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開放式基金
開放式基金的必要條件

            
 

    開放式基金是美國基金市場的主流,這是共識,對此介紹已有很多,但人們大多忽視了開放式基金對應的文化氛圍和體制環境,而這在現實中卻是很重要的。

    開放式基金在美國對應的文化觀念是什麼?我覺得起碼有這些觀念;個人英雄主義和明星式投資神化、管理人的“信賴義務”觀念等。成功的開放式基金中,與其説是基金的出名,不如説管理大師的名聲更為顯赫。在這裡,一個明星的作用勝過一百個分析師的努力。沒有人跟自己的錢過不去。神奇小子能為大家帶來巨大的財富,可使投資者盲目崇拜,甚至恨不得五體投地;而一旦出現投資的失敗,則呼啦啦一哄而散,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咬牙切齒,一片罵聲。這種崇拜與唾棄的起落變化,比其他行業(例如文藝上的追星現象)更為突出。

    開放式的基金由小到大,並不在於特許經營和特權機構的力量。事實上,“開放”的資金有一個“由遠及近”的過程。先是管理人自己的資金,常理上,自己都不願拿出錢來冒險,很難被人們放心,再就是親朋好友的錢,事實上,現代巨無霸的基金,開始時是從親朋好友的小錢而逐步壯大的;然後是持有相同理念或是同一文化層次的人的錢,是小圈子的口碑引致的錢;最後才是盲目追隨的錢,蜂擁而至的錢流。這是關鍵在於競爭中的優秀業績和誠信的道德水準,沒有這些前提條件,開放式的基金是搞不起來的。

    各行各業的當事人都需要履行誠信義務,對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則要求更甚。他們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首要的觀念便是履行“信賴義務”,這是比一般的“誠信義務”更嚴格的標準。這種信賴義務從法律上説有兩個含義:一是忠誠義務,基金管理人員需要置投資者的利益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所屬機構和個人的利益應服從投資者的利益;二是關注義務,基金管理人應儘自己的最大能力管理財富,勤勉盡責。這些對“德”與“才”的基本要求都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然而在我國,在逐步過度到市場經濟的轉折期中,某些從業人員的道德低下雖然是暫時和少數現象,但不得不讓人擔憂,以致影響全盤事業的發展。現階段基金業的發展,應該建立在社會重塑道德標準和一批具備高級的“德”與“才”素質的管理人脫穎而出的基礎之上。

    中國人的觀念中,“玩”錢比“有”錢更重要。龐大的國有資産,誰也不敢明目張膽地佔有,但只要歸我管理,則我處於主導地位。而個人的錢財,在目前階段,似乎並沒有“開明”到非得託人管理的地步。事實上,中國並不是沒有投資基金的渠道讓人投資,君不見,幾十個證券投資基金雖價位低廉,仍乏人問津,人們更願意自己買賣股票,而不願長期持有證券投資基金,除了不放心管理人的“德”與“才”的水準之外,還因為股票差價大,基金差價小的因素,後者也反映出股民的投機心理。這説明,現有的證券投資基金已經足夠滿足人們託人理財的需求,暫時並不需要開放式基金。

    更進一步説,現有的證券投資基金其實具有某些開放式的特徵:它是以證券為投資對象的,能短期公佈資産凈值,且能在二級市場上便宜買到足夠的基金證券。之所以便宜,正説明瞭投資者不乏渠道,只不過乏人問津而已。

    開放式投資基金所需的體制環境,則是更複雜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強調“規模”管理的,初起的證券市場仍未擺脫“規模”控制的痕跡。上市的複雜與耗時的審批,發行股票在行業與地區的平衡,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法人股的非流通性,都是規模控制的表現形式。這種體制與文化,不是一時能改變的。與其倉促搞一種因中國特色的“開放式”基金,不如先搞好環境的改善工作,屆時讓更地道的開放式基金應運而生。

    其實,中國更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以科技企業股權為投資對象的封閉式基金,並且在交易所上市。從這裡來説,“老基金”的消亡和轉變為證券投資基金,使上市的創業投資基金在中國成為空白,時下沸沸颺颺的“風險投資基金”,其實僅停留在口頭階段,冒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起碼是沒有通暢的民間參與和退出的機制的。

    因此,中國的封閉式投資基金,既有開放式的某些特徵,但不以實業為投資對象,本身尚待改善。還是先把這個工作作好吧。 至於説到基金的監管體制,尚多缺陷,一是中國仍未立有《信託法》,而這是開放式基金立足的必要依據;二是對現有證券投資基金的有效監管仍待完善,最近引發的“基金黑幕”的風波正説明這點;二是行業自律,管理人內部自律的機制尚不健全。

    從整體上説,開放式基金的管理人既是受託人,也應該是個人投資者;他管的好則有對個人的獎勵,管理差則有對個人的懲罰;管理的目的是為投資者個人賺錢;管理人主要不是為行政領導監管部門負責,而是為投資者負責;檢驗的標準不是個人的級別和職稱,完全是個人的投資業績,在業績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比較徹底的個人奮鬥機制。現階段這種機制在我國是否成熟是必須清醒認識到的。

    往更大了説,開放式基金的發展,一旦出現盲目追隨,蜂擁而至的極端情形,則會對我國的商業銀行的運營環境形成衝擊,大規模的“存款搬家”與擠兌可能發生,甚至引起社會風氣和人心動蕩……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並加以防範的。

    中國經濟時報