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開放式基金
儘快推出“開放式基金”

            
 

    據説“雙贏”是近年來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詞之一。債轉股是雙贏,西部大開發是雙贏。最近有業內人士稱,推出“開放式基金”,也是個雙贏之舉。

    資本必須增值,可基金如何增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到金融市場去投資。在西方,各類保險基金是證券市場上的“大哥大”,投資範圍很廣,收益率很高。據瑞士聯合銀行披露,截止到1993年,養老金11年的平均收益率,法國是13%,澳大利亞是12.1%,英國是10.8%,美國是9.6%。長期保持這樣高的收益率,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按複利計算下來,這11年間,一筆養老金,在美國能擴張為原來的2.74倍,而在法國,則幾乎要翻兩番。回報如此豐厚,股票投資是大頭。而反觀我們的社保基金,80%都買了國債。這雖然比較安全,可收益率太低。保險金本來就不足,如果不在增值上下功夫,怎麼能趕上總體工資水準的上漲,怎麼能抵消通脹帶來的貶值?如此看來,讓社保基金參與股市,的確非常必要。

    對於社保基金入市,社會各界可謂是翹首以待,券商、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摩拳擦掌,希望能參與有關的業務。現在的主要障礙是,開放式基金還沒有推出來,社保基金入市,還缺乏一個合適的渠道。證券投資基金我們不是沒有,但都是封閉的,不到清算年限,投進去的資金抽不出來。這就很難滿足社保基金對流動性的要求,畢竟,保險費是按月收繳的,保險金一般也是按月發放的。沒有充分的流動性,社保基金不好進入,進去了也沒法及時出來。相比之下,開放式基金則比較靈活,它的規模不固定,投資者可隨時購買,如果等著用錢,還可以連本帶利隨時撤出來。這正是社保基金所需要的,大家等它入市,説到底,是在等國家出臺開放式基金方面的具體政策。可以這樣説,沒有開放式基金,這個“市”恐怕是很難入進去的。

    適時推出“開放式基金”,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説,無疑是一件大事。現在大家都抱怨我們的股市散戶太多,説要培育機構投資者。這個投資者,主要就是指開放式基金。基金這個東西,説白了是把自己的錢交給別人管理,風險則由自己承擔。在這裡,公開、透明就顯得尤其重要。沒有這一點,就沒法建設一個理性的市場,也沒法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而開放式基金的長處就在於,每個交易日,它都得公佈收益率,而且收益率一旦公佈,如果有人想撤回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必須兌現承諾,把本金連同相應的收益返還給人家。這是一個重要的市場約束,有利於保證資訊的真實性。道理很簡單:你説賺了錢,拿出來看看。本來是10%的收益率,如果想摻點水分,愣説是15%,那麼多報的5個百分點,他就可能賠上。反過來,如果經營不好,收益率太低,大家都撤回投資,這支基金就有被清算的危險。為了保住飯碗,當事人必須恪盡職守,誠信履約才行。而封閉式基金,則沒有這樣的約束機制,不管運營得怎麼樣,管理公司總能按照基金規模,每年拿1%—3%的佣金。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免不了就有人搗鬼。如果監管再不到位,問題就更大了。不久前,《財經》雜誌發表了《基金黑幕》一文,掀起軒然大波。據説個別的基金經理,竟然與券商沆瀣一氣,在很高的價位上去接人家的盤。如果真是這樣,那是把投資者往火炕裏推;這些人見利忘義,應該打進十八層地獄!可再深想一步,這些黑幕,跟缺乏一個有效的市場約束機制不無關係。當然,市場約束代替不了金融監管,或者説,開放式基金的監管更複雜。但不管怎麼複雜,恐怕總會有盲點;而市場是最聰明的,一個好的機制,則能勝過很多雙眼睛。

    其實仔細想來,雙贏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一筆買賣能做成,恐怕哪一方都不會吃虧。這樣來看,雙贏其實無處不在,算不上特別稀奇。真正少見的多贏,比如推出開放式基金,有利於基金增值,有利於股市發展,一石二鳥,的確是個雙贏之舉。不過,這可是個大動作,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管是管理者、基金從業者,還是投資者,都應該多一份留心,多一份鑽研才對。

    《經濟日報》 200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