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中國利用“綠箱”政策扶持農業  

     針對加入WTO給中國農業帶來的衝擊和挑戰,有關農業問題專家日前呼籲,中國政府應當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有關國內支援規則,大力扶持國內農業發展,降低農産品生産成本,提高農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在最近舉辦的“第4屆新世紀中國農業發展高層專家論壇”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産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馬曉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的《農業協議》規定,締約方政府可以採取對農産品生産、價格與貿易沒有或僅有微小扭曲作用的農業支援政策。

    

    馬曉河説,這些政策又稱“綠箱”政策,共有12大項,主要有:一般政府服務、用於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儲備補貼、國內糧食援助、與生産不掛鉤的收入支援、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自然災害救濟補貼、通過生産者退休計劃提供的結構調整支援、環境保護計劃、區域援助計劃,等等。

    

    馬曉河分析指出,中國農業生産一直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為主的,戶均佔有耕地僅0.4公頃,在糧食、油料、棉花等土地資源型的農産品生産中,直接生産成本較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首先可以,也完全應該充分利用WTO所允許的“綠箱”政策,對農業生産進行必要的扶持。

    

    馬曉河説,“綠箱”政策中中國政府目前所利用的僅有一部分。如一般政府服務中,有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培訓服務、技術推廣和諮詢服務、檢驗服務、行銷和促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等。中國政府每年投入的農業科研經費是比較少的,農村電網、道路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也不大。而在其他方面如與生産不掛鉤的收入支援、對生産者的直接補貼、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對生産者退休計劃的支援、通過投資扶持提供的結構調整支援等幾乎還沒有涉足。

    

    馬曉河舉例説,如果農民希望提高科學種田的水準,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就要自己投資參加培訓。這就增加了農民自身的負擔和農業生産的成本。中國政府不僅沒有為農民的技術培訓提供必要的援助,甚至農民自己出錢有時都沒有地方去學習。其他如病蟲害控制、市場促銷等則完全由農民自己負擔,政府沒有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金支援。

    

    據馬曉河介紹,美國有一個大陸穀物協會,每年都能夠從美國政府得到專門的撥款,用於從世界各地市場收集穀物的供求資訊。這就是政府為農業提供的促銷服務。

    

    據介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綠箱”政策為本國農業提供了鉅額資金支援。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美國每年利用“綠箱”政策為本國農業提供的支援資金就高達460億美元,歐盟達到240億美元,日本則達到330億美元。

    

    馬曉河所長認為,中國政府每年完全可以拿出一定的資金用於農業“綠箱”政策支援。另外,根據規定,中國還可以利用“黃箱”政策,對國內農業進行必要的補貼。比如通過對農業生産資料如化肥、農藥、良種和灌溉等投入品的價格補貼來減少農民種田的成本支出。

    

    目前,中國的農藥、化肥、燃油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加入WTO後這些生産資料價格有較大的降低空間,這對降低農産品生産成本極為有利。

    

    他認為,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不僅僅是中國農業如何應對衝擊和挑戰的問題,而且應該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中來考慮。通過國家投資扶持農業發展,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中國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農村失業,拉動國內需求等。(完)

    新華社2002年2月17日


我國農業大災之年實現持續平穩發展
農業部:2001年全國“菜籃子”産品市場平穩
杜青林:中國農業面臨三大考驗
農業産業化邁出新步伐
我國農業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