一個大型鉬礦要不要開採的問題,引發了強烈的爭論。“現在我們放心了,國家已經明確把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為禁止開發區域,誰再這麼做就是違反國家政策。”商城農民張建國在電話中激動地對記者説。

  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中國相當一部分國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並不適合大規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對這些地區來講,實現第一個翻番、達到每人平均1000美元 ,生態環境已不堪重負;若按原有的發展模式實現第二個翻番、達到每人平均3000美元,勢必大大超出其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對生態造成破壞。

  在依法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禁止開發區域自然生態干擾的同時,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被明確宣佈為“十一五”期間國家限制開發的區域。“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逐步使限制開發區域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這是一種發展理念上的飛躍。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不搞過度開發和竭澤而漁,具有很具體、很強烈的約束力。”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譚徽在代表説,“像神農架一樣的許多‘生態重地’必將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護,有效地避免開山、挖礦等人為因素的干擾。”

  政績考評:更有針對性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對四大主體功能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在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産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與之對應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也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對優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評價,弱化經濟增長的評價;對重點開展區域,要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品質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等;對限制發展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等評價,弱化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的評價;對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環境保護。

  “過去我們也講發展的定位,但定位比較模糊,雖然説了不讓幹,但為什麼不這麼幹,幹了又怎麼樣,都缺乏強制性的要求。現在的政策和考評界定得一清二楚,你享受了相應的政策,就必須接受相應的考核,出了圈子就不行。”吳天君代表説。

  “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全面佈局與地方自主、整體産業規劃與地方現實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並引導各地在各自的功能範圍內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在防止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同時,更要防止高水準重復建設的發生,比如説現在許多地方都列為支柱産業並已顯過剩的汽車、火電等項目,已有了這方面的苗頭。”陳義初代表説。

  “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集聚産業和人口的能力不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當然也不應該相同。”陳義初説,“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已有兩三年了,但相應的政績評價體系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許多地方仍以GDP和財政收入論英雄。作為未來五年的‘發展憲法’,我們必須用嚴格的考核機制來保證規劃落在實處;否則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的落實就會大打折扣。”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